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俗稱螞蟥,一提起這軟乎乎的生物,絕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是「吸血蟲」,讓很多人覺得噁心。但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五星鄉萬橋村村民的眼裡,一條條水蛭成了致富的「軟黃金」。 近年來,隨著水蛭藥用價值的深度開發,其市場潛力也逐步被挖掘,吸引眾多創業者競相加入水蛭養殖行業。
「吸血」變「造血」
安徽省宣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養殖水蛭的公司,成立於2018年11月28日,養殖基地位於五星鄉萬橋村,項目佔地550畝,產值兩個億,由港、滬投資商共同出資,目前已創下全國同行業之最。
9月7日下午,記者來到安徽省宣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水蛭養殖基地,一群黑乎乎、軟綿綿的水蛭正悠閒地生活在池內,有的貼在池壁上,有的在水中不停遊動,基地工作人員不時向池內投餵螺螄……眼下正是一年中水蛭養殖最為忙碌的時期,該公司分管生產的副總趙幫才一直在養殖基地關注水溫的變化,及時做好水質調控。
「我公司養殖的是寬體金線蛭,是不吸血的,喜歡吃螺螄,也是水蛭中藥用價值較高的品種。由於養殖的人少,市場需求大,目前,鮮水蛭收購價每斤100元左右,加工成幹以後每公斤水蛭幹能賣到1300元。」趙幫才介紹道。
由於水蛭幹製品泡製後可作為中醫入藥,具有治療中風、高血壓、清瘀、跌打損傷等功效,近幾年市場價格一直呈上升趨勢。「今年受疫情影響,水蛭的收購價格上漲了30%,等到10月份就可以集中起捕,曬乾賣錢。」趙幫才表示,今年養殖基地產值預計能達到1500萬元。
「小水蛭」帶動「大就業」
有產業才能致富一方百姓,水蛭養殖基地為創業者帶來了滿滿的收穫,也給當地村民帶來了豐厚回報。
「基地土地流轉每畝650元月租,600元給農戶,50元歸村集體,用工高峰時可以帶動周邊40名百姓同時就業,其中還包含兩名貧困戶。」五星鄉黨委書記裴髮根告訴筆者,目前基地正協調當地政府,成立水蛭產業合作社,積極推廣農戶散養,帶動更多當地村民加入水蛭養殖隊伍中,增加村民收入。
據了解,該基地引進成套加工設備,可對基地水蛭及周邊農戶散養水蛭進行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帶動鄉村振興。與此同時,基地還與上海眾多高校與科研單位,進行產學研深度合作,旨將該產業基地打造成挽留高技術人才的重要載體。
「我們正在幫助該基地積極申報省級科技特派員工作站,申報成功後,省農業專家將會對該基地提供技術支持。」五星鄉黨委書記裴髮根說。
「生態混養」做成「黃金產業」
目前,水蛭養殖基地共有三大區域,室外養殖、室內高密度養殖區以及水塘養殖區域。
趙幫才領著筆者來到高密度養殖區,高聳的透明廠房隨時調節採光強度,兩側幾十個排氣通風扇隨時調控室內溫度,佔地近百畝的室內產業區,棋盤狀排列著上百個水池,水池邊串聯著水體自循環系統。趙幫才信心十足地說:「整套室內產業區通過操控室內小環境,我們可以實現養殖期內高密度循環養殖。」
據了解,試驗區計劃明年開始推行蛭稻混養,通過建立蛭稻混養共生循環系統,減少農藥化肥用量,實現生態環保,也讓閒置土地「活」起來。如今,推行蛭稻混養的二期項目已完成土地流轉。
「接下來,我們打算將水蛭養殖基地打造成國家規模化、標準化的養殖基地,未來向大健康產業方向發展。」安徽省宣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強說道。
(王珊 朱蔓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