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609年伽利略自己製作瞭望遠鏡,並望向了天空後。
天文學的發展走向了快車道,截止到19世紀末。
天文學已經在短短300年的時間內建立了日心說,
牛頓萬有引力定理為代表的天體力學,以及還把太陽系擴展到了海王星的範圍。
也誕生了了像哥白尼、伽利略、克卜勒、牛頓、哈雷、拉普拉斯等諸多大家所熟知的大神。
但天文學歸根結底是建立在觀測基礎上的一門科學。
這些大神們在觀測數據總結得到的超時代的理論,還有一群相對「默默無聞」天文學家們也是天文學發展中的一個節點,也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
天文學的發展,不得不說,望遠鏡是其中一個利器。
望遠鏡的使用使得他們能夠看到古人看不到的、不知道的、未被研究過的東西。
不過,正如伽利略所說:「如果古人能看到我們所看到的,他們也將做出我們同樣的判斷」
約翰·赫維留斯 (拉丁文稱Johannes Hevelius1611年1月28日-1687年1月28日)是波蘭的一位富商,後熱愛天文,建立了自己的天文臺,這臺望遠鏡焦距長達45米。
赫維留斯 觀測相當勤奮,通過對太陽黑子的觀測確定了太陽的自轉周期。
他還繪製月面圖,制定了形象的星空圖等等。
赫維留斯的星空圖
喬凡尼·多美尼科·卡西尼及其家族( Cassini,1625年6月8日-1712年9月14日,出生在義大利),法國天文學家,其及其兒子、孫子、曾孫愛好天文事業,先後擔當過巴黎天文臺臺長。
卡西尼首先確定木星的大紅斑,以及土星環中存有縫隙,稱之為卡西尼環縫。測定了木星和火星的自轉周期。
土星 圖/網絡
洛希(Edourd Albert1820-1883)法國天文學家。
洛希極限(Roche limit)是一個天體自身的引力與第二個天體造成的潮汐力相等時的距離。
當兩個天體的距離少於洛希極限,天體就會傾向碎散,繼而成為第二個天體的環。
洛希極限 圖/網絡
羅默(1644-1710),丹麥天文學家,通過研究木衛掩食測定光的速度。在此之前,人們認為光速是無限的。
布拉德雷,詹姆斯(1693-1762),英國天文學家,發現星光的光行差並用它測定光速。他本意立志測定恆星視差。
但測量結果誤差太大,有一次坐船看到桅杆的旗幟的運動方向突然頓悟。
意識到了自己看到的光的方向其實是和地球一起的複合運動。
貝塞爾(Bessel,Friedrich Wilhelm,1784~1846)德國天文學家,首位測得恆星周年視差。
1837年,
貝塞爾測量天鵝座視差,
發現天鵝座61正在非常緩慢地改變位置,
第二年,他宣布這顆星的視差是0.31弧秒,這是世界上最早測定的恆星周年視差。
周年視差的測定,看似簡單,其實也是在前人提出的理論上如恆星的自行、地球的章動、光行差、精密的天文望遠鏡等等先決條件,才能有這樣的成果。
還有一些天文學家甚至是業餘天文愛好者,
也發現了很多天文學方面前人未曾發現的現象、理論、天體等。
現代天文學甚至科學之所以有現在的成就,
用牛頓的一句話,是因為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這個「巨人」改成「前人」也許更恰當不過。
/青島星趣天文/
天文知識 / 星象觀測
主題活動 / 攝影交流
喜歡我就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