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區報訊 (記者 林清容 通訊員 佟學文 文/圖)昨日,深圳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處發布了一項歷時3年完成的「深圳市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項目」的結果。該項目首次全面系統地開展了深圳市全境陸域(含海島)脊椎動物資源調查,基本摸清了深圳市陸生脊椎動物的區系狀況,共調查記錄了深圳市陸域脊椎動物總計498種(含亞種),其中鳥類最多,還發現了5個新物種、24個深圳新紀錄種。
●陸域脊椎動物總計498種
據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深圳市野生動物資源調查項目」由中山大學承接,從2013年10月開始,於2016年12月調查結束,歷經三年野外外業工作,基本摸清了深圳的野生動物家底。
本次共調查記錄了深圳市陸域脊椎動物總計498種(含亞種),其中山溪魚類6目18科27屬30種,兩棲類2目8科18屬24種,爬行類2目(有鱗目包括蜥蜴亞目和蛇亞目)13科44屬59種,鳥類18目62科192屬338種或亞種(含11和野外歸化種),哺乳類8目17科31屬47種。
調查結果顯示,在深圳區域內有中國國家級重點保護動物41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4種,分別是蟒蛇、黑鸛、白肩雕和蜂猴。Ⅱ級重點保護動物37種,分別是唐魚、虎紋蛙、大壁虎、三線閉殼龜、巖鷺、白琵鷺、黑臉琵鷺、鶚、黑冠鵑隼、鳳頭蜂鷹、黑翅鳶、黑鳶、白腹海雕、蛇雕、鳳頭鷹、赤腹鷹、日本松雀鷹、松雀鷹、白腹鷂、普通鵟、灰臉鵟鷹、紅隼、燕隼、紅腳隼、遊隼、小杓鷸、斑尾鵑鳩、褐翅鴉鵑、小鴉鵑、領角鴞、紅角鴞、雕鴞、褐魚鴞、領鵂鶹、斑頭鵂鶹、獼猴、穿山甲。
●發現5個陸生野生動物新種
更值得關注的是,此次調查共發現了5個新物種,其中3個新種已經正式發表,分別是劉氏掌突蟾、白刺湍蛙、廣東頸槽蛇;待發表2個新種是深圳角蟾、深圳後稜蛇。另發現24個深圳新紀錄種,包括兩棲類1種,爬行類4種,鳥類11種,哺乳類8種。
深圳山地森林眾多,動物資源如何分布?據悉,該項目完成了重點物種的種群調查,確定了各個物種在深圳的地理分布格局,深圳陸生脊椎動物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區域依次是梧桐山、七娘山、排牙山、田頭山、三洲田和馬巒山等共同組成的東部山體鏈,其中以梧桐山和七娘山多樣性最高。
●城市擴張影響野生動物生存空間
近年來,深圳野生動物生長情況如何?是否產生什麼變化?此次調查報告顯示,雖然發現一些新物種、新紀錄,生物多樣性增多,反映出深圳生態環境建設的良好效果,但也發現一些問題。
項目組發現,商業開發不斷蠶食基本生態控制線內的區域,尤其是排牙山、三洲田、馬巒山等區域。有些區域的劇烈變化致使動物群落加劇了不穩定性,物種間替代演替現象非常顯著,如在深圳大陸區域紅耳鵯日益取代白頭鵯成為優勢種群,而在環境一直比較穩定的內伶仃島,白頭鵯仍然處於顯著的優勢地位。濱海區域日益升高的建築群,不僅嚴重影響鳥類的遷徙,而且擠壓了深圳灣鳥類的活動空間,致使深圳灣鳥類總體上呈下降趨勢,一些過去常見鳥類現在已基本絕跡,如卷羽鵜鶘。
深圳城市園林規劃生態效能不足,習慣性密植大量非本鄉土引進植物。導致鳥類數量雖然較多,但種類越發單一化,導致這些區域鳥類多樣性較低。
同時,放生活動頻繁,嚴重影響深圳城市生態。這次調查記錄到多達20種是外來物種,比例高達4.0%。有些外來物種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繁殖力,外來物種的增多,久而久之破壞了本土生態系統。
對於這些問題,項目組提出,建議加強普法宣傳,提高市民保護動物意識;在基本生態控制線內設置若干重點生態監測區,每年實施生態監測,實時掌控經濟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如何控制深圳灣的高層建築、排牙山特別是壩光區域的合理商業開發,以及其他臨近生態控制線的建設等項目。
此外,呼籲加大與城市園林規劃等部門的合作,糾正只要「綠」了就「生態」了的錯誤觀念,做到既要「綠」,又要合理的「綠」;還要尋求科學合理的放生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