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簡稱高能所)牽頭成立的微通道板型大面積光電倍增管研製合作組(以下簡稱合作組)宣布,國內首條年產7500支的20英寸微通道板型光電倍增管的生產線建成運行。未來2年內,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北方夜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將為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江門中微子實驗提供15000支該產品。
該生產線的建成及運行,標誌著20英寸新型光電倍增管正式進入批量生產階段,其不僅是產學研有機結合的範例,也將為我國在中微子實驗的研究領域再登高峰夯實基礎。
光電倍增管局部特寫圖(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供圖)
中微子看不見摸不著,只參與弱相互作用,即便是與液體閃爍體相互作用也只產生很少的光子,極難探測。要想探測中微子,就需要極弱光探測技術,即光電倍增技術,該技術可以檢測微弱光信號,具有極高的靈敏度和超快的時間響應,就像獵手敏銳的獵眼。
「20英寸光電倍增管代表著光電倍增管的最高技術水平。」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所長王貽芳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光電倍增管是粒子物理及核物理實驗的關鍵通用部件,其主要作用是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
江門中微子實驗探測器效果圖(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供圖)
記者了解到,2008年,在高能所提出大亞灣中微子實驗二期實驗(現更名「江門中微子實驗」)設想時,國際上的商業產品技術還無法滿足實驗要求,依靠國外公司研發成本居高不下。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所用的2000多隻8英寸口徑光電倍增管由美國合作者從日本購買。
在此背景下,中科院高能所決定啟動新型光電倍增管的預研並希望實現國產化。2011年底,由高能所牽頭,北方夜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核控制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大學等單位組成合作組。
科研人員正在測試光電倍增管性能(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供圖)
合作組用四年時間,攻克了高量子效率的光陰極製備技術、微通道板、大尺寸玻殼、以及真空光電子器件封裝技術等多個技術難點,最終研製出量子效率、收集效率和單光電子峰谷比等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樣管,擁有完全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大大提升了國內企業在超大型電真空器件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記者了解到,江門中微子實驗計劃於2018年底啟動光電倍增管安裝工作,並預計於2020年前後開始中微子實驗的數據採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