Cortex-A53嵌入式處理器平臺上實現雷射雷達SLAM的方法

2021-01-08 電子發燒友
Cortex-A53嵌入式處理器平臺上實現雷射雷達SLAM的方法

李倩 發表於 2018-03-13 09:15:32

自主移動機器人]是近幾年的研究熱點,要實現機器人的自主移動,關鍵是要實現SLAM[4-7](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也就是同時定位與地圖構建。

在移動機器人上實現SLAM目前有兩種主流的方法,一是基於相機的SLAM;二是基於雷射雷達[8]的SLAM。在SLAM的實現中最常用的硬體處理器平臺是Intel x86平臺,如TurtleBot移動機器人上的硬體處理器平臺就是一臺筆記本。在移動機器人上實現SLAM的硬體成本比較高,這是自主移動機器人難以進入服務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文在基於Cortex-A53的處理器平臺上配以雷射雷達實現了室內環境下的SLAM。

1關於用低成本實現SLAM的思考

在移動機器人中用嵌入式處理器實現SLAM是一種趨勢,一是由於嵌入式處理器平臺對工業現場環境有較好的適應性,二是成本相對較低。但是嵌入式處理器相對於SLAM問題來說,其性能不夠高,所以在這種相對低性能的處理器上實現SLAM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要降低計算量,並且需要對算法進行優化,使得所實現的SLAM能滿足實際使用要求。基於雷射雷達的SLAM相對於基於相機的SLAM來說,它的算法相對簡單,計算量相對較小,對處理器的性能要求相對較低,所以才可以在性能較低的ARM平臺上實現,所以選擇用雷射雷達作為SLAM的測量輸入。

2擴展卡爾曼濾波與粒子濾波

2.1 擴展卡爾曼濾波與粒子濾波

目前實現SLAM的兩種最主要的方法是擴展卡爾曼濾波和粒子濾波。基於擴展卡爾曼濾波(EKF)的SLAM算法[8]對非線性的運動模型和觀測模型採用線性化來解決,其線性化的方法是在目標點附近做泰勒展開並去除其高階部分,如果模型的非線性程度很大,就很容易使算法產生較大誤差,因此非線性就成了這種SLAM算法中的一個很嚴重的問題[9],且EKF還是基於高斯假設的,運動模型和觀測模型中的噪聲都要滿足高斯分布,這樣使得算法的使用受到限制。粒子濾波中用一定大小的採樣樣本的頻率分布來表示概率分布,當樣本數量趨於無窮時,粒子集的概率密度函數可以近似於任意形式的概率密度分布,因此粒子濾波可以處理任意形式的狀態空間模型,而不局限於高斯噪聲模型。

在粒子濾波中,把從後驗分布中獲得的採樣稱作粒子,粒子是對真實世界中待確定的狀態的一種假設。採樣後的粒子集St表示為:

2.2 基於粒子濾波的SLAM的實現步驟

SLAM是這樣的一個過程:當機器人處於一個未知環境中且自身位置未知時,移動機器人在向前運動過程中可以構建環境地圖,並同時利用構建的地圖來估計自身的位置。本文中的SLAM是基於粒子濾波算法來實現的。

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機器人位置的初始信度未知,所以認為機器人可能位於當前環境中的任何一個位置。從表示當前環境的狀態空間的均勻分布中隨機採樣N個粒子來表示機器人的初始信度分布。本文中用於地圖構建的SLAM算法描述如下:

3在Cortex-A53平臺上實現SLAM的方法

整個系統的構建過程如下:

(1)軟體平臺中使用的作業系統是支持ARM架構處理器的Ubuntu mate16.04 LTS系統;

(2)使用的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機器人作業系統是kinetic版本;

(3)進行網絡配置,把處理器平臺上的WiFi模塊配置成Access Point(AP)模式,讓上位機可以接入AP與Cortex-A53處理器平臺通信,這樣就可以在個人計算機上通過遠程登錄來操控機器人;

(4)把上位機配置成時間伺服器,讓Cortex-A53平臺每次上電後能與上位機的時間保持同步;

(5)構建地圖使用了粒子濾波方法。在未知環境中是通過粒子濾波來實現機器人定位的,並在定位的基礎上根據雷射雷達的觀測數據來構建地圖;

(6)在已知地圖的基礎上定位是通過粒子濾波實現的,機器人可以根據當前的雷射雷達掃描數據和裡程計數據實現對自身的定位;

(7)有了環境地圖,並且機器人可以對自身定位,再通過路徑規劃就可以實現機器人導航。全局路徑規劃使用Dijkstra算法,在成本地圖上尋找從起點到終點的最低成本路徑。局部路徑規劃的算法思想為:在機器人可以運動的速度和旋轉角度範圍內對速度和角度進行離散採樣;根據機器人的當前狀態對每一個採樣速度進行向前的運動模擬,根據模擬過程中機器人與障礙物的接近程度、與目標的接近程度以及與全局路徑的接近程度等來給每條模擬軌跡打分,並放棄不合理的路線;最後選擇得分最高的路線並給底座發送相應的速度指令來讓機器人運動。此種算法在局部路徑規划過程中會在整個向前運動模擬過程中持續對速度採樣;

(8)對程序進行優化,減小Cortex-A53處理器平臺的計算壓力。

系統構建完成後就可以在上位機上實時觀察構建的地圖,並可以在上位機上用軟體來給機器人指定目標,實現機器人自主導航。

移動底座和雷射雷達與Cortex-A53平臺都是通過串口來通信的。在基於Cortex-A53處理器的平臺上處理雷射雷達的掃描數據以及底座中採集的裡程計數據,結合雷射雷達的數據和裡程計數據實現機器人的定位,並在定位的基礎上利用雷達掃描數據實現二維地圖構建。在對應的人機接口上可以通過軟體在掃描地圖的基礎上給機器人指定目的地來進行導航。

系統的架構如圖1所示。

4算法優化

4.1 構圖算法的優化

Cortex-A53處理器平臺結合雷射雷達實現地圖構建。圖2為未優化的地圖。

從前文可知,地圖構建是通過匹配得分最高的最優粒子結合雷射雷達的掃描數據來實現的。構圖算法的優化方法為:通過給掃描匹配得分設定一個閾值minimumScore來提高所得地圖的精度。

這個閾值表示在粒子濾波過程中進行掃描匹配時要求的最小匹配得分,這個值設置的越大,就表示對掃描匹配的要求越高。如果閾值設置過高,很容易導致匹配失敗,機器人會選擇使用裡程計的數據,這樣就會使得對機器人姿態估計的準確度降低,從而導致構圖精度降低;如果閾值設置過低,掃描匹配很容易成功,會導致地圖中出現大量噪聲。設置合理的閾值可以加快機器人定位過程的收斂,得到精度更高的地圖。本次實驗過程中測得的閾值範圍約為60~80,閾值範圍取決於雷射雷達的測量範圍、角度解析度、測量精度以及環境特徵。圖3為優化後的地圖。

4.2 路徑規划算法的優化

在系統構建過程中發現在Cortex-A53處理器平臺上使用的局部路徑規划算法無法實現局部路徑規劃,因為這種算法的計算量太大,在路徑規划過程中處理器CPU佔用率達到100%,但路徑規劃依然無法執行,此平臺無法滿足該算法的要求。

使用改進後的局部路徑規划算法機器人可以正常執行導航功能。改進後的路徑規划算法只對一步向前運動模擬進行速度採樣。這就使得速度採樣的樣本空間大大減小,因而改進後的局部路徑規划算法更高效,對計算能力的要求會相對較低。但是當對機器人的加速度限制較小時,改進後的算法性能可能會不如改進前的算法性能好。不過在室內環境下,機器人運動的加速度會相對比較小,所以改進後的算法適合在室內條件下進行局部路徑規劃。

5總結

本文提出了在Cortex-A53嵌入式處理器平臺上實現雷射雷達SLAM的方法,實現了地圖構建和地圖優化,以及移動機器人室內環境下的導航、實時避障等功能。實踐證明,該方法效果較好,對處理器性能要求較低。後續的研究將集中在如何使用消費級的雷射雷達來實現SLAM上,從而更有效地降低移動機器人實現SLAM的成本。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雷射雷達類型:TOF雷達VS三角測距雷達
    TOF雷射雷達TOF雷射雷達是一種進行光飛行的時間的測量方法,顧名思義就是發射出一道雷射,然後會有一種二極體來進行雷射的回波檢測,再使用一個很高精度的計時器去測量光波發射到目標物引起反饋再回來的時間差,而光速具有不變性,再將時間差乘以光速便可得到目標物體的距離。
  • 廉價化雷射雷達的希望:MEMS雷射雷達 vs 固態雷射雷達 | 雷射雷達...
    Waymo(谷歌自動駕駛)和Uber(收購自Otto)自研機械旋轉式雷射雷達的嘗試會在後文提到。禾賽科技、速騰聚創、北科天繪、鐳神智能等中國公司也湧入低成本車用雷射雷達領域。有公司傾向於取消機械旋轉結構、根本性降低雷射雷達成本的手段,方法之一就是利用MEMS微振鏡(MEMS指的是微機電系統),把所有的機械部件集成到單個晶片,利用半導體工藝生產。
  • Mobileye/英特爾雷射雷達剖析
    這款不足名片大小的晶片級雷射雷達預計在2025年量產,同時量產的還有Mobileye的EyeQ6。一向做視覺處理器的Mobileye居然出了款雷射雷達,令人頗為好奇。實際從英特爾的角度看,做雷射雷達是順理成章的事。
  • 雷射雷達的特點、分類及其發展
    目標最初由L波段跟蹤雷達和X波段成像雷達進行跟蹤。並將這些雷達傳感器取得的數據交給火池雷射雷達,後者成功地獲得了距離約800千米處目標的像。   據1991年5月的《防衛電子學》報導,美國空軍和海軍當時正在研製「先進技術雷射雷達系統(ATLAS)」。該系統擬裝在巡航飛彈上,用CO2雷射和新型紅外雷達將巡航飛彈引向目標。
  • 圖文:自動四旋翼在湍流中移動平臺上的動態著陸
    在移動平臺上自動降落對多旋翼飛行器提出了獨特的挑戰,包括需要精確定位平臺,快速軌跡規劃以及精確/魯棒控制。以前的工作研究了這個問題,但是大多數都沒有明確考慮風的幹擾,這通常會導致下降緩慢到平臺上。這項工作提出了一種完全自動化的基於視覺的系統,該系統通過緊密結合本地化,計劃和控制來解決這些限制,從而能夠在移動平臺上快速準確地著陸。
  • 無人駕駛之雷射雷達深度剖析
    無人駕駛汽車怎麼實現自動駕駛呢?這背後一個關鍵技術就是LiDAR,即雷射雷達傳感器,俗稱光達,它也被稱為無人駕駛汽車的眼睛。但是雷射雷達最大的缺點——容易受到大氣條件以及工作環境的煙塵的影響,要實現全天候的工作環境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雷射雷達的原理與結構與雷達原理相似,雷射雷達使用的技術是飛行時間(TOF, Time of Flight)。具體而言,就是根據雷射遇到障礙物後的折返時間,計算目標與自己的相對距離。
  • 【泡泡一分鐘】Flydar:在陀螺儀飽和狀態下基於磁力計的SLAM高角速度估計
    Paris, France編譯:王春穎審核:柴毅,王靖淇這是泡泡一分鐘推送的第 649 篇文章,歡迎個人轉發朋友圈;其他機構或自媒體如需轉載,後臺留言申請授權本文提出了一種用於飛行雷射雷達(Flydar)的同時定位和建圖(SLAM)的高角速度估計算法。
  • 實現高級自動駕駛,一定要用雷射雷達嗎?
    近日,以「汽車安全領域領導者」自居的沃爾沃宣布,直接越過L3級而跨入L4級自動駕駛的研發,並計劃在2年內實現L4車型的量產,並強調L4車型一定要使用雷射雷達。用沃爾沃集團CTO的話來說就是,雷射雷達的應用是汽車邁向全自動駕駛的關鍵一步。既然雷射雷達是實現全自動駕駛的「關鍵一步」,那就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 Android開放式架構平臺在物聯網嵌入式中的解決方案
    Android開放式架構平臺在物聯網嵌入式中的解決方案 電子設計 發表於 2019-03-25 09:19:00 Android 開放式架構平臺獲得了巨大成功,已贏得智慧型手機市場的最大份額
  • 一文看盡CES上的雷射雷達
    大疆、華為等消費電子硬體巨頭,博世、大陸、法雷奧等頂級零部件供應商,也已經或即將推出自己的車規級可量產雷射雷達新品,雷射雷達的價格有望大幅下降,行業也將面臨第一次洗牌。CES 2020上我們從雷射雷達新品上可以看出些端倪,全球30多家雷射雷達公司亮相,無論從產品的核心性能指標、產品成熟度以及關鍵的價格方面,都讓整個汽車行業看到了雷射雷達的新氣象。
  • 從構造和原理到應用,毫米波雷達為何還未被雷射雷達取代?
    嚴格來說77GHz的雷達才屬於毫米波雷達,但是實際上24GHz的雷達也被稱為毫米波雷達。z7tednc在工程實踐中,雷達天線具體實現的方法有很多種。目前車載雷達中比較常見的是平面天線陣列雷達,因為相比其他實現方式,平面雷達沒有旋轉機械部件,從而能保證更小的體積和更低的成本。下面以目前常見的平板天線雷達為例,介紹車載雷達的構造和原理。
  • 雷射雷達LIDAR的工作原理及特點應用分析
    雷射雷達LiDAR示意圖 車用雷射雷達工作原理就是蝙蝠測距用的回波時間(Time of Flight,縮寫為TOF)測量方法要如此精確的測量時間,因此對應的測量系統的成本就很難降到很低,需要使用巧妙的方法降低測量難度。 是不是覺得很高深難懂?我們直接看動畫吧。
  • 晶片上實現雷射雷達!MIT 在讀博士拿獎學金創立公司,產品 3 年內或...
    其實早在 2016 年 8 月,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就聯合 DARPA(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給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將雷射雷達傳感器封裝到單晶片上, 尺寸僅 0.5 毫米×6 毫米(下圖是雷射雷達和一枚十美分硬幣的對比圖)。
  • 中國科大成功研製單光子頻率上轉換量子測風雷射雷達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竇賢康課題組夏海雲與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課題組張強經過三年的合作,在國際上首次研製了單光子頻率上轉換量子測風雷射雷達,實現了大氣邊界層氣溶膠和風場的晝夜連續觀測,在國際光學期刊《光學學報》(Optics Letters)和《光學快報》(Optics Express)上發表了一系列成果。
  • 深度解析自動駕駛雷射雷達技術原理、感知系統的發展趨勢
    機械旋轉:目前最流行的汽車雷射雷達掃描解決方案是機械旋轉系統,該系統通過由電機控制的旋轉組件(如鏡子、稜鏡等)來控制雷射束,從而產生大視場(FoV)。   傳統上,點頭鏡系統和多邊形鏡系統是主要的應用類型。例如,如圖 4(a)所示的機械旋轉方案,嵌入式點頭鏡系統傾斜雷射器以產生垂直視場。然後,旋轉雷射雷達基座,獲得 360°水平視場。
  • 雷達和矽麥結合音頻處理器實現最優的語音識別
    該構件將英飛凌的雷達和矽麥克風傳感器與XMOS 的音頻處理器相結合,通過音頻波束成形和雷達目標位置檢測進行遠場語音識別。這些器件融合在一起能夠實現最優語音識別,並能實現語音控制設備的完美執行。目標應用主要包括智能家居、智能電視和機頂盒、安全無鑰匙進入系統和其他聲控消費電子設備。
  • 禾賽站上中國雷射雷達第一股
    文丨AutoR智駕 諾一成立六年時間,禾賽科技站上中國雷射雷達第一股。1月7日晚間,上海證券交易所對外公布了雷射雷達公司禾賽科技提交的科創板上市招股書。根據招股書披露,禾賽此次擬融資約 20 億元,擬發行股本不超過 6360 萬股,每股面值1人民幣,該股本佔發行後總股本的不超過 15.01%,按此計算,禾賽的估值約為133 億元。
  • 嵌入式DSP處理器μDSP的體系結構 六級流水線設計與指令系統闡述
    雷達、氣象、導航、機器人等許多嵌入式實時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而這些領域都要求處理器是高速、低功耗的。因此我們在對當前DSP體系結構的最新發展的全面考察的基礎上,考慮到低功耗、低成本、高性能等要求,設計了一個16位嵌入式定點DSP處理器μDSP的體系結構,如圖1。
  • 第六講 DSP在雷達信號處理中的應用
    本文重點介紹通用dsp在雷達信號處理系統中的典型應用,以及研製基於dsp的雷達信號處理系統的關鍵技術。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739.htm dsp在雷達信號處理中的典型應用 作為面向數位訊號處理的可編程嵌入式處理器,dsp具有高速、靈活、可靠、可編程、低功耗、接口豐富、處理速度快、實時性好等特點。
  • 軍用雷射雷達特點、分類及其發展簡述
    目標最初由 L波段跟蹤雷達和X波段成像雷達進行跟蹤。並將這些雷達傳感器取得的數據交給火池雷射雷達,後者成功地獲得了距離約800千米處目標的像。據1991年5 月的《防衛電子學》報導,美國空軍和海軍當時正在研製「先進技術雷射雷達系統(ATLAS)」。該系統擬裝在巡航飛彈上,用CO2雷射和新型紅外雷達將巡 航飛彈引向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