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
9月13日,記者從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處獲悉,摸底全市陸生野生動物資源的調查取得可喜進展,不僅基本摸清了深圳野生動物資源的現實狀況,增加了6個物種在深圳地區的新分布記錄,更為重要的是首次發現了劉氏掌突蟾和廣東頸槽蛇2個陸生脊椎動物新物種,這些新物種的發現是深圳市野生動物調查研究史上的重大科研成就。
據介紹,從去年起,我市首次開展大規模和最為系統的深圳市大型陸生野生動物調查,至今已進行了一年,所有調查預計2016年年底完成,該調查由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處組織,中山大學具體承擔。在深圳地區增加新分布記錄的6個物種中,有2個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劉氏掌突蟾和廣東頸槽蛇2個陸生脊椎動物新物種由項目組採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手段確定,這2個新物種的發現情況分別發表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和《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上。
據悉,下一步,我市將建立最全面的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資料庫,完善深圳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及評價報告,以及野生動物保護管理與合理利用對策,為深圳建設國際化生態城市提供發展決策依據。
劉氏掌突蟾
劉氏掌突蟾見於梧桐山、七娘山、排牙山、田頭山和香港大帽山。該蟾棲息於山澗溪流,且劉氏掌突蟾分布區面積小於5000平方千米,同時專一棲息於溪流及靠近溪流區域,估算下來,其佔有區面積小於100平方千米,按照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瀕危等級標準,屬於等級較高、需要重點保護的瀕危(EN)等級物種,一旦區域內溪流環境遭到破壞,這個物種將面臨滅頂之災。此前,我國的掌突蟾屬只有6個物種,劉氏掌突蟾的發現,使我國的掌突蟾增加至7種。
廣東頸槽蛇
廣東頸槽蛇棲息於山間水域及附近,是白天活動蛇類。目前只記錄在深圳梧桐山和迭福山、廣東丹霞山,十分少見。據統計,此前,頸槽蛇屬共有20種,我國有9種。廣東頸槽蛇的發現使頸槽蛇屬的成員增加至21種,我國的頸槽蛇增加至10種。
深圳晚報報導:
截止到 2016 年 12 月 31 日,歷時 3 年的 " 深圳市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項目 " 全部完成並取得豐碩的成果。本次調查基本摸清了深圳的野生動物家底,相關匯報材料顯示,深圳目前共有陸域脊椎動物總計 498 種(含亞種),中國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 41 種。此次調查中,還發現了 " 深圳角蟾 " 等 5 個新物種。
(白刺湍蛙)
3 年:調查歷時 3 年
開展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是深圳市依法制定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規劃的基礎,還是評價野生動物保護成效的重要依據。為準確掌握深圳野生動物野外資源狀況,配合好全國第二次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在深圳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處的主導下,由中山大學承接 " 深圳市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項目 ",該項工作自 2013 年 10 月開始,於 2016 年 12 月調查結束,歷時 3 年。
本次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從 2013 年到 2014 年,第二期從 2014 到 2016 年。根據不同的調查內容、不同的生物類群、不同生境條件,設置不同的調查方法和考察線路,主要採取的技術手段包括:生物分類學、生物地理學、生態學、保護生物學以及微衛星和其他通用 DNA 分子技術手段。
主要調查內容為國家重點保護和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物種、物種種群狀況、物種種群動態、物種受威脅因素。重點調查區域 9 個,包括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內的除鳥類外的其他種類主要棲息地、深圳灣等東部島嶼、東部沿海海岸線、西鄉紅樹林、海上田園、鐵崗水庫、深圳水庫、內伶仃島。
(劉氏掌突蟾)
498:記錄到陸域脊椎動物 498 種(含亞種)
綜合三年調查結果,此次 " 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項目 " 首次全面系統地開展了深圳市全境陸域(含海島)脊椎動物資源調查,完成我市動物物種多樣性編目,基本摸清了深圳市陸生脊椎動物的區系狀況。
本次共調查記錄了深圳市陸域脊椎動物總計 498 種(含亞種),其中山溪魚類 6 目 18 科 27 屬 30 種,兩棲類 2 目 8 科 18 屬 24 種,爬行類 2 目(有鱗目包括蜥蜴亞目和蛇亞目)13 科 44 屬 59 種,鳥類 18 目 62 科 192 屬 338 種或亞種(含 11 和野外歸化種),哺乳類 8 目 17 科 31 屬 47 種。在此次調查中,共發現了 5 個新物種,其中 3 個新種已經正式發表:劉氏掌突蟾、白刺湍蛙、廣東頸槽蛇;待發表兩個新種:深圳角蟾、深圳後稜蛇。另發現 24 個深圳新紀錄種,包括兩棲類 1 種,爬行類 4 種,鳥類 11 種,哺乳類 8 種。
(新種廣東頸槽蛇)
41:深圳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 41 種
調查結果顯示,在深圳區域內有中國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 41 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 4 種,蟒蛇、黑鸛、白肩雕和蜂猴。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37 種,唐魚、虎紋蛙、大壁虎、三線閉殼龜、巖鷺、白琵鷺、黑臉琵鷺、鶚、黑冠鵑隼、鳳頭蜂鷹、黑翅鳶、黑鳶、白腹海雕、蛇雕、鳳頭鷹、赤腹鷹、日本松雀鷹、松雀鷹、白腹鷂、普通鵟、灰臉鵟鷹、紅隼、燕隼、紅腳隼、遊隼、小杓鷸、斑尾鵑鳩、褐翅鴉鵑、小鴉鵑、領角鴞、紅角鴞、雕鴞、褐魚鴞、領鵂鶹、斑頭鵂鶹、獼猴、穿山甲。
完成了重點物種的種群調查,確定了各個物種在深圳的地理分布格局,深圳陸生脊椎動物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區域依次是梧桐山、七娘山、排牙山、田頭山、三洲田和馬巒山等共同組成的東部山體鏈,其中以梧桐山和七娘山多樣性最高。
問題:過度開發和亂放生現象堪憂
此次 " 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項目 " 也發現了深圳動物資源保護方面需要引起重視的一些問題。首先是商業開發不斷蠶食著基本生態控制線內的區域,尤其是排牙山、三洲田、馬巒山等區域。環境的不斷變化,有些區域的劇烈變化致使動物群落加劇了不穩定性,物種間替代演替現象非常顯著,如在深圳大陸區域紅耳鵯日益取代白頭鵯成為優勢種群,而在環境一直比較穩定的內伶仃島,白頭鵯仍然處於顯著的優勢地位。濱海區域日益升高的建築群,不僅嚴重影響鳥類的遷徙,而且擠壓了深圳灣鳥類的活動空間,致使深圳灣鳥類總體上呈下降趨勢,一些過去常見鳥類現在已基本絕跡,如卷羽鵜鶘。
此外,深圳城市園林規劃建設生態效能不足,表現在習慣性密植大量非本鄉土引進植物。其影響主要反映在鳥類上,具體表現為,鳥類的數量雖然較多,但種類越發單一化,導致這些區域鳥類多樣性較低,鳥種組成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放生活動頻繁也嚴重影響了深圳的城市生態。在這次調查記錄的 498 種脊椎動物物種,多達 20 種是外來物種,比例高達 4.0%。有些外來物種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繁殖力,外來物種的增多,久而久之會導致本地物種的消亡,破壞了本土生態系統。
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處的專家指出,深圳市民應提高保護動物意識,政府部門則應嚴守基本生態控制線,園林規劃應引入科學的生態理念,做到既要 " 綠 ",又要合理的 " 綠 "。在放生方面,專家要求市民放生動物之前,要確認野生動物自身狀態是否滿足該野生動物生息繁衍需要,該物種是否系放歸地原產物種,要保證放歸野外行為有利於野生動物物種保護同時不會對物種本身,生態系統或當地居民生活造成危害。
深圳晚報記者 陳龍輝 見習編輯 李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