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雖然明確的知道,如果一些壓力始終都在積累,人就會出現一個自然釋放壓力的情緒低潮期,但還是忍不住在低潮期的時候有一些胡思亂想。比如:
為什麼生活會有十分無聊、做什麼事情都感覺沒有意義的時候呢?
出現這種狀態的時候怎麼做比較好呢?
為什麼,明明生活中有那麼多可以做的事情,卻還是有這樣的狀態呢?
想來,還是自己內心的修煉還不夠,所以才會忍不住有一些亂七八糟的想法。但反過來來說,也許想明白這些事情,能對自己有一些新的提升也說不定呢。
人啊,有時候就是這麼容易開心的,明明本來狀態並不好,卻因為看到了希望和希望遠方即將收穫的東西,而立刻改變了當下的心態。
只是不知道現在的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歷,並且對這幾個問題也有一些好奇呢?
先別著急笑話一個做心理工作的也會出現這種狀況,畢竟做心理工作的也只是普通人罷了。一些正常的情緒低谷,每個人都會出現,當情緒自然釋放的差不多了,也就自然而然的好起來了。
這也是為什麼,在心理學中會把"現在的不良狀態是否已經超出掌控",來當作判斷一個人問題嚴重與否的標誌。
誰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是麼?
所以,經歷一些不好的時候是在所難免的,只要還在自身調節能力的掌控範圍內,那麼,也就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
聽起來,心理學上的標準還是有些隨意,不是麼?
明明就已經挺難受了,還要硬把這種難受當作一種正常,一邊嘴裡面說著"過好當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一邊把來訪者留在泥潭裡繼續掙扎。
聽起來還真是有些殘酷、冰冷,和沒有人情味。
可如果你和我一樣,看到BBC拍的紀錄片《車諾比》中的一些東西的話,那可能會讓稍微理解一下為什麼要這麼做吧。
說起這部劇,還是讓我有點欲罷不能,不僅熬夜看完,還重複看了好多次。尤其是將軍獨自一人開車去測輻射量,用數據打臉的那段。真真的把前兩集中鋪墊出來的無知、愚昧、憤怒完全的發洩出來。
但其實我自己也是那愚昧無知的一員。畢竟對於車諾比事件是早就知道了,但卻不知道裡面還有這麼多的故事、不知道這個事件會帶來多麼殘酷的後果,以及當年付出了多大慘痛的代價。
當副部長一邊說著"他們已經不讓法蘭克福的孩子出來玩了",一邊看著窗外正悠閒走在陽光下的年輕人,這種鮮明的對比,真的是刺痛人心;當看到機器人被輻射影響不能正常工作,只能靠人命去填時,才明白原來我們真的十分弱小,內心隨之滿布無奈。
如果當時輻射塵飄到了國內,那會是什麼結果;如果當時沒有控制住這個災難,那會是什麼結果;如果博士沒有說出實情,促使前蘇聯對反應堆做出改良,那是否還會出現同樣的事情呢?
還真是壓抑的片子、還真是壓抑的感受、還真是壓抑的問題。
可就是這樣一部極度壓抑的紀錄片,卻讓越來越多的人想要繼續看下去。
當然,這部紀錄片是美國拍的。雖然有一些地方做了藝術性的處理,但整體上還是很還原、很不錯的。
我想,就是保持了這份真實、沉重、還原,所以這部紀錄片能在播放一段時間後評分一直保持在9.7。
而在這部電視劇裡,還有一些小到不能再小的,卻還是被我們忽略的東西。
你知道麼,在心理圈待久了,確實會看到很多人生負面、很多平時不會上檯面的東西。比如曾經聽一位朋友提到的,說自己任職的學校一位學生因為一些原因走了極端。
他是那所學校的心理諮詢師,於是就制定了一份針對學生同學、目擊同學的心理幹預計劃。但當他把計劃遞交給主任的時候,主任就說放那就好了,然後也就沒了下文。
據他所說,學校的事情被很多人知道是在兩周後,對外宣稱的,包括孩子父母的口徑都是孩子不小心造成的事故。
"我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面對這種狀況卻不能做自己的本職工作,我真的很難受,不知道留在這兒還有什麼意義",他這麼說道。
其實我能體會他的心情,他難受的不是什麼都沒做,是他明明知道那些目擊的孩子可能因為這些事情,而留下影響一輩子的陰影、明明自己可以做些什麼,卻礙於階級束縛、輿論控制什麼也做不了。
曾經我也是一起事故的目擊者。那是在很小的時候,一輛載貨的三輪車車速過快,在從巷子裡出來的時候,碾壓到一位路人身上,並掛著路人前行了幾米 。
而當時的我,就在距離路人不到2米的地方。
事後的一段時間裡,我也開始小心翼翼的避讓車速過快的車輛。
一件事情的發生,對我們是必然有一些影響的。於我而言,這些影響暫時沒有表現出什麼不好的方面。可就因為我自己的例子確實存在,就證明了兩件事:
1、 有的朋友確實會被這樣的事情影響的很厲害,而且是負面影響,甚至可能會帶來一些因為車禍,只要看到車就發作的應激障礙;
2、 這些影響並不是絕對不可控的,如果曾經經歷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我們依舊可以在隨後的生活中逐漸改變這些東西。
說實話,在我高中的時候學校就已經設立心理諮詢室了,是在醫務室的旁邊,那時候我偶爾會以不舒服為藉口去醫務室逃課,可從來沒見過那間諮詢室開門。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它不開門也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畢竟我並不知道那是什麼。
而那時候對於心理已經有了一個簡單的認識,這份認識是來源於學校聘請了一位心理學研究生來給我們上心理課。這還得感謝學校的用心。只是挺可惜的是,那位心理老師呆了沒幾周就離開了。
現在十幾年過去了,我也認識了不少在學校工作的諮詢師,只是他們的本職應該是給學生做諮詢,卻被賦予太多的行政和講課任務。
缺乏實際操作經驗的心理諮詢師,無論學歷多高,在應對突發情況的時候,也往往是慌亂和乏力的。而在學校需要他們出馬的時候,又大多是重要的時刻。
平時不怎麼出問題,幹嘛養著諮詢師呢,讓他們負責行政多好?
平時讓他們講講心理健康課、德育課就可以了,為什麼一定要做輔導呢?
"平時不怎麼出問題",這還真是個有趣的詞,就好像問題沒出現之前,將要變成問題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一樣;就好像,只要不歸類為"有問題",而只是歸類為"意外",問題就不存在了一樣。
抱著這樣天真態度的車諾比,最終不僅堆芯熔毀爆炸了,還至少造成了9萬人的死亡、27萬人患癌。如果最後不是用年輕士兵的命去填,那可能我們就見不到現在的綠水藍天。
大概是帶著這種心情,在看第二遍的時候我直接跳過了第一集,不想看裡面鋪墊的官僚主義、自以為是、推卸責任、不肯面對現實、拼命掩蓋、自欺欺人。
而這些,不就是發生在曾經那所學校的事情麼?
"沒人知道,就不代表沒有發生",可現實用車諾比的事件給所有人敲了警鐘,"你要自欺欺人是你的事兒,可在我眼裡,所有發生的都是事實,無論你們是否承認,想以此逃避責任?我可不是那麼好欺騙的"。
距離事故爆發33年後的現在,車諾比的核反應還在進行著,而什麼時候會停止現在還說不好。
雖然電視劇是由BBC拍的,在最後還將事故的原因歸結為"謊言"。但考慮到在現實中接觸到的事情,尤其是我們以為能夠逃脫代價,但最終代價都找上門,以及代價還沒找上門,我們自己卻快被內心裡的負擔壓垮的經歷,我覺得這樣的歸因是沒有錯的。
就像曾經遇到的一位朋友,因為自己4年前借了同學幾百塊,一直沒有還,甚至為了討債把對方的聯繫方式刪了,可隨著在社會上呆的越久,越明白誠信、坦然的重要性,越發的接受不了有這樣行為的自己。可想要聯繫上那位朋友也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如願。最終寢食難安。
我們以為憑藉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被人知道就是沒發生"、"平時不怎麼出問題"就能逃避相應的責任。可小的自欺欺人化成了心裡的暗傷、大的影響生活,更大的就危及生命。
"我媽媽一直會容易肚子疼,每次家裡人讓她檢查,她都說沒事兒。有幾次我看到她疼的直冒冷汗,喊她注意點,她也只是勉強的點點頭。"
"現在我才知道,媽媽那時候已經知道自己有癌症了,只是不想連累家裡人,不想這個家因為她而被掏空,所以自己支撐著,誰也沒有告訴。這個又堅強、又傻的女人。"
"可是她現在已經不在了,我每天都在想,如果那時候帶她去醫院,會不會現在她還在、我每天都在問自己,當時為什麼不去帶她檢查……"
為了不承擔相應的代價,我們選擇了欺瞞。這確實給我們帶來了一些無風無雨的時光。
只是代價不是消弭了,是變成了我們欠人生的債,並隨著我們的不坦誠、不真實、越來越多的逃避,由動動手就能還清,變成連利息都會壓垮我們的巨大危機。
而最重要的是,它會一直在、會一直影響我們,無論我們怎麼做都不可能逃開。
是啊,一個滿是暗傷、被欺瞞包圍、不知道什麼是真實的靈魂,如何能夠感受到生活的意義、如何能夠安然的曝曬在陽光下、如何能夠沒有多少負擔,活的真正自由。
因為害怕失去,所以我們選擇欺瞞、選擇無視,卻不成想這會讓我們付出更大的代價。
就像那些雖然知道孩子不舒服,但告訴自己那是矯情、是為了不想上學故意如此的父母一樣,最終都要承擔來自孩子的仇恨、孩子不能獨立的辛勞,以及雖然不知道,但刻在心裡的良心債。
在了解了這些之後,你會有什麼想法呢、再次面對同樣的情況,會如何選擇呢。
這些我都不清楚。
但我想,可能你會覺得文章的核心在於:儘可能的坦誠、儘可能少的逃避、主動承擔自己該承擔的代價,才能減少未來的不定時炸彈。確實有這方面的意思。
而還有另外一點想要提出來的就是,逃避有另外一種表現形式,就是敷衍、不走心。就像剛剛故事裡的朋友,雖然口頭表達了關心,但在最後卻因為自己沒能帶母親去檢查,而陷入自己良心的拷問中。
誰能想的到會發生這些呢?是啊,誰都想不到。可就因為想不到,我們才應該做好眼前需要做的事情,而敷衍和不走心,是做好麼?
二十多歲的年齡,我們很看重面子;三十多歲,我們看重是否"乾淨";而越往後越看重的是,是否問心無愧。
是啊,人力終究是人力。有太多事情我們難以完全預料、完全把控,所以當努力了,但事情不如人所願的時候,只得含淚面對和接受。就像那些實在沒有辦法,只能直面輻射的三位工人,以及後面那些不斷上到3號反應堆塔頂的年輕的士兵。
大概,面對和接受才是我們更應該做好的事情吧。但我們既然還能安然的照射陽光、呼吸空氣,就說明這兩件事還是有不少人做的還不錯。
而對於我們自己來說,也需要往這個方向走,或者至少要試著不去欺騙自己。
感謝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