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2017年11月3日電 /美通社/ -- 10月27日,由日本養樂多生命科學基金會主辦的「第26屆腸內菌群國際研討會」在東京成功召開,來自中國、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捷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的500多名專業學者匯聚日本養樂多本社,聚焦腸內菌群與疾病研究。7位與會專家從飲食、營養、藥物與腸內菌群之間的關係發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養樂多積極推進國際交流與腸道健康知識普及
從1930年養樂多創始人代田稔醫學博士培養出乾酪乳桿菌代田株以來,養樂多便投身於腸內微生態與健康的研究。養樂多生命科學基金會理事長澤田治司在致辭時表示,養樂多生命科學基金會始終致力於促進基於腸內菌群的微生物相關科學研究,並積極推進國際交流與腸道健康知識普及事業,通過每年舉辦「腸內菌群國際研討會」,連續26年來為全球消化道、營養學科的學者們提供交流分享平臺,共同探討有關腸道與健康的議題。
如今,「腸內菌群國際研討會」每年都會吸引來自全球多個國家的專家參與,該研討會已成為該領域十分重要的國際性會議之一。今年,來自美國、日本、捷克、芬蘭等國的專家從飲食、營養、藥物等角度,發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馬丁·布萊澤教授與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的金森豐主任分別以《腸內菌群的變化和慢性疾病的世界性流行》和《有關先天性外科疾病患兒腸內細菌形成異常及通過合生元的療法來控制腸內菌群》為題發表特別演講,引起與會學術界人士的關注。
合生元療法控制腸內菌群
本屆「腸內菌群國際研討會」上的特別演講部分,來自日本國立成育醫療研究中心臟器運動器官病外科的金森豐主任分享了合生元療法幫助患兒形成最接近正常腸內菌群的狀態,從而改善患兒腸道機能的學術成果。
在先天性外科疾病幼兒患者中,有許多兒童患有嚴重的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異常等疾病,出生後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治療。在進行手術,抗生素治療,飲食限制,免疫力低下等基礎上,無菌狀態下出生的兒童與正常嬰兒相比,機體腸內菌群的組成相距甚遠。尤其是抗生素耐藥菌的異常增殖會導致病情的加重並威脅兒童的生命。「實際上,在我們醫院裡,也有很多出生後不久的嬰兒,需要長期入院治療,其大多都是無法形成正常的腸內菌群。很多患兒因為腸道機能不完善,伴隨著營養不良以及重度感染症而非常苦惱。」金森豐主任介紹道。
1997年,金森豐與其團隊通過合生元新的治療法,對腸內菌群不完善的兒童進行有效控制,採用短雙歧桿菌養樂多株和乾酪乳桿菌代田株,以及低聚半乳糖作為合生元對患兒進行治療。「腸內菌群並不是在短時間內就能改善的,患兒通過使用這兩種益生菌的治療,從而形成最接近正常腸內菌群的狀態。與此同時,患兒的腸道機能也有所改善,營養狀態也逐步出現好轉。」金森豐主任表示,通過這樣的實驗,證實了合生元療法有治療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研討會上,來自中國江蘇大學的董英教授、華東理工大學的謝靜莉副研究員等專家以及來自中國農業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江蘇大學、甘肅農業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揚州大學、上海理工大學的在校博士生和研究生等20多人均參與了此次研討會,通過與各國專家進行學術交流,探討了益生菌行業研究動態,為中國益生菌行業發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