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科-談談牛頓前面的那些巨人們

2020-09-22 泰州中公教育

偉大的物理學家、數學家牛頓曾說過:「如果說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這並不是什麼謙虛之詞,它真實反映了物理學不斷向前發展的艱辛過程,任何一個物理規律、定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牛頓不可能因為一個蘋果砸到腦袋上就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今天就讓我們談一談牛頓前面的那些巨人們。

首先,我們從大約1900年前,也就是公元100年說起,這一年,有個叫克羅狄斯·託勒密,就是大家都熟知的託勒密,相傳他生於埃及的一個希臘化城市赫勒熱斯蒂克,他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羅馬帝國統治下的著名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佔星學家和光學家。託勒密是「地心說」的集大成者,他認為地球居於宇宙的中心,日、月、行星和恆星圍繞著它運行。

直到1513年,藝復興時期的波蘭天文學家、數學家、教會法博士、神父哥白尼,在其40歲時提出了日心說,否定了教會的權威,改變了人類對自然對自身的看法。當時羅馬天主教廷認為他的日心說違反《聖經》,哥白尼仍堅信日心說,並認為日心說與其並無矛盾,並經過長年的觀察和計算完成他的偉大著作《天體運行論》。1533年,60歲的哥白尼在羅馬做了一系列的講演,可直到他臨近古稀之年才終於決定將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來的一部他寫的書。

當時間軸來到了17世紀初即1609年,伽利略創製了天文望遠鏡(後被稱為伽利略望遠鏡),並用來觀測天體。他發現了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並親手繪製了第一幅月球表面圖。1610年1月7日,伽利略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為哥白尼學說找到了確鑿的證據,標誌著哥白尼學說開始走向勝利。伽利略是近代物理開始進入快速發展的奠基人,他把邏輯推理和實驗緊密聯繫在一起,被稱為「近代力學之父」、「現代科學之父」。

伽利略在學術上建樹頗豐。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鐵球同時落地」的著名試驗,從此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糾正了這個持續了2000年之久的錯誤結論。但是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試驗的說法後來被嚴謹的考證否定了。儘管如此,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要前往參觀,他們把這座古塔看做伽利略的紀念碑。伽利略為了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利用斜面加上合理外推的方法,得到了落體運動實際上是一種勻變速直線運動,同時也是他引入了加速度、速度、瞬時速度的概念。伽利略設計的理想現象斜面實驗,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的觀點,為牛頓第一定律的提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谷·布拉赫曾提出一種介於地心說和日心說之間的宇宙結構體系,十七世紀初傳入我國後曾一度被接受。第谷所做的觀測精度之高,是他同時代的人望塵莫及的。第谷編制的一部恆星表相當準確,至今仍然有價值。

第谷於1601年去世,沒趕上伽利略發明望遠鏡的好時代,但這也不妨礙第谷長為以為偉大的天文學家,實際上第谷是最後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一位用肉眼觀測的天文學家。1599年克卜勒來到第谷身邊以後,師徒倆朝夕相處,形影不離,結成了忘年交。第谷不但把才華出眾的克卜勒推薦給國王,而且把自己幾十年辛勤工作積累下來的觀測資料和手稿,全部交給克卜勒使用。克卜勒根據第谷的資料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分別是軌道定律、面積定律和周期定律。這三大定律最終使他贏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同時他對光學、數學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是現代實驗光學的奠基人。

文 ▎泰州教師考試網(微信號:tz-jsks)

相關焦點

  • 物理學科知識:談談牛頓前面的那些巨人們
    物理學科知識:談談牛頓前面的那些巨人們偉大的物理學家、數學家牛頓曾說過:「如果說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這並不是什麼謙虛之詞,它真實反映了物理學不斷向前發展的艱辛過程,任何一個物理規律、定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牛頓不可能因為一個蘋果砸到腦袋上就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今天就讓我們談一談牛頓前面的那些巨人們。
  • 2020福建教師招聘物理學科備考:談談牛頓前面的那些巨人們
    2020福建教師招聘物理學科備考:談談牛頓前面的那些巨人們 福建教師招聘網 :提供2020福建教師考試備考資料,包括福建教招教育綜合基礎知識、學科專業知識及重點、教師招聘面試技巧、 備考指導等。
  • 談談牛頓前面的那些巨人們
    偉大的物理學家、數學家牛頓曾說過:「如果說我看得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這並不是什麼謙虛之詞,它真實反映了物理學不斷向前發展的艱辛過程,任何一個物理規律、定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牛頓不可能因為一個蘋果砸到腦袋上就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今天就讓我們談一談牛頓前面的那些巨人們。
  • 高中物理《牛頓第二定律》教案
    一、教學目標(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知識與技能】掌握牛頓第二定律並會進行計算;知道力的單位。【過程與方法】通過合作探究,提高合作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養成科學嚴謹的科學態度,提升對物理的興趣。
  • 2019教師招聘物理學科《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
    《牛頓第三定律》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牛頓第三定律》。課程標準指出,新時期物理學科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我將本著這一核心理念,談一談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
  • 牛頓說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老師可不會告訴你,這個巨人是誰
    牛頓說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老師可不會告訴你,這個巨人是誰【搬運、抄襲必舉報!!!全網維權!!!】牛頓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學習過微積分或是物理力學的,想必對他都不會陌生,他一生最著名的發現就是萬有引力定律。除此之外,他的經歷也鼓勵了不少的人。老師們經常會拿他說過的一句話來鼓勵自己的學生,那就是:「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初院學科 | 談談物理 (Physics)
    我當初選擇的時候其實沒有想這麼多,純粹是喜歡物理,覺得它好學吧。不過現在作為一個基本下定決心要走物理專業這條路的孩子,我可以跟你說,我推薦你選這個科目,因為在物理中,你可以用數學的方法去探索這個世界運作的規律,你可以享受解題的樂趣,如果在H2的基礎上你自己做一點延伸的閱讀或者拿個H3,你就會發現物理它真的非常神奇,那些數學模型會給你展示一些你自己都難以想像情境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
    「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三百多年前牛頓留下這句膾炙人口的話。之後,每個世代都公認牛頓本人才是無人能比、仰之彌高的巨人,我們都是站在他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遠。艾薩克.牛頓。圖/wikipedia然而,正如牛頓那句自謙之辭其實另有所指,牛頓的光輝成就也一直伴隨著頗受爭議的作風。而這些紛爭有時阻礙了科學的進展,有時反而成為一種助力,這都是牛頓特殊的矛盾性格使然。
  • 牛頓的陰暗面
    把牛頓的這段話與前面引的他與胡克的通信比較,可以看出在時間上是矛盾的。牛頓在這裡把他發現萬有引力的時間故意改寫在1679年與胡克通信之前,而且造出蘋果神話,其目的顯然是為了要獨吞萬有引力這項成果。 牛頓和胡克之間的梁子,不僅表現在對萬有引力發明權的爭議上,最早表現在胡克對牛頓的光的微粒說有不同的看法,因為胡克對光的本質是站在波動說一邊的。
  • 談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寫作
    寫作不是生來就會,而是慢慢學習、日積月累才可能有一點小成就的過程,在科學領域上,牛頓會說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文字領域上,高手會說自己曾經是「抄手」。怎麼說自己是「抄手」,因為這不是在說自己喜歡抄襲,不是孔乙己口中的讀書人竊書不算偷,而是每一個文字工作者對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進行為我所用,助我所長的反覆咀嚼,接下來我們就來談談怎樣反覆咀嚼,大丈夫有所抄、有所不抄的堅持,那就談談怎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寫作。
  • 物理不講牛頓第三定律,力學怎麼學?還用學浮力嗎?
    2020年5月9日,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六科超標超前培訓負面清單(試行),針對物理學科負面清單「典型問題」中,明確指出「牛頓第三定律」和「非同一直線上力的平衡」屬於超標超前內容(下圖劃線部分),言外之意是牛頓第三定律有關相互作用力總是相等的結論學生不用知道
  • 伽利略、牛頓因她而偉大!中學生們卻因她把物理作業做到吐!
    中學物理力學部分,有一種最常見的物理實驗裝置,伽利略、牛頓都因她而偉大,中學生卻因她而作業做到吐!之所以用「她」而不用「它」,是因為她孕育了太多偉大!她是一種物理實驗裝置!這種實驗裝置非常簡單,生活當中也最常見,但是正如絕大部分的偉大物理發現都是從大多數人最司空見慣卻視而不見的生活物理現象中發現的一樣,她是平凡的,卻偉人伽利略和牛頓做出了常人做不到的偉大發現!這個似乎很神奇的物理實驗裝置,就是生活中最為常見而卻很神奇的「斜面」!
  • 胡克:牛頓腳下的巨人
    爵爺還有一句話看起來更謙虛,「如果我看得更遠一點的話,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句話就不僅僅是貌似謙虛了,而是別有用心,這是在諷刺羅伯特.胡克。不但對對手象嚴冬一樣冷酷無情,對戰友,胡克同樣也不放過,惠更斯作為法國科學院掌門人,與胡克同屬光的波動說陣營,二人一直爭執遊絲彈簧的發明權,就是手錶裡的發條,事關兩國,當時又沒有歐盟,沒有一個機構可以評判孰是孰非,無奈皇家科學院只好規定,以後任何會議不得討論遊絲彈簧發明權的歸屬,估計科學院的大佬們也被吵煩了。
  • 巨人的肩膀——數學的模式
    巨人的肩膀,一般認為是牛頓所說:「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If I have seen further,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 世界歷史: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學家——牛頓
    誰也沒有料到這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東西會成為一位震古爍今的科學巨人,並且竟活到了85歲的高齡。牛頓出生前3個月父親便去世了。在他2歲時,母親改嫁給一個牧師,把牛頓留在外祖母身邊撫養。11歲時,母親的後夫去世,母親帶著和後夫所生的一子二女回到牛頓身邊。牛頓自幼沉默寡言,性格倔強,這種習性可能來自他的家庭處境的影響。大約從5歲開始,牛頓被送到公立學校讀書。
  • 牛頓與萊布尼茲的巨人之爭
    牛頓與萊布尼茲的巨人之爭 2001年,備受期待的電影《美麗心靈》上映,影片以諾貝爾經濟學獎數學家約翰·納什的生平經歷為基礎,講述了他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卻在博弈論和微分幾何學領域取得驕人成績的勵志故事。 影片當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教室裡,納什教授在給二十幾個學生上課。
  •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習興趣。二、教學重難點(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重點】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對應條件。【難點】利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釋超重和失重的現象。分析論證(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上面兩個實驗中的現象,引導學生用牛頓第二定律加以論證。以鉤碼(或書)為研究對象,它在豎直方向受兩個力的作用:重力mg,測力計的拉力(或手的支持力)T。
  • 牛頓:之所以我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蘋果樹下的牛頓到底受了誰的啟示?牛頓有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之所以我比別人看得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後人往往引用牛頓的這句話來說明一個人應當謙虛如牛頓。但實際上牛頓講這句話是為了諷刺長得矮小、駝背的胡克。事實上牛頓思考問題用了很久。
  • 站在巨人肩膀下的牛頓
    如果沒有牛頓的好友哈雷(Edmond Halley)前來請教物體運動軌跡的問題,並且發現牛頓對這個問題早有 解答從而鼓勵他整理成成書,這部牛頓花了一年半完成的開啟科學新紀元的著作可能就不會誕生。牛頓這部著作的宗旨是建立「理性的力學」,以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建立一門「定量研究任何力所引起的運動和產生任何運動的力的科學」。
  • 3大科學巨人之一,牛頓和愛因斯坦,究竟誰更偉大?
    特別是人類進入到近現代以來,人類的科學技術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很多原本空白的科研領域,也在一代又一代的傑出科學家們的帶領下,被建立再到一點點被完善。說起來,人類歷史上公認的最傑出的三大科學巨人,便是伽利略、牛頓和愛因斯坦了,今天,我們就從物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牛頓和愛因斯坦相比,究竟誰更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