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簡單心理 簡單心理 來自專輯心理學研究每周播報
朋友們,周六好(今天推薦的音樂是瑞典女歌手Tove Styrke的《搖擺》)。
在本期「簡單心理WEEKLY」,你可以看到:
為什麼服從命令會讓我們做可怕的事
夢沒有什麼隱藏含義,它是你白天做事的慣性
當你「在朋友的身體裡醒來」,記憶也會發生變化?
自閉症患者的神經細胞,在出生前就有了發育異常
吃點自己的便便,真的可以減肥?
看完記得去留言區與我們嘮嘮!
為什麼服從命令會讓我們做可怕的事情
一般來說,當人們目睹他人遭受痛苦時(不管是情緒上的還是身體上的痛苦),會產生共鳴反應,這就是我們不願傷害他人的原因。
但戰爭中發生的暴行,往往是由服從命令的常人犯下的。荷蘭神經科學研究所發現,服從命令,會減少和同理心以及內疚感相關的大腦活動。
在這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僱傭了兩種角色:「受害者」和「代理人」。代理人需要按下按鈕,電擊受害者手部(有輕微疼痛)以獲取獎勵(0.05€)。當然他們也可以選擇不按,這樣也沒有任何獎勵。
代理人被分成兩組,其中一組是自由環境,可以自由選擇是/否(或不選擇)對受害人施加電擊;第二組是命令環境,代理人需要聽從實驗者的命令來對受害者施加電擊(實驗共進行60輪)。
結果發現,在命令環境下:
代理人給受害者更多的傷害(電擊更多);
代理人與移情相關的腦區活動減少,責任感更低,並且內疚感神經信號也會減少。
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天性善良的人,在服從命令時也會從事一些罪惡活動——這不僅是理性認知的結果,更是大腦神經活動的結果。
我們做的夢,是白天大腦處事方式的延續
如果你做了個詭異的夢,除了第一時間找人說笑,是不是還想知道它意味著什麼?
確實,在19世紀90年代,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將夢中出現的人、物、場景與特定的含義聯繫起來。
這麼多年過去了,研究睡眠的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了越來越複雜的夢境編碼方法,嘗試解讀夢境——目前已有超過150種夢境評級和內容分析量表,包括評級最高的「霍爾和範德卡斯爾(Hall and Van de Castle)」系統。
這個編碼系統把夢看成是一組角色、一個角色相互作用的情節,一個反映不同活動狀態的過程。問題是,這個系統需要完全手動錄入,耗時長,且限制了可以編碼的夢的數量。
8月26日發表於《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的一篇論文報告,來自劍橋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的專家們發明了一種可以分析、量化夢境的新工具「Dreamcatcher」,可自動根據「霍爾和範德卡斯爾系統」將夢境分類,比如夢中有哪些人物,他們如何相互作用。
圖/《盜夢空間》
研究小組分析了20000多人的夢境文本,包括藝術家、盲人、學生、退伍軍人、異裝癖商人等等,並將夢境與他們的日常生活聯繫起來。
他們的研究結果驗證了一些睡眠科學家提出的「延續性假說(continuity hypothesis)」:夢沒有什麼隱藏的深刻含義,人們的夢境只是白天日常生活的延續。這與先前的研究結論恰恰相反——過去曾有結論表明,做壓力大的夢能夠緩解白天的壓力。
研究人員相信,「Dreamcatcher」這個工具可以通過比較現實和夢中的想法,識別潛在的情緒狀態,幫助人們應對重大的生活事件,讓精神健康患者受益。
跟朋友交換身體後……發生了什麼?
心理學家們認為,我們對於「自我」的認知,總是受到過去發生的事的影響(比如童年記憶、與他人的互動等)。
8月26日發表於《iScience》的一篇文章顯示,當我們哪怕僅僅在「視覺幻象」中與朋友互換身體,自我認知也將發生改變——變得與朋友的自我認知更接近:
圖/Ehrsson Lab Website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的Henrik Ehrsson博士和同事們讓志願者使用VR(虛擬實境),與朋友在一種感性的錯覺中交換身體。為了讓這種錯覺更真實,他們還同時觸摸兩個參與者的身體相應部位,呼應志願者們在VR中看到的畫面。
科幻電影裡才有的情節就這麼實實在在地發生了。
僅僅幾分鐘後,「當我們用道具威脅朋友時,參與者會突然大汗淋漓,仿佛他們就是被威脅的人」,研究者認為,參與者雖然只「在別人的身體裡」呆了一小會兒,但足以改變他們的自我認知。
根據參與者前後對於「健談、快樂、獨立和自信」等方面的評分結果,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對自己個性的看法發生了變化,變得與朋友的個性更加相似。
這種「錯覺」也影響了記憶。心理學界普遍認為,人們更善於記住與自己有關的事情。「如果幻覺幹擾了一個人的自我認知,他們的記憶力也會下降。」
這不是壞事。研究者認為,那些充分擁抱朋友的身體(也就是出現了更多「錯覺」的人),說明他們的「self-incoherence(自我不連貫性)」較低,心理和身體自我認知更為一致。
這些發現在研究人格解體障礙時可能很重要,因為抑鬱症患者的一個特點是「對自己有非常僵化和消極的信念」,這可能會對他們的日常生活產生毀滅性影響。
作者之一Tachikowski說:「我們的發現表明,自我認知有可能被迅速改變。這種錯覺可能會使那些自我認知不那麼僵化,也不那麼消極。」
自閉症患者的神經細胞在出生前會有所不同
你可能常會說「我自閉了」,這其實是對於「自閉症」的一種誤解。
自閉症是一種神經發育疾病,在產前發育時期就會和一般人有所不同(一般要到18個月大時才可能診斷出來)。最近發表在《Biological Psychiatry》的一項研究表明,早在大腦組織發育的最早階段(即單個腦細胞的水平),自閉症患者大腦細胞已經出現了非正常發育的跡象。
研究者分離了9名自閉症患者和6名普通人的頭髮作為樣本,通過一系列的生長因子來處理細胞,使得這些毛細胞發展成為神經細胞。這些細胞留存了提供者的遺傳信息,會像新生命一樣重新開始發育。在不同階段,作者檢查了發育中的細胞的外觀並對其RNA進行了測序,以觀察這些遺傳信息的表達。
在第9天,來自普通人的細胞神經元形成了「神經玫瑰花結」,這是一種複雜的、類似於蒲公英的形狀;而自閉症患者的細胞形成較小的玫瑰花結或根本不形成玫瑰花結,並且自閉症患者的細胞中的關鍵發育基因表達水平較低。
左為一般人神經細胞,右為自閉症患者神經細胞
在第21天和第35天,來自一般人和自閉症患者的細胞在許多方面(比如大腦神經元的組成)存在顯著差異。這意味著,二者的差異在生命早期就已經發生。
減肥時食用自己的糞便微生物可以防止反彈
過去的研究發現,大多數節食減肥者在節食4-6個月後達到最低體重,之後即便持續節食,體重可能仍卡在平臺期或發生反彈。
近日,內蓋夫本古裡安大學的研究人員在《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的研究報告了一種防止反彈的有效方法:食用從自己的糞便中提取的微生物組。
科普一下,並不是真的吃屎��…這在醫學界被稱為是aFMT(自體糞便微生物移植)。
具體操作是:在健康時期,從你自己拉的粑粑中,通過冷凍分離等特殊處理方式來合成不透明、無味膠囊,等到病了以後,服用這些膠囊可部分恢復腸道菌群。目前這種方法主要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疾病。
這項實驗所選取的參與者為腹部肥胖或血脂異常(高膽固醇)患者,他們被隨機分為三組,分別進行不同的飲食計劃(攝入熱量相似):
一般健康飲食
地中海飲食:以水果、蔬菜、粗糧、豆類、堅果和橄欖油作為主要食材
綠色地中海飲食:為參與者提供了一種特殊的浮萍水生菌株飲品,內含綠奶昔,綠茶和28g核桃
90位合格的參與者提供了糞便樣本,這些糞便被製成aFMT膠囊(含有糞便微生物群)。然後將參與者隨機分配到兩個小組(膠囊組/安慰劑組)中,他們都需要服用100顆膠囊。
參與者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麼,所以不反彈不是因為噁心
結果顯示:6個月後,參與者平均減重8.3千克。14個月後,膠囊組體重反彈僅為17.1%,而安慰劑組的反彈為50%。
研究人員認為,膠囊組反彈較少的主要原因是:保留理想的腸道微生物有利於促進身體新陳代謝。此外,FMT的諸多其他潛在適應症也正在臨床研究中全面開花,其中就包括肥胖症及其相關的代謝紊亂。
希望有天科學家們可以生產出一種神奇藥丸,既能減肥,又不用努力……
本期weekly就到這裡了,希望你又得到了一點有意思的心理學技能。
我們下周再見!
羅小虎、江湖邊 ✑ 撰文
Reference:
Alessandro Fogli et al. Our dreams, our selves: automatic analysis of dream reports, 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 (2020). DOI: 10.1098/rsos.192080
Pawel Tacikowski et al. Perception of Our Own Body Influences Self-Concept and Self-Incoherence Impairs Episodic Memory , iScience (2020). DOI: 10.1016/j.isci.2020.101429
Dwaipayan Adhya et al, Atypical Neurogenesis in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From Autistic Individuals,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20). DOI: 10.1016/j.biopsych.2020.06.014
Emilie A. Caspar et al, Obeying orders reduces vicarious brain activation towards victims' pain, NeuroImage (2020). DOI: 10.1016/j.neuroimage.2020.117251
Ehud Rinott et al, Effects of Diet-Modulated Autologous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on Weight Regain, Gastroenterology (2020). DOI: 10.1053/j.gastro.2020.08.041
往期 WEEKLY
張雨綺「咬鋼筆式」表情管理,真的能讓人更快樂
原標題:《防止減肥反彈的一個有效方法,是…吃點自己的粑粑?|WEEKLY》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