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只要下過水田的小夥伴都見過一種吸血蟲,螞蟥。其實,近些年,螞蟥已經成了新型的致富項目,其幹製品泡製後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是市場上的非常名貴的中藥材。
1.市場前景
由於生態環境的變化,野生螞蟥如今已經匱乏,價格大幅度上漲,人工養殖螞蟥將成為市場的有力補充,這幾年價格一直呈上漲趨勢。
以一畝田地養殖100斤螞蟥來計算,場地、種苗的成本在1.5萬元,每畝的產量大概是500斤,平均每6斤新鮮螞蟥可風乾為1斤幹螞蟥。
新鮮的螞蟥價格在70元/斤左右。新鮮的螞蟥平均每6斤才能風乾為1斤幹螞蟥,因此風乾的螞蟥價格比較高,市場上的幹螞蟥價格都有所不同,一般的在500元/斤左右。
螞蟥養殖有很多因素需要注意,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螞蟥養殖的要點。
2.養殖場選址
選擇面南背北、避風向陽處,要求排灌方便,陽光充足,池塘寬3米,深1-1.2米,長度可根據場地大小而定。池底用水泥灌漿,以不漏水為原則,池對角設進、排水口,池底要北高南低,以利於排灌。
池塘周圍用富含腐植質的疏鬆沙質土壤,以便於螞蟥產卵。池塘中間建高於水面0.2米的平臺一個,保持溼潤,池底放些石塊和樹枝,供螞蟥棲息。
水源是螞蟥生存的重要條件,因此環境和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螞蟥(螞蝗)的生長、發育和繁殖。
因人工養殖的螞蟥密度較大,在飼養過程中需要經常換水井,防止化肥、農藥的汙染,尤其是7-8月的高溫季節,更要保證進出水口暢通,水質清新、有一定的溶氧量。
3.種苗的選擇
水蛭種源引進,應掌握個體大健康有活力,規格要求體重20克/條以上,背部縱紋清晰,呈有淡黃顏色,嚴格掌握種齡一致,用手抓捕即成有力小球,引種時不能盲目,要仔細選擇優良品種。
人工養殖時水蛭種源的引進,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因水蛭有二種不同習性:「家性」與「野性」,對於野生水蛭自捕或購買進來作種源,進行人工自繁是完全可以,但必須經過周期性馴養、培育。首先要從體外消毒,精選種齡,強化馴養,要求達到家養習性一致,種齡整齊一致,水體深淺適應環境一致,這樣才能適應人工養殖。
4.孵化
螞蟥一般在11℃以上可以繁殖產卵,經16-25日孵出幼蛭,產卵期池塘附近要保持安靜,以免驚動產卵油螞蟥,造成空卵繭。孵化期要避免在平臺上走動,以兔踩破卵繭。
孵出的幼蛭3天後可自行採食河蚌、螺螄的血液,因此要投放充足的飼料,一般為每千條螞蟥投放20公斤螺螄、河蚌,每星期投餵一次禽畜的血塊,供其自由採食,但要注意隨時清理血渣及其他剩餘食物,以保持水質的清潔。
5.日常管理
①定期投餵鮮螺,投餵前,要對螺螄進行消毒。
②根據氣溫調節池水深度;
③嚴格控制水草,避免水草瘋長
④對水質要求雖不嚴格,但高密度養殖,水質要保持清潔,要有一定的溶氧量,7~8月份的高溫季節,要不定期換水。調節水質,防止PH值過高,還可以促進攝食與消化。
⑤寬體金線蛭只能吸食螺螄的1/3(主要是消化道等軟體部位),剩餘的肉會腐爛,壞底,造成水蛭大量死亡,定期改底,尤其是在7月後期高溫期間,在泥底,更要保證良好底質。
6.越冬管理
螞蟥的耐寒能力較強,一般不易被凍死,自然條件下,氣溫低於10℃時就會停止攝食,鑽入泥中越冬。人工養殖可在池塘四周遮蓋稻草保暖,協助螞蟥自然越冬。
這種方法省時省力,適合大面積商品螞蟥養殖,也可以將育種螞蟥集中在塑料薄膜棚內越冬,半月投餵一次飼料,這樣做可以保證螞蟥正常生長和活動,待溫度稍有回升,即可交配產卵。
水蛭適應性強、發病率極低,目前還未發現爆發性疾病和傳染病。水蛭常見的病有乾枯病、吸盤出血、腹部結塊等。水蛭天敵有青蛙、蟾蜍、水鳥、鴨子等。因水蛭生害主要是環境不適合造成的,因此只要給水蛭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一般是不會發病的。
螞蟥的養殖前景整體還是很不錯的,各位養殖戶在決定養殖之前,最好能找到相關銷路,會對後期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