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知識與技能】理解超重、失重及完全失重的概念,能夠說出其對應條件。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探究和理論推導,提升歸納總結及動手操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習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重點】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對應條件。
【難點】利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釋超重和失重的現象。
三、教學過程(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環節一:新課導入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回憶坐電梯的時候,電梯突然上升和下降有什麼感覺?並追問學生為什麼感覺「變輕」或「變重」了呢?這就與我們今天學習的《超重與失重》有關,引出課題。
環節二:新課講授
1. 定性研究
引導學生利用書本定性的研究超重與失重現象,讓學生進行如下操作,分別感受書對手掌的壓力:
(1)用手託著書保持靜止。
(2)用手掌緩緩向上、向下移動書本。
(3)用手掌突然豎直向上、向下移動書本。
學生操作後,教師提問:「緩緩移動和突然移動,手掌受到的壓力和靜止時有什麼不同?」
學生總結:緩緩移動時,手掌所受壓力與靜止時對比幾乎無變化;
突然豎直上升過程中,手掌所受壓力與靜止時對比會變大;
突然豎直下降過程中,手掌所受壓力與靜止時對比會變小;
2. 定量研究
引導學生定量的研究超重與失重現象,讓學生進行如下操作,分別測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
(1)在彈簧測力計下掛鈎碼。
(2)將鉤碼用彈簧測力計緩慢上移、下移。
(3)將鉤碼用彈簧測力計突然豎直上移、下移。
學生總結:緩緩移動時,彈簧測力計示數與靜止時對比幾乎無變化;
突然豎直上移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示數與靜止時對比會變大;
突然豎直下移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示數與靜止時對比會變小;
3. 分析論證(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上面兩個實驗中的現象,引導學生用牛頓第二定律加以論證。
以鉤碼(或書)為研究對象,它在豎直方向受兩個力的作用:重力mg,測力計的拉力(或手的支持力)T。規定以豎直向上為正方向,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可以知道:
(1)靜止和勻速上下時,
(2)突然豎直上移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大,說明T變大,則
教師總結這種情況稱之為超重,即物體對懸掛物的拉力(或對支持物的壓力)大於物體重力的現象叫做超重。
(3)突然豎直下移過程中,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小,說明T變小,則
教師總結這種情況稱之為失重,即物體對懸掛物的拉力(或對支持物的壓力)小於物體重力時的現象叫做失重。
教師加以補充:在失重的狀態下,如果,則物體對懸掛物或支持物完全沒有作用力,稱處於完全失重狀態。
環節三:鞏固練習(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讓學生解釋上課伊始提出的問題,並追問:我們實際的體重真的「變輕」或「變重」了嗎?
生答:電梯突然上升,人受到向上的a,感覺「變重」是由於超重引起的;電梯突然下降,人受到向下的a,感覺「變輕」是由於失重引起的。所以,超重和失重並不表示物體重力的變化。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知識點。
作業:思考在完全失重狀態下哪些物理現象不會發生。
四、板書設計(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中公講師解析
相關推薦:
共點力作用下的平衡問題分析方法
教招物理筆試:小船渡河模型和斜拉船模型
談談牛頓前面的那些巨人們
機車啟動知多少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秘籍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