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客談科技」,全新視角、全新思路,伴您遨遊神奇的科技世界。
華為在通訊領域的強勢崛起,引起了美國的警覺。為了限制華為的發展,美國不惜動用舉國之力對其進行限制。較為致命的一個打擊就是晶片,臺積電雖然已經獲得華為供貨的資格,但是高端5nm、7nm工藝製程的晶片依然無法代工,也包括華為5G基帶晶片!華為斷臂求生,不得已出售了榮耀品牌,儘可能將損失降至最低。有人不禁會問,國內光刻機精度雖然較低,能否通過增大處理器的體積來獲得同樣的性能呢?
華為出售榮耀品牌已經從側面回答了這個問題,答案是不現實。不僅僅是臺積電受制於美國,即便是中芯國際同樣也較為忌憚,關鍵是都脫離不開美國在晶片的核心技術。想要徹底擺脫美國的限制,使用荷蘭ASML公司的光刻機恐怕並不現實,只能夠使用國內自行研發的光刻機。代表國內光刻機最高水平的是上海微電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600系列光刻機最高能夠實現90nm工藝製程,華為麒麟9000處理器使用的是5nm工藝製程。
或許您對5nm、90nm工藝製程之間的差異並沒有一個明顯的概念,依然拿華為手機處理器來說明。華為第一款手機處理器並非是麒麟處理器,而是在2008年由華為海思推出的K3處理器,使用的工藝製程為130nm。之後推出的K3v2處理器使用的40nm工藝製程,K3v3處理器使用的是28nm工藝製程。大家可以自行腦補,2008年的時候手機都可以做哪些事情。即便手機功能並不強大,海思K3處理器也並不成功,甚至後來華為都開始棄用,出售給一些山寨手機廠商使用。
那麼,通過增大處理器面積來提升性能的做法有哪些不可取之處呢?
同樣的晶片體積,能夠容納電晶體數量越多,意味著使用的工藝製程越先進。反之,工藝製程上的差距,想要容納同樣數量的電晶體,代表需要佔用的晶片體積也就越高。對於伺服器、臺式機等體積較大產品來說問題或許不大,但是對於空間有限的手機來說並不適用。智慧型手機流行的今天,如果有人在拿出大哥大您一定會覺得詫異(雖然並沒有這麼誇張,意思如此)!另外一大因素就是功耗,功耗過大會導致兩個問題,一個是電池容量不足,無法滿足一天一充的基本需求;一個是手機內部溫度過高,會導致處理器降頻運行,甚至是導致手機工作不穩定,頻繁出現死機的問題。
通過做大處理器的體積來提升心性能的問題,是否可行,您怎麼看?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