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戰略
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發布《華為、榮耀和中國不斷發展的國家資本工具箱》報告
據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官網12月11日消息,CSIS發布《華為、榮耀和中國不斷發展的國家資本工具箱》報告。報告分析了由國企、私企、國有金融機構、政府監管機構和政府部門共同組建的中國資本生態,梳理了華為榮耀的收購交易歷程。報告指出,中國正有效利用政府和企業合築的生態來應對美國的制裁,並促進自身高科技領域發展,實現國家戰略目標。報告建議,拜登政府應在考慮與中國的雙邊關係時,關注中國的國家資本工具箱,警惕其使用正式和非正式機制指導經濟活動,脫離外部限制。
美國會通過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設立「太平洋威懾計劃」並授予22億美元
據央廣網12月13日消息,美國會參眾兩院均以超過各自席位三分之二的贊成票通過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將由美國總統川普籤署成法案或否決,而國會有權推翻否決。2021財年美國國防支出為7405億美元,略高於2020財年的7380億美元,其中超過6300億美元用於國防項目基本預算,690億美元用於海外軍事活動,1000億美元用於人工智慧武器、高超聲速飛彈和軍用5G技術等重點軍事科技研發。此外,該法案還包括一系列對華舉措,如提出設立針對中國的「太平洋威懾計劃」並授權22億美元;增加在中國周邊地區的軍事資產並與盟國進行演習;加強美臺軍事關係、繼續擴大對臺軍售等。
歐洲網絡與信息安全局發布《ENISA 2020年威脅態勢》系列報告,關注網絡安全領域的新趨勢和挑戰
據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12月14日消息,歐洲網絡與信息安全局發布《ENISA 2020年威脅態勢》系列報告,識別和評估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全球主要網絡威脅,包括年度回顧、網絡威脅、重大網絡安全事件、網絡安全創新、新興趨勢、惡意軟體、網絡釣魚等22篇戰略和技術層面的研究。其中,《新興趨勢》報告分析了應對系統性複雜風險、對抗性人工智慧檢測技術盛行、供應鏈和第三方威脅、安全編排和自動化、零信任安全策略、企業雲遷移錯誤等10大網絡安全挑戰;惡意軟體不斷升級、威脅全面移動化、攻擊者使用新的文件類型、高針對性和協調式勒索軟體攻擊增加、憑證填充攻擊湧現等5大網絡威脅趨勢;以及用數字平臺實施定向攻擊、針對業務流程攻擊、針對遠程辦公的家用設備攻擊、針對路由器等邊緣設備攻擊等10大攻擊載體新趨勢。
信息
谷歌、英特爾等廠商組建「現代計算聯盟」
據雷鋒網12月11日消息,谷歌、戴爾、英特爾等多家IT和雲計算行業的主流科技公司組建「現代計算聯盟」(Modern Computing Alliance),共同解決安全、遠程辦公以及其他企業服務問題。該聯盟的初步工作重心在以下四個領域:性能;安全和身份認證;遠程工作、生產力和協作;醫療保健。其目標是集中知識和資源,以解決公司「如何在雲上工作」和「運用什麼工具」這兩個共同問題。現代計算聯盟將致力於開發新標準和可互操作的技術,使得任何使用聯盟成員旗下平臺或產品的公司,都可以獲得新開發的技術。該聯盟還將儘可能多地引進IT專業人士,協助建立專家委員會,並解決更多實際問題。
美國國家電信和信息管理局遭黑客入侵
據路透社12月14日消息,美財政部以及美商務部下屬的國家電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遭俄羅斯政府支持的黑客入侵,部分辦公信息被盜。NTIA是一個負責網際網路和電信政策的機構。美國情報共同體擔心,黑客可能使用類似的方法來入侵其他政府機構。消息人士稱,黑客可能是通過篡改政府供應商SolarWinds公司發布的軟體更新,以隱藏惡意代碼的方式混入NTIA系統內部。這一攻擊方法被稱為「供應鏈攻擊」。為此,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緊急召開了應對會議,並要求國土安全部網絡安全與基礎設施安全局(CISA)以及聯邦調查局(FBI)進行調查。
生物
日本一款基因編輯番茄被認定為對人體無害,或將成為首款獲批的「基因編輯食品」
據海外網12月11日消息,日本厚生勞動省召開專家會議,研究了筑波大學及企業「Sanatech Seed」的基因編輯番茄。厚生勞動省稱,該款基因編輯番茄富含抑制血壓上升功能的成分「γ-氨基丁酸(GABA)」,且無安全性方面的問題,確認不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因此不需要經過額外的安全性審查。這種番茄預計會成為日本國內獲批的首款「基因編輯」食品。
韓國出現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8,已撲殺440多萬隻家禽
據新華網12月12日消息,近兩個月內,韓國發現近10例高致病性禽流感樣本。為防止疫情擴散,韓國政府已撲殺染疫養殖場440多萬隻家禽,並要求對染疫養殖場周圍半徑3公裡內的家禽進行撲殺。該禽流感病毒毒株為H5N8型,在禽類中具有高傳染性和致死性。除韓國外,H5N8禽流感也已在歐洲多國迅速蔓延。據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CDC)報告顯示,自10月16日以來,包括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愛爾蘭、荷蘭、瑞典和英國在內的多個歐洲國家已報告檢測出該病毒,且大多數是在野生禽類中發現的。
美國科學家首次繪製出人類癌細胞系的轉移圖譜
據中國生物技術網12月12日消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Broad研究所和哈佛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將500個人類癌細胞系與轉移相關的特徵集合在一起,成功創建出第一代癌細胞轉移圖譜(MetMap)。該圖譜揭示了癌症轉移的器官特異性模式,並使其與臨床和基因組特徵相關聯。這是有史以來首張描述不同癌症擴散方式的圖譜,或有望幫助闡明癌症轉移機制並開發出有效預防癌症轉移及癌症治療的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期刊。
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冠肺炎死亡率風險計算器,可幫助確定疫苗的優先分配次序
據HUB官網12月12日消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出可評估新冠死亡率風險的在線計算器。該計算器的算法使用現有研究信息和模型,根據年齡、性別、社會人口因素和不同健康狀況以及新冠大流行的動態趨勢來估計個體的新冠死亡率風險。該評估適用於目前未受感染的普通群體,可檢測與未來感染風險和感染後併發症相關的因素,有助於確定早期疫苗的優先分配次序。目前,該工具每周更新一次,以納入國家一級大流行動態信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醫學》期刊。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新冠疫苗引發HIV假陽性,將放棄2期臨床試驗
據科研圈12月14日消息,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新冠疫苗1期臨床試驗中發現,接種該疫苗的一些受試者出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假陽性檢測結果。受該事件影響,昆士蘭大學和合作生產商CSL公司決定放棄2期臨床試驗,1期臨床試驗將繼續進行。昆士蘭大學候選疫苗是使用「分子鉗」技術研發的重組亞單位疫苗,其中包含來源於HIV的GP41蛋白。儘管經過改造處理,但一些受試者接種疫苗後仍產生了微弱的抗體反應,可能會干擾某些類型的HIV篩查測試,從而導致假陽性測試結果。澳大利亞政府也終止了與昆士蘭大學的交易,此前政府以十億澳元的價格預購了超過5000萬劑該疫苗。
英國科學家首次利用人類細胞重建完整胸腺,對治療嚴重免疫缺陷疾病和培養人造器官具有重要意義
據科研圈12月14日消息,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科學家成功利用人類幹細胞和生物工程支架重建了人類胸腺,向培養可移植用的人工胸腺邁出重要一步。研究人員從人類供體中提取胸腺上皮細胞和胸腺間質細胞,培養出數十億個胸腺幹細胞群落。這些細胞在支架上僅生長五天後,胸腺就能發育至與出生九周後的胎兒相似的階段。當研究小組將這些胸腺植入小鼠體內時,在超過75%的接受移植的個體中,胸腺都能夠支持人類淋巴細胞的發育,發揮免疫功能。這是科學家首次成功地重建出完整的人類胸腺,不僅是推進研究和治療嚴重免疫缺陷的重要一步,而且將對開發培養人造器官的新技術產生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期刊。
能源
美能源部宣布為可持續交通研究投入1.28億美元
據前沿材料12月14日消息,美能源部宣布為可持續交通研究投入1.28億美元,其目標是使美國家庭在交通能源需求方面有更多的選擇。此次資助將分為三個融資機會公告,由能源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辦公室資助,代表其下轄三個辦公室,主要包括以下主題:生物能源技術辦公室融資機會公告(高達3500萬美元),將支持生物能源原料技術,聚焦城市固體廢物特性以及藻類研究開發;氫和燃料電池技術辦公室融資機會公告(高達3300萬美元),將支持創新性燃料電池研發、基礎設施供應鏈發展和多樣化以及成本分析活動;車輛技術辦公室融資機會公告(高達6000萬美元),將支持優先發展電池和充電、高級發動機和燃料技術、材料、移動系統以及運輸和能源分析。
韓國建立「放射性災害控制系統」
據中核智庫12月11日消息,韓國原子力研究院(KAERI)建立了由機器人和無人機組成的「災害控制系統」,可遠程操作封鎖核洩漏設施。韓國「災害控制系統」包括3型移動式機器人:「跟蹤輻射區域監測」、「事故監測遠程控制系統」和「事故響應機械手」。「跟蹤輻射區域監測」是一種室內放射性監測機器人,配備熱探測器和劑量儀。「事故監測遠程控制系統」是一種全地形四輪車輛機器人,攜帶一架特殊的無人機來監測場址和輻射洩漏情況。「事故響應機械手」是一種履帶式機器人,配備一對機械手,可對物體進行精細操作,例如關閉閥門或插上電線,還可搬運重達200千克的碎片,並用噴槍滅火。連接伺服器和無線網絡後,它們可以同時運行,通過協同工作降低操作時間來提高效率。
美國計劃在航天任務中開發和部署核動力與推進系統
據中核智庫12月11日消息,美國政府宣布發布了《國家航天政策》,計劃在航天任務中開發和部署核動力與推進系統,以滿足美國在科學、國家安全和商業方面的需求。根據《國家航天政策》,美國在發展和利用航天核動力與推進系統時,將堅持安全、穩定、安保和長期可持續性的原則。美國對發射含有航天核動力與推進系統的太空飛行器進行審批時,將遵循一個基於系統特點、潛在危險程度和國家安全考慮的分級程序。《國家航天政策》呼籲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國防部和能源部為航天核動力與推進系統的設計、開發和利用提供支持。能源部還將與國土安全部及相關機構合作,為發射航天核動力與推進系統提供技術和運行支持,並準備應對發射帶來的任何潛在輻射影響,確保公眾健康和安全。
海洋
日本擬花數億美元建北極科考船
據新華網12月14日消息,日本政府打算於5年內投入總計335億日元(約合3.2億美元)建造具有破冰能力的北極科考船。擬建造的科考船將可攜帶無人潛航器,執行海冰觀測、聲吶探測等任務,搜集的數據用於研究海冰分布和移動,保障船隻航行安全。報導稱,日本政府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撥款建造北極科考船,原因包括北極航路是連接東亞和歐洲的最短海上航路,重要性日益增加;日本決定加強在北極的存在。
日本造船業舉全國之力研發新一代環保船舶
據國際船舶網12月14日消息,日本九家船企與日本船級社共同組建「新一代環保船舶研發中心」,旨在整合各自積累的專業知識技術,設計和建造符合環保法規的新一代船舶,以應對航運業日益嚴格的環保標準。合作夥伴認為,新成立的研發中心符合當前形勢,即由於全球造船業供需失衡,日本船企當前面臨著嚴峻局面,因此日本造船業必須加速發展,在整合各種環保技術和建造有競爭力的船舶方面發揮主導作用,更好地與中韓競爭對手展開競爭。
航空
美國波音公司向美國國防部提供首批升級版緊湊型雷射武器系統
據智能巔峰12月14日消息,美國波音公司向美國國防部交付了第一批升級版緊湊型雷射武器系統(CLWS)。波音公司稱,該系統將可為作戰人員提供更強大的保護能力,使其免受大規模無人機系統的攻擊。目前,該系統已投入戰備值班任務,並在威脅場景和環境中成功擊落300餘架無人機。
德軍將在戰艦上測試艦載雷射武器,以應對無人機威脅
據國際防務評論12月14日消息,德國聯邦國防軍裝備、信息技術和服務支持辦公室(BAAINBw)與萊茵金屬公司籤訂合同,為德海軍開發未來的雷射武器系統。該系統的功率可達20千瓦,將安裝在德海軍F124型「薩克森」級護衛艦的首艦「薩克森」號上進行為期一年的測試。BAAINBw希望萊茵金屬公司能夠將目前處於技術測試階段的雷射武器儘快實用化,達到具備作戰能力的水平,以提升德海軍應對無人機威脅的能力。
航天
歐洲諮詢公司發布《2029年前製造和發射的衛星》研究報告
據新航天12月14日消息,歐洲諮詢公司(Euroconsult)發布《2029年前製造和發射的衛星》研究報告。報告指出,2020年首次在一年內發射了1000顆以上衛星,其中70%發射源於「星鏈」衛星。報告預測,未來十年衛星需求將是現在的5倍,平均每年衛星發射數量約為1250顆;未來航天發射的動力將主要受商業衛星星座部署活動的影響。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布《國際飛彈防禦合作的五大類型》報告,提出加強國際飛彈防禦合作建議
據海洋防務前沿12月14日消息,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發布《國際飛彈防禦合作的五大類型》報告。報告認為,軍售、共同研發與測試、飛彈防禦資產託管、情報共享以及聯合演訓等措施有助於建立更加有效、可互操作且更便宜的飛彈防禦體系。為保持更加緊密的國際飛彈防禦合作,報告建議:一是開發低成本的反導解決方案;二是簡化軍售流程;三是擴大共同研發的機會;四是拓展信息共享網絡;五是擴大防空演習的規模並提升演習的複雜程度;六是制定新型作戰概念並開展相關訓練。
新材料
美國研究人員用柔性電子材料製造出可拉伸柔性人工突觸,具有成對脈衝易化、短期記憶、長期記憶和濾波等特性
據藍海星智庫12月13日消息,美國休斯頓大學研究人員利用柔性電子材料製造出可拉伸柔性人工突觸,具有成對脈衝易化、短期記憶、長期記憶和濾波等特性。目前多數人工突觸採用剛性電子器件,難以彎折。此次研究人員通過在聚二甲基矽氧烷中分別摻雜聚納米纖維複合材料和金納米粒子修飾的銀納米線複合材料,製成橡膠半導體和橡膠導體,並用離子凝膠製成彈性柵介質,然後採用這三種材料製成橡膠突觸電晶體。該突觸電晶體功能與生物突觸類似,這些特性在電晶體機械拉伸應變為50%時仍然存在。可拉伸柔性人工突觸未來有望廣泛用於柔性神經形態硬體、各類軟體機器人、生物神經系統修復等領域。
韓國正在研發「讓士兵隱形」的人造皮膚
據參考消息12月13日消息,韓國首爾大學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隱形皮膚。該隱形皮膚實際上是一種可穿戴設備貼片,由像素化屏幕組成,利用熱變色液晶顯示屏對周遭環境快速做出反應,能夠在短短5秒內從一種顏色變成另一種顏色,從而讓人類皮膚在紅外和可見光譜中均能主動融入背景環境。對於極端氣候環境是否會影響貼片隱形能力這一問題。研究人員表示,可以通過增加合適的熱絕緣體來解決,但可能導致貼片性能發生改變。這就意味著在該貼片完全做好投入實戰的準備之前,還需要開展更多的試驗。
先進位造
日立與騰訊開展合作,共同推動車聯網、自動駕駛技術發展
據環球網12月11月消息,日本日立公司與騰訊達成合作關係,雙方將共同致力於車聯網、自動駕駛、車輛信息安全等領域的服務開發。兩家公司將結合各自的技術,將騰訊的雲計算、AI、大數據等技術與日立的車載及信息安全等汽車相關技術相結合,推進汽車產業數位化轉型,為中國汽車製造商、物流公司等交通運輸領域的企業提供服務。
施耐德電氣與中科創達聯合發布基於AWS的融合智能工業視覺平臺
據中國工信產業網12月11日消息,施耐德電氣、中科創達與亞馬遜雲服務(AWS)合作,聯合發布了融合智能工業視覺平臺TurboX Inspection。該平臺是依託中科創達作業系統和AI技術面向工業視覺場景進行深度優化和適配的雲端一體化融合智能平臺。該平臺通過較少的樣本圖片,快速完成訓練、驗證和交付,包含推理引擎、數據管理、算法庫管理、訓練管理、模型驗證等多個子系統,可以對各種複雜的缺陷進行快速、精準的識別,並在雲側與Amazon SageMaker的算法框架實現深度融合,在端側與施耐德電氣的各類工業自動化設備實現無縫對接,從而實現智能作業系統、智能雲和智能設備的三方合力和融合創新。該平臺遠超過傳統機器視覺的檢測水平,可有效幫助製造企業減少75%工作量,產能提升35倍。
美國康奈爾大學改進3D列印技術,提升金屬部件強度
據國防科技信息網12月12日消息,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改進了製造多孔金屬材料的3D列印技術,能有效提升零部件質量。當前3D金屬列印中普遍採用冷噴技術把金屬粉末以10米/秒的速度噴射到結構件的基體上,再進行加熱,以使金屬顆粒融合。但加熱溫度超過金屬熔點,會導致結構件實際尺寸與初始設計發生偏差。研究人員對這種3D列印技術進行了兩點改進,一是把介於45-106微米直徑的鈦合金顆粒噴射速度從10米/秒提高到600米/秒,已達超聲速標準;二是把金屬加熱的溫度控制在900 °C(低於鈦金屬熔點1626 °C)。通過這些改進,該團隊製造的多孔金屬結構件強度提升了42%。這種新型3D列印技術在建築、交通、能源等產業具有很大的市場應用潛力。
-END-
由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整編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IITE)成立於1985年11月,是隸屬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是研究我國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跟蹤和分析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態勢,為中央和有關部委提供決策諮詢服務。「全球技術地圖」為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官方微信帳號,致力於向公眾傳遞前沿技術資訊和科技創新洞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