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閱兵訓練中的「高科技」

2021-01-08 搜狐網

  法制晚報訊(記者 李文姬 通訊員 張騰飛 周啟青 夏德偉 董文平)在嚴格的閱兵訓練中,需要官兵、裝備方隊達到高度的精準。訓練之餘官兵們開始琢磨:有什麼新方法能夠讓訓練更加有效呢?於是,「情景模擬訓練法」、「迷彩漆塊準星」、「北鬥導航系統」……這些妙招與高新技術也在摸索和應用。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衛星總設計師楊慧在接受新華社採訪時說,這是中國自行研製的衛星導航系統首次用於閱兵,北鬥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和授時功能使得閱兵指揮在全局上的協調更加方便高效。

  「情景模擬訓練法」

  進駐閱兵村才短短幾個月,岸艦飛彈方隊受閱中隊的滕昊就多次被方隊評為了「訓練之星」,還被選為了方隊引導排面排面長,擔任閱兵式載員第三列排頭基準兵。而滕昊向法制晚報(微信公號:fzwb_52165216)記者透露,這或許要歸功於他的「情景模擬訓練法」。

  進京後,滕昊結合以往備戰比賽訓練的經驗,將「情景模擬訓練法」運用到了載員受閱訓練中。所謂「情景模擬訓練法」,就是在以往遊泳競賽的跳發臺上,教練在旁邊播放以往比賽現場的音頻,引導運動員閉上雙眼在腦子裡營造逼真的競賽場景,從而提高運動員的心理素質,促進訓練水平的穩定發揮。

  身為排面教練的滕昊由此得到靈感、如法炮製,將習主席檢閱部隊的音頻、檢閱進行曲和2009年國慶閱兵現場錄音收集,在訓練中為載員們播放,並引導他們進入情景想像。

  另外,儘管裝備方隊不要求練習正步,但是為了能更好地拉伸載員的韌帶,促進上體軍姿挺拔,滕昊與另一名教練員還摸索出了將正步分解動作練習運用到軍姿練習中的方法。通過練習,載員們可以達到體會「三挺」(挺胸、挺膝、挺頸)、「三收」(收小腹、收下頜、收臀)、「八股勁」(兩腳向下的蹬勁、兩膝向後的挺勁等)動作要領的目的。這項訓練效果十分明顯,滕昊的秘訣迅速在訓練場傳開。

  建立「故障維修電子檔案」

  夏季裝備故障排查和預防是一項技術難題,為了確保裝備始終處於良好狀態,岸艦飛彈方隊修理工田海彬根據海軍陸勤裝備讀卡制,摸索出了以「下達科目、按責讀卡、逐項檢查、情況處置、匯總登記」為主要內容的「日檢查讀卡五步法」,這樣一來不僅規範了檢查流程,同時也保障了檢查質量的精度和準度。

  在老田的帶領下,全體技術保障中隊官兵還為每輛受閱戰車都建立了「故障維修電子檔案」。如維修工遇到戰車拋錨問題,只需在「故障維修電子檔案」中檢索故障現象關鍵詞,過去發生類似故障時的維修「答案」便立刻呈現在面前。裝備車輛故障資源共享,實現了技術保障人員由「單打獨鬥」到「聯合作戰」的轉變。

  「電子檔案不僅在閱兵期間為戰車提供『醫療服務』,就是在戰時,也能為部隊克敵制勝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保障。」田海彬向法制晚報記者說道。

  10釐米大小噴迷彩漆塊作「準星」

  首次組建兩棲突擊車方隊參加閱兵,要求突擊車在行進中要做到騎線、等速、標齊、卡距等。

  一直以來,卡距就是困擾基準車的訓練難題,按規定,方隊之間距離為30米。雖然安裝了自製的「十」字架卡距機,但這種「土方法」有失精準,而在雷射卡距機配發後,駕駛員就可以根據實時數據來精準地掌控油門,將誤差控制在了10釐米以內。

  此外,一開始練騎線駕駛,駕駛員都會在前車後滑板用紅色膠帶粘成「十」字,作為後車騎線對正的參照點,可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總不能貼著「十」字標誌上天安門吧?

  而正當大家正發愁之際,正巧趕上裝備方隊組織全車噴漆。方隊隊長陳昇靈光一閃:「如果把參照點統一換成數碼迷彩漆塊,不也一樣嗎?」於是他跑到修保間找到正在作業的工廠師傅,一番商議過後,方案成型。

  自此,車身上10釐米大小的迷彩漆塊,就成了駕駛員們的新「準星」。

  設計遮煙罩、座椅調整器等700件器材

  要想鐵甲戰車分秒不差地駛過天安門,駕駛技術是關鍵。據法晚記者(微信公號:fzwb_52165216)了解,為了實現能力升級,方隊駕駛員每次到指揮部組織教學示範觀摩,必定端著DV,全程攝錄組訓方法和流程,及時組織錄像回放,力求當天消化、當天應用。

  為了爭一流,技術保障人員連續奮戰四晝夜,加工出5大類近700件訓練輔助器材,製作了遮煙罩、座椅調整器,並一一安裝調試到位。

  隨著訓練進度的推進,出車必考、每考必排名是一條「鐵規」,運用數學工具生成訓練成績曲線圖,採取個人、中隊、方隊三層分析,使人人心中有數,並錄入受閱人員訓練檔案。

  經過科學系統的磨合優化,閱兵方隊訓練最大限度地融合團隊智慧、釋放個人潛質,設計出理論學習、講解示範、體驗練習、分組訓練、考核講評「五步訓練法」。

  彈簧式油門限制器縮短標齊和卡距

  年初,方隊展開基礎訓練時,原始的秒表測速、拉繩測距等土方法是唯一的選擇,因為手旗指揮、騎線扶板、等距拉繩、等速卡表、記錄成績等都需要人工保障,甚至將被淘汰的隊員組成一個訓練勤務保障班,來提高訓練效率。

  油門限制器是控制發動機轉速的核心部件,也直接影響方隊隊形的整體平穩。「門」字形油門限制器是駕駛員王旭一手設計的,靈感來自乘員訓練時所背的「T」形架。

  他在加油踏板左右和上方各焊接一個小型的固定踏板,右腳正好踩到「門」字形上方,因觸控面較大,腳底不易抖動,穩定效果極佳。然而,剛推廣沒幾天,駕駛員們就發現了它的局限性。達到受閱轉速時,在加減油門過程中,車速不好掌控,僅憑駕駛員的個人感覺,誤差偏大。

  經過應用檢驗,方隊長陳昇發明了彈簧式油門限制器,在踏板下穿洞,放置一根螺旋杆,兩者之間裝上壓力彈簧,踏板上方加裝螺帽。駕駛員右腳壓住螺杆上頂端時,螺杆長度正好使發動機轉速達到標準轉速,而駕駛員修正轉速時,可以3-5轉的調整,不會猛然偏多或偏少。這樣一來,就大大縮短了標齊和卡距的時間,便於方隊快速成型。

  北鬥綜合考評系統分析講評

  為了進一步提高訓練精度,6月上旬,聯指又為各方隊統一配發、安裝了北鬥綜合考評系統。

  系統利用北鬥衛星定位功能,採集每臺車輛行進過程中的實時數據,並形成曲線圖。每一次訓練結束後,方隊採取多講精練的方式對每名駕駛員的曲線圖進行分析講評,就像飛行員模擬飛行動作一樣對駕駛動作進行復盤,幫助駕駛員克服訓練中的失誤和不足,方隊也據此評選優秀排面和優秀駕駛員,有力促進了駕駛技術的提升。

  「把閱兵當打仗,眼光盯著閱兵場,更要瞄準戰場!」方隊領隊胡巨民感慨地向據法晚記者(微信公號:fzwb_52165216)了解,記者說,「通過這次閱兵,我們積累了許多裝備保障的有益經驗,培養了一大批技術骨幹,有力推動了部隊戰鬥力的提升。」

  本版文/記者 李文姬

  通訊員 張騰飛 周啟青 夏德偉 董文平

相關焦點

  • 為了閱兵,都卜勒效應都用上了……網友:又是一波暴擊
    &nbsp&nbsp&nbsp&nbsp方隊隊員中,博士碩士研究生佔71%,是所有受閱方隊中學歷最高的。隊員所學專業涉及戰略學、戰役學、軍事訓練學、醫學等。&nbsp&nbsp&nbsp&nbsp又帥又man又有學歷 !
  • 閱兵儀式上放飛的7萬氣球飛到哪裡?技術指導來揭秘了,網友點讚
    10月1日,閱兵儀式上放飛7萬隻氣球。不少網友關心氣球飛到哪裡會不會汙染環境?事實上,這些問題都已經被預先考慮到了10月1日國慶閱兵儀式上7萬隻彩色氣球同時放飛場面震撼據澎湃新聞國慶閱兵氣球指導曾建鵬為大家做了揭秘放飛的7萬個氣球都是用純天然的乳膠製作是可降解的正常情況下這種材料埋在土裡一周左右
  • 太陽報揭秘杜拜NAS訓練中心:設施豪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太陽報揭秘杜拜NAS訓練中心:設施豪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
  • 權威數字解讀勝利日大閱兵
    將軍與士兵一同流汗訓練、一同鏗鏘受閱,彰顯的是高級指揮員當兵打仗、練兵打仗的責任擔當和我軍官兵一致的優良傳統。  數字四:100餘名抗戰老兵,最大年齡102歲  從大陸遴選的、目前健在的國共兩黨抗戰老兵100餘人應邀參閱,平均年齡90歲,其中年齡最大的老兵102歲。
  • 開國閱兵回憶:全副武裝20小時保衛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第一次閱兵在天安門前舉行。這次閱兵歷時2個半小時,是迄今13次閱兵中,時間最長的一次。共有19248人參與此次閱兵,是解放軍第一次如此大規模的集會活動和隊列合成。據軍事科學研究院陳宇大校研究,從擬定第一份申請閱兵的報告、到組織訓練,直至開國大典,那次閱兵僅有一個半月準備時間。
  • 閱兵鎧甲:唐代紙做 宋代出五色
    (文/黃強 服飾史專家)   補白   中國古代閱兵面面觀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長河裡,軍事史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古代文獻中,有大量關於閱兵的記載,閱兵作為傳統軍事儀式,從最初的田獵發展演變至今。
  • 閱兵鎧甲考:唐代有紙做的鎧甲 宋代有"五色介冑"
    (作者為服飾史專家)  唐代著名的明光鎧    補白    中國古代閱兵面面觀    在中國5000年的歷史長河裡,軍事史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古代文獻中,有大量關於閱兵的記載,閱兵作為傳統軍事儀式,從最初的田獵發展演變至今。
  • 2019國慶70周年大閱兵電影院直播全國名單一覽
    無論是耄耋老人還是少年兒童,都可以在觀影中體會新中國70年不平凡的成就,感受身臨其境的榮耀與自豪,在影廳中與親朋好友共同感受震撼與激情。溫馨提示:  掃描二維碼或微信搜索公眾號 北京本地寶 (ID:bdbbeijing),關注後在聊天對話框回復【閱兵】可查看2019國慶70周年大閱兵直播時間、直播入口、亮點揭秘、具體活動安排、在線免費領取專屬閱兵觀禮券、國慶禁飛時間區域、閱兵期間暫停開放景區公告
  • 火箭軍方隊兵哥哥手繪閱兵生活點滴,畫風超萌
    火箭軍方隊兵哥哥手繪閱兵生活點滴,畫風超萌!  ■張新凱 中國軍網記者 張碩  9月的北京,氣溫依舊炎熱,受閱官兵的訓練熱情絲毫未減。休息間隙,火箭軍方隊的訓練場邊一個小夥兒引起記者的注意,只見他左手拿著畫板,右手拿著畫筆,時而端詳畫板,時而瞅瞅訓練場。
  • 一企業老總25年前閱兵日記:上廁所都踩著鼓點
    1984年10月1日,閱兵結束後,王曉輝激動地寫下了當天的日記。  天安門受閱官兵是我們這支鋼鐵雄師的代表。經過天安門前的那個時刻,無疑會成為他們人生中最值得銘記的華彩篇章,深刻地影響著他們以後的生活。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們結識了一位普通的轉業軍人,並有幸讀到了他在25年前寫下的閱兵日記。
  • 軍改後首次沙場閱兵的「十大亮點」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南望,射天狼  亮點一:首次在朱日和閱兵:以戰鬥姿態接受檢驗  此次閱兵是新中國成立後我軍首次以慶祝建軍節為主題的盛大閱兵,也是首次在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閱兵。有東方「歐文堡」之稱的朱日和訓練基地是亞洲最大、解放軍最先進的陸空軍事訓練基地。
  • 餘旭飛行訓練犧牲原因及細節曝光:彈射時撞到僚機副翼
    11月12日,空軍殲-10女飛行員餘旭,在飛行訓練中不幸犧牲。「金孔雀」餘旭個人資料往事回顧 是首位殲擊機女飛行員。餘旭1986年出生於四川崇州,2005年9月入伍,空軍二級飛行員、飛行中隊長。  空軍新聞發言人申進科表示,飛行是勇敢者的事業,確保飛行安全是世界各國空軍的共同追求和良好願望。
  • 我國閱兵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歷史上經過哪些演變?
    閱兵是一種檢閱國家軍事能力的手段,也是展示一個國家軍事的舞臺,對於我們國家而言,閱兵很早就之前就有了。接下來我們詳細回顧歷史,看看我國的閱兵從古到今有了哪些變化。這種儀式可以說是我國最早出現的閱兵。最早大規模的閱兵源自周武王公元前21世紀,周武王伐紂,曾在孟津(今河南省孟津縣東北)舉行了盛大的閱兵活動,會合八百諸侯,共同討伐商紂王。兩年之後,周武王再次在孟津舉行大規模的閱兵活動,同時宣稱伐紂,要替天行道。
  • 石獅石湖村優秀青年周逸仁光榮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
    「咱石湖村周逸仁能從萬裡選一,光榮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不僅為他本人、家人及家族爭得榮譽,而且激勵著家鄉石湖村的青年們奮發向上。」6日中午,記者在蚶江鎮石湖南埕7號周逸仁的家裡採訪時,相繼前來其家道喜祝賀的村民群眾,紛紛為周逸仁家人感到自豪,並在周逸仁的媽媽面前豎起大拇指稱讚:「周逸仁,好樣的,他的出色表現為石湖青年樹立了榜樣!」
  • 為保證國慶閱兵現場音效,總臺這樣做,連他們的靴子裡也有麥克風
    國慶閱兵中你有沒有被三軍儀仗隊整齊劃一的腳步聲震撼到?10月2日@央視新聞 的一段揭秘視頻登上了微博熱搜原來,這腳步聲的玄機揭秘視頻在這裡其實除了靴子裡暗藏玄機國慶閱兵中還藏著不少這7萬羽和平鴿都是北京信鴿協會從北京16個區2022戶普通信鴿愛好者中借來的。據悉,這些和平鴿被放飛後,會在天安門廣場上盤旋幾圈,辨別到自己家的方向,然後飛回家。
  • 閱兵放飛氣球官兵苦練充氣 1分鐘「搞定」16隻
    近日,新京報記者來到武警北京市總隊第九支隊,對第九支隊火炮中隊的閱兵訓練進行了探訪。  1 官兵綑紮氣球手指磨破皮  打氣、綑紮、進籠、放飛……火炮中隊的官兵們不斷重複著這幾個環節。自8月10日起,他們平均每天訓練近7個小時。  據了解,這7萬隻七彩氣球由70隻邊長為2.8米的正方形籠子承載,每個籠子裝1000隻。
  • 中國特種兵方隊亮相閱兵場 練動作夾硬幣數小時
    在今年國慶閱兵隊伍中,有這樣一支方隊——  他們城市突擊、渡海登島、傘降突擊,三位一體無一不能;  快速狙擊、敵後滲透、硬功破石,十八般武藝無所不精;  組建以來,曾長久遠離人們的視線,潛心磨礪、打造精兵。
  • 揭秘閱兵食藥安保:沙特王子倒時差連著兩晚要吃夜宵
    8月24日,2015年北京國際田聯世界田徑錦標賽上,當蘇炳添闖入男子百米決賽的時候;9月3日,天安門廣場上,當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的時候,有一支隊伍雖然身在現場,卻無暇觀賞。  這是一支保障的隊伍,現場的激情不屬於他們。屬於他們的,是保障兩大活動期間的食品藥品安全。
  • 走進建軍90周年大閱兵 威懾周邊宵小 複製1941年紅場閱兵式?
    閱兵式7月30日上午9時,解放軍在我軍最大的合同戰術訓練基地朱日和進行了紀念建軍公布時間與正式閱兵,僅僅相隔了不到24小時,如此急促可以說是前所未聞。在筆者看來這正是說明了此次閱兵式並非準備已久,而是短時間內倉促決定的。聯想到最近中印邊境軍事對峙日漸升級,其中意義值得玩味。二、主席在講話中多次提到「英雄軍隊」這一關鍵詞。而英雄軍隊指什麼?不管訓練水平再高、裝備再好,也不是英雄軍隊。英雄軍隊是指在戰火中錘鍊出來的軍隊。
  • 港媒:沙場閱兵至少向「臺獨」分子傳遞三種信息
    【環球網綜合報導】7月30日上午,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在朱日和聯合訓練基地隆重舉行。對此,香港中評社1日發表社評稱,此次閱兵對帶著有色眼鏡看大陸的蔡英文當局與「臺獨」分子而言傳遞了三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