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屆國際鳥類學大會在日本東京召開

2021-01-16 新疆觀鳥會

第26屆國際鳥類學大會在日本東京召開,劉小如、雷富民分別當選國際鳥類學委員會主席、副主席


2014年8月18-24日,由國際鳥類學委員會(IOC)主辦,日本鳥類協會(OSJ)和日本立教大學(Rikkyo University)承辦的「第26屆國際鳥類學大會」在日本東京的立教大學舉行。來自全世界63個國家的1134位代表參加了會議。參加本次會議的中國大陸代表有30餘人,港臺代表近30人。

本次大會的學術交流分為10個大會報告(Plenary)、45組225個專題報告(Symposia)、32組160個口頭報告(Oral)、500個牆報(Poster)、18個圓桌會議(Round Table),具體的會議報告等詳細見(program book 3.5M)

10個大會報告的題目和演講人分別是:

1)Unravelling migration: routes to genes,by Franz Bairlein (Institute of Avian Research, Germany; Presidential address)

2)Evolution of song complexity in Bengalese finches might mirror the emergence of human language,by Kazuo Okanoya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 RIKEN , Japan)

3)Beyond the long list, or four things we (should) know about bird invasions,by Tim Blackburn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UK)

4)Return to the Malay Archipelago: the biogeography of Bornean birds,by Frederick H. Sheldon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USA)

5)Resource selection by parrots: challenges to identifying limiting factors,by Katherine Renton (Instituto de Biología, Universidad Nacional Autónoma de México, Mexico)

6)Perspectives on the functional design of the avian respiratory system, by John N. Maina (University of Johannesburg, South Africa)

7)The Paleontology of Now: Hawaii’s birds in the Anthropocene, by Helen James (Smithsonian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USA)

8)The East Asian Flyway - waterbirds in trouble, by Cao Lei (Research Centre for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China)

9)Speciation in seabirds: why are there so many species....and why aren’t there more? by Vicki Friesen (Queen's University, Canada)

10)Conservation and monitoring of birds: a decision science approach,by Hugh Possingham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Australia).

曹壘在做大會報告

在本次國際鳥類大會上,我國學者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充分展示。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的曹壘研究員做了大會報告,李壽先、孫悅華、馬志軍分別主持了分組報告會,陳水華、馬志軍、餘日東、曹壘主持了圓桌討論會,其他大陸代表分別通過分組報告會、口頭報告會或牆報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8月20日,召開了IOC委員會會議,屈延華、曹壘被增補為IOC委員。8月21日,國際鳥類學委員會召開了全體會員大會,第25屆大會主席、學術委員會主任、秘書長、司庫、組委會負責人分別介紹了相關情況。大會通過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國際鳥類學委員會的主席、副主席各一名,劉小如和雷富民分別當選為主席、副主席。至此,國際鳥類學委員會主席、副主席、執委、委員均有中國學者,顯示了我國鳥類學研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2018年的8月將在加拿大溫哥華舉辦第27屆國際鳥類學大會。

26屆國際鳥類學委員會劉小如主席、雷富民副主席

參會的部分中國大陸代表


===============

更多信息,敬請關注新疆觀鳥會交流平臺!

官網:http://xjbws.520dc.com

微博:http://weibo.com/xjbws

博客:http://blog.sina.com.cn/xjbws

郵箱:xjbws@sina.cn

微信訂閱號:新疆觀鳥會

相關焦點

  • 第26屆日本養樂多腸內菌群國際研討會在東京成功召開
    東京2017年11月3日電 /美通社/ -- 10月27日,由日本養樂多生命科學基金會主辦的「第26屆腸內菌群國際研討會」在東京成功召開,來自中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捷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的500多名專業學者匯聚日本養樂多本社,聚焦腸內菌群與疾病研究。
  • 第26屆國際低溫物理大會召開
    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物理學會承辦的「第26屆國際低溫物理大會」,於8月10日至8月17日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物理所趙忠賢院士和呂力研究員擔任大會主席,於淥院士擔任程序委員會主席,雒建林研究員擔任秘書長。「國際低溫物理大會」是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會低溫物理專業委員會(IUPAP-C5)主辦的系列會議,是國際低溫物理領域最高級別的學術大會。
  • 第24屆雜環化學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9月8日至13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主辦的第24屆雜環化學國 際研討會(The 24th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eterocyclic Chemistry Congress,ISHC-24)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召開,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俞飈研究員任大會主席,李昂研究員任秘書長。
  • 第八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大會在北京召開
    7月28日至8月1日,第八屆國際天然氣水合物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會議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科學院聯合主辦,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中科院天然氣水合物重點實驗室、中科院廣州天然氣水合物中心參與承辦。
  • 第23屆世界力學家大會在京召開
    8月20日上午,為期5天的第23屆世界力學家大會(The 23r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簡稱ICTAM2012)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這也是這項有「力學奧林匹克」之稱的國際學術盛會近百年來首次落戶中國。
  • 第13屆國際百萬高斯磁場產生及相關論題學術會議在蘇州召開
    7月6至10日,第13屆國際百萬高斯磁場產生及相關論題學術會議在蘇州召開。此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流體物理研究所聯合承辦。嚴陸光院士和孫承緯院士擔任此屆會議主席。 國際百萬高斯磁場產生及相關論題會議是由美俄兩國核武器實驗室於1976年共同創辦的,每兩年舉辦一屆。該會議目前已成為高功率脈衝功率技術和應用領域最重要的學術交流平臺。
  • 圖:國際合氣道大會將於明年在日本和歌山召開
    10月4日下午,國際合氣道聯盟宣布,第10屆國際合氣道大會將於2008年10月5日至13日在日本和歌山縣田邊市召開,屆時將有來自世界上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三千多名合氣道修煉代表與會。據了解,合氣道是由日本植芝盛平開創的一種結合了中國氣功與日本空手道、劍道而開創的一種新的武術形式。這種強調修心養性的功夫形式在中國白領階層很有人氣。圖為日本和歌山田邊合氣道到場的修煉者正在表演互搏。
  • 關於第四屆國際納米藥物大會延期召開的通知
    關於第四屆國際納米藥物大會延期召開的通知 2020-04-26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三屆國際古生物學大會在英國召開
    6月28日至7月3日,「第三屆國際古生物學大會」在英國倫敦召開,共有來自全球的古生物及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約八百餘人出席了本次大會。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戎嘉餘院士、楊群所長等26位科研人員參加了此次大會並分別作口頭學術報告。本次會議上,各國代表圍繞著「地質和化石記錄與生物多樣性」、「宏演化及現代綜合進化論」、「全球變化的微體古生物學記錄」、「微體化石與生命之樹」、「古生物收集」等27個主題開展了熱烈的交流和討論。除學術報告會外,會議還安排了多條內容豐富的野外地質考察路線。
  • 第29屆物理中的群論方法國際大會在南開大學召開
    本報訊 8月20日,由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主辦的第29屆物理中的群論方法國際大會開幕
  • 第12屆國際原生動物學大會舉行
    第12屆國際原生動物學大會於7月11日在廣州召開,本次會議由國際原生動物學大會理事會委託中國原生動物學會主辦,南方醫科大學(原第一軍醫大學)具體承辦。    中國原生動物學會理事長餘育和研究員在7月10日召開的歡迎會上代表學會和中國同行致辭,他熱烈歡迎國際友人參與本次大會。繆煒博士作為遺傳學和生物化學專題組織者組織了分會報告,並與四膜蟲基因組計劃協調人美國加州大學的Orias教授共同組織了相關學術活動。
  • 清華大學承辦第16屆國際傳熱大會
    清華大學承辦第16屆國際傳熱大會航院教授張興當選國際傳熱大會常務理事會主席清華新聞網8月22日電 8月10-15日,由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傳熱傳質分會主辦、清華大學承辦的第16屆國際傳熱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這是該大會成立67年以來首次在中國舉辦。
  • 李政道研究所舉辦第十三屆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大會
    1月14日至19日,第13屆江門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大會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舉行。江門中微子實驗(Jiangmen Underground Neutrino Observatory,JUNO)合作組於2014年由中科院高能所發起成立,目前由來自17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77個高校與科研院所、600多位科研人員組成。
  •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第18屆締約方大會在日內瓦召開
    中國日報8月29日電 當地時間8月17日至28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18屆締約方大會在瑞士日內瓦召開。全球169個締約方的政府代表團、200多個國際組織和新聞媒體共1700多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 第十八屆離子源國際會議在蘭州召開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秦娜)9月2日,由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主辦的第十八屆離子源國際會議在蘭州開幕,來自北美、歐洲、亞洲60多家科研機構和高校的20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深入交流探討離子源技術、物理、應用及其相關領域的發展現狀與趨勢。
  • 第13屆三螺旋國際會議在清華經管召開
    第13屆三螺旋國際會議在清華經管召開來源:新華網 2015-8-31  近日,由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和三螺旋協會聯合主辦的第13屆三螺旋國際會議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舉行。這是該會議首次在中國舉辦。本屆大會主題為「學術-產業-政府三螺旋模型——服務於正在崛起的發展中國家」。
  • 第25屆國際稀土永磁與先進磁性材料及其應用大會在北大舉行
    2018年8月26-30日,第25屆國際稀土永磁與先進磁性材料及其應用大會(The 25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are-Earth and Future Permanent Magnets and their Applications,REPM 2018)在北京大學中關新園舉行。
  • 第六屆國際犛牛大會暨第一屆青海犛牛產業大會在西寧召開
    8月28日,第六屆國際犛牛大會暨第一屆青海犛牛產業大會在西寧召開。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劉寧發來賀詞,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王予波致辭。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全國畜牧總站、農民日報社相關負責人出席會議。  劉寧在賀詞中說,值此第六屆國際犛牛大會暨第一屆青海犛牛產業大會舉行之際,受省委書記王建軍委託,我謹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大會的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 第十三屆IEEE-NEMS 2018國際會議
    我們誠摯地邀請您參加第十三屆IEEE-NEMS 2018國際會議。本次會議將於2018年4月22-26日在新加坡召開。 IEEE-NEMS國際會議是微米、納米及分子系統領域十分重要的高水平國際會議之一,旨在匯集世界一流的研究人士,就微納米學術界前沿問題進行專題討論,推動最新研究成果的共享,促進跨領域學科信息、知識的互通,從而增進各技術領域的發展。
  • 中國爭得第十二屆國際原生動物學大會舉辦權
    2005年第十二屆國際原生動物學大會將在廣州召開    第十一屆國際原生動物學大會於2001年7月15日至19日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召開,來自40多個國家的400多名學者參加了大會。中國派出了由中國原生動物學會理事長沈韞芬院士、副理事長李明教授率領的11人代表團(含臺灣1人),並在會上宣讀了6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