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大賞!《長安十二時辰》盔甲見微知著看盛唐

2020-12-06 娛史通鑑

《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發生在唐朝天寶三年的長安城。有了太宗,高宗和武周時期的開疆拓土,加上玄宗開元三十年以來的財富積累,此時的大唐帝國堪稱我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之一。胡漢夷狄、三教九流、富商巨賈、世家大族匯聚長安城,已經成為了一座不折不扣的國際大都會,在百萬人口的長安,胡人佔比能夠達到十中有一,可以說這座大都市的國際化程度已經超過了今天我國任何一座城市。然而,盛極必衰循環往復。雖然外患已定,唐朝龐大的官僚體制在經過上百年的運轉之後,早已鏽跡斑斑,隱患重重。而《長安十二時辰》將故事設定在這樣一個氣勢雄渾又複雜精密的背景環境中,實在是令人興奮。

大唐盛世的強大國力最直接的體現即軍事力量的強大。本劇背景中的天寶三年,常備軍兵力數量達到了破天荒的58萬,這與盛唐時期對外擴張、無日不戰的現實需求是分不開的。如同歷史上的眾多強大帝國,羅馬、波斯、奧斯曼,這些國家在它們的全盛時期一直對周邊國家保持著巨大的壓力,李唐王朝在中國歷史上雖然只是一個朝代,但在世界歷史上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帝國。在中國歷史上,有資格被稱為帝國的王朝屈指可數,所以宋人所撰《新唐書》也曾贊曰:「唐之德大矣!際天所覆,悉臣而屬之;薄海內外,無不州縣,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來,未有以過之」。在頗為崇尚復古的中國古代史學界,這已是一個前所未有的評價了。

在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巨作中,如何客觀真實地反映出盛唐軍隊的戎裝服飾,無疑就為我們提出了一個高難度的挑戰。唐代的鎧甲以具體形式分為實戰型和禮儀型兩種。前者用於廣泛裝備野戰部隊,後者則主要出現在一些高級軍官、將帥、儀仗及禁衛部隊的身上。在唐著名政治人物李林甫所編撰的類似大唐制度百科全書《唐六典》中,明確記載了十三種鎧甲,分別為明光、光要、細鱗、山文、烏錘、白布、皂絹、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和馬甲。

這些鎧甲有些是根據結構,有些則是根據材質來區分。而筆者所在的合盛商貿公司則甄選了其中的部分甲型,通過一年多的細緻工作,逐步完成了數百套基於歷史復原標準的唐代風格的金屬鎧甲,以租賃的形式提供了給了長安十二時辰的拍攝團隊,並在拍攝全程對鎧甲的穿著,使用,格鬥模式,作戰殘損效果和舊化效果的表現,特技動作的改裝試驗等各方面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其間參演鎧甲經歷了水浸,火燒,真實開刃的鋒利刀劍的劈砍攻擊以及大型長兵器包括長斧,矛,槊,錘,狼牙棒的直接打擊以及真實弓箭的射擊,一方面給劇中的戰鬥動作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真實感,另一方面也間接證明了中國傳統甲冑優良的防禦能力。

視頻為:用45磅弓及破甲箭頭在十米射程箭射鎧甲的演示

射擊後鎧甲上的效果

視頻為:用45磅弓及破甲箭頭在十米射程,箭射2釐米厚度松木板的演示

劇中所呈現的唐軍,分別隸屬於不同的部隊,作戰範圍亦不同,所以我們為他們設置了不同形式,但均完全符合客觀歷史資料的多種鎧甲,唐代長安駐軍分為負責宮掖守備的「北衙」六軍和城防守備的「南衙」十六衛,旅賁軍是東宮左右司御率的軍號,是少數可以由太子節制的部隊,在劇中被抽調執行了靖安司鎮暴任務,在鎧甲和戎服的設置上,相較另外幾支部隊更加注重實戰。

同屬南衙十六衛的右驍衛,則負責了宮城南面的守御,所屬部隊的職責和地位與旅賁軍比較類似,鎧甲也使用了常見於佛窟壁畫絹畫的唐代兩襠甲。

相比之下,龍武軍和神武軍都是屬於皇帝直接統御的北衙」六軍,駐紮在宮城北部的禁苑之內,地位較之旅賁軍和右驍衛更高,在鎧甲的設定上則更多參考了昭陵唐墓的壁畫中的唐軍甲冑儀衛,因為這兩支部隊同時兼任著皇室儀仗和貼身警衛的雙重任務,甲冑的華麗性和實戰性是兼備的。

在本劇中可以說是破天荒首次採用了全金屬的材質來製作鎧甲。在以往的影視作品中,絕大多數鎧甲採用非金屬的材質製作,很多時候難以完全客觀的模擬出真實鎧甲的質感、色澤、垂感以及結構等效果。

首先從結構上來說,傳統的唐代鎧甲不同於我們所熟悉的衣服,並非一種穿著式的結構,而是披掛式。也就是說,唐鎧是由很多個不同部分組成,並以有機的模塊化方式披掛在士兵身上。這種模塊化的結構最主要的功能是使得每個部位的防護都有其獨立的效果,而同時可通過增減不同的模塊結構,很方便地達到適應不同作戰的需求。如現代在中東地區作戰的多國軍隊的避彈衣,就是根據作戰實際需求劃分為不同的防護等級,並可通過增加或者減少防彈板和防護部分來實現其等級的切換。這種模塊化的披掛結構,在外形上所體現出來的最直觀的效果就是使身著唐鎧的軍人顯得非常雄壯挺拔。無論穿著者的實際身材如何,在披掛上整套鎧甲之後,都會呈現出一種健碩威武的效果,仿似我們所熟悉的寺廟、道觀中天王塑像和金剛塑像所呈現出來的那種孔武有力的磅礴氣勢。

再從材質上來說,使用了真實的金屬材質,讓我們能輕鬆使鎧甲本身具備金屬厚重、暗沉冷峻的良好質感效果,這是大多數其他材質所無法比擬的。通過完全真實的製作方式來製作整套鎧甲,使得我們為《長安十二時辰》所做的鎧甲擁有歷史上真正的唐鎧的防護能力,在拍攝過程中,可以承受一些直接、真實的打擊。

說到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往我們所看到的許多影視作品裡,士兵的鎧甲本身似乎只是一種身份的標誌物,像軍服一樣。在作戰或者格鬥中經常出現穿鎧甲的士兵和不穿鎧甲的人物在打鬥中都是一樣被一刀結果的場面,這就是所謂的有甲無甲一刀死。當然,這樣呈現一方面是劇情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對鎧甲防護效果的認知不足。在歷史上真實的軍用鎧甲防護力是驚人的,在相當的一段距離能夠防禦住強弓勁弩的射擊,而一般刀劍之類的切割型兵器,在唐代已經無法對軍用鎧甲造成實質性傷害,所以類似錘、鞭、鐧、斧,陌刀等重型、鈍器型兵器才得以流行。惠於唐鎧全面而強大的防護性,一個身著全副鎧甲的士兵可輕鬆對付三個不穿甲的布衣刀客,而一個身著防護更全面的兩層以上的鎧甲武將,尤其是唐代自幼接受完善軍事格鬥訓練的貴族子弟,面對五個以上的布衣士卒不會感到任何壓力。至於小說、評書裡出現的那種騎兵將領一人衝陣的場景,是完全有其現實基礎的,並非神化和誇張的描述。真實的鎧甲在受到打擊時所產生的形變,在跑動時產生的垂感和聲效,則更是一般鎧甲道具無法比擬的。

唐代諸多名將都以定製華麗的鎧甲著稱,而他們的鎧甲原型,則被以三彩、白玉及石雕塑像的形式保存了下來。在本劇的道具設計製作工作中,我們吸納了西安、洛陽、北京,上海各大博物館中的鎧甲武士、鎧甲天王的原型靈感作為素材,在配色、製作方面嚴格參考其規制。在製作過程中,我們逐漸意識到,古代武將的華麗鎧甲,除了作戰和儀仗的需求之外,更存在相當多的祈求神靈庇佑的考量。把自己按照天王金剛形象披掛起來的武將們,個個宛若天神下凡,在戰場上則以戰神多聞天王的形象示人,一方面給敵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另一方面也給己方士兵一個明顯的提示。數萬大軍中,可不是每個士卒都認識主將的相貌,但看到那身威風凜凜的鎧甲,則都會意識到主帥的存在,從而便於指揮,士氣也保持高漲。

說回劇中的幾位主要的著甲高級軍官,無論是身披金甲的龍武大將軍陳玄禮,還是一身黑甲的旅帥崔器,亦或是右驍衛一身暗鐵色玄甲的甘守誠將軍,都突出體現了盛唐時期的武將風採。以崔器為例,他任職靖安司旅賁軍時期,長期穿著一套黑鋼魚鱗甲,顯得魁偉而彪悍,再配上一對銅錘,把這個人物剛猛果敢的特質有效的映襯了出來。在劇目中段,他又換裝了士兵的玄甲,配上碩長的步兵槊,完整呈現了唐軍步兵的實戰型裝備,相比華麗的將領鎧甲,又更添了幾分肅殺和實用性。而大將軍陳玄禮這位老將,位高權重,身披金漆雲頭烏錘甲,指揮士兵宿衛宮廷,鎮壓暴亂,肩頭用熟銅鏨刻的獅子首肩吞和腹部的狻猊腹吞,輝映了其統率禁軍的高貴身份。

除唐朝武將之外,劇中也多角度呈現了異域民族的不同甲冑,主要角色龍波所穿著的鎖子甲就是其中的典範。這種甲冑由細密的環鎖編綴而成,同時結合了硬化皮革護胸甲和鋼質肩甲,在一人身上同時實現了三種甲冑的完美融合。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寫下「金鎖甲、綠沉槍」的詩句。而劇中根據唐代士兵的不同軍種,我們也設置了不同種類的鎧甲,宿衛天子的禁軍身著金色鎧甲,守衛長安的龍武軍不但全身著甲,更騎乘披掛全副具裝馬鎧的戰馬,手持三米多長的馬槊,生動還原了大詩人陸遊的《出塞曲》「三軍甲馬不知數,但見銀山動地來」的名句。詩句裡描繪的眾多兵士身著鎧甲,在陽光的照耀下像銀山一樣爍爍發光的壯觀景象在劇中得以完美呈現。與這些禁衛軍相呼應的是執行作戰任務的旅賁軍和右驍衛等實戰和野戰部隊,他們使用的則是顏色偏暗沉的玄色鎧甲,突出了作戰的需要,在強調防護的同時也具備了較強的隱蔽性。

在西域唐軍守城大戰番兵這場戲中,我們使用的則是重度做舊氧化的鎧甲,真實模擬了常年徵戰的邊防野戰部隊在風吹日曬雨淋的艱苦條件下其鎧甲呈現的效果。而他們的對手——番軍則裝備了相當數量的鋼鐵甲冑,改變了影視劇中草原民族一律皮袍散發的裝束,把那個時代唐軍真正的主要對手的裝備原汁原味地還原了出來。

如果說精良的武備是大唐立國,稱雄於歐亞大陸的基石的話,那麼精美華貴的絲織品則是大唐通過貿易和文化交流拓展國際影響力,並把這種軟實力輻射到整個西方世界的主要媒介。絲綢之路的暢通,得益於無數西域粟特商人在唐政府的庇護和贊助下進行穿越東西方的跨國貿易,繁盛而開放的貿易往來則把中國的絲織品從中原推廣到了遙遠的西亞和歐洲。

唐代的真絲製品和我們現在所常見的亮面綢緞稍有不同,主要以綾、羅、絹這些亞光面料的精紡絲織品為主,所呈現的效果則比許多的現代絲織品更加輕薄。在劇中的諸多宮廷嬪妃和民間女子、樂師、舞女身上,我們根據不同的角色,用不同類型的真絲材料製作了不同的服飾,這些服飾的顏色一律根據今天所流傳下來的真正的唐代絲織品的傳統染色法進行了校色,呈現出自然草木染能達到的色澤,與現代化工染色卡有明顯區別。同時,我們又參照今天保存的唐代絲織品上的圖案、紋樣,在絲質服飾上應用了不同的提花、印花、燙金和手繪技術,把這些流傳千年保存至今,卻已經殘缺不全的唐代圖案完整的還原出來,呈現在了劇中人物的服飾上。

盛唐女子的服飾,以上襦下齊胸裙配搭披帛的形式為主,這種高束至胸部的齊胸曳地裙,在以丰韻為美的唐代,能最好的修飾女子的身材,使得穿著者顯得曼妙而高挑。而服飾上的紋樣,根據人物身份的區別往往有所不同,在宮廷嬪妃的身上,我們還原了寓意佛陀聖潔莊嚴的以大寶相花為主的圖案,配以當時流行的提花基底;在宮廷樂師的身上,我們參照了唐代名畫《宮樂圖》上的多位女樂伎身著的服飾,配用了團花和對鳥形式的紋樣,使人物在搭配了和繪畫中一致的妝面和髮式後,立體鮮活的呈現了這幅名畫中的場景;在觀賞馬球比賽的貴婦們的服飾上,我們把多家博物館所收藏的六種唐代花鳥紋樣和新疆吐魯番阿斯塔納唐墓出土的三種唐代對鳥、纏枝紋樣都一一還原呈現了出來。此外,還運用了絞擷這種從魏晉流傳到唐宋的早期扎染技術。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楊玉環這位在歷史上留下了太多浪漫詩句和典故的一代美人。劇中的楊玉環,正處在正式被唐明皇納入宮中之前的修道階段,而她的身份在當時則是太真道人。為了還原盛唐時期真正寫實的女道裝束,我們在查閱了大量典籍和歷史資料之後,為她設置了以淺藕色為主的外披鶴氅以及紫色的道袍,搭配黃色的齊腰裙。唐代的道家人士,會以道袍的配色來區分身份的等級,而紫色則是其時道人的最高等級配色,而接近米色藕色的鶴氅則是從南北朝道教形成系統化以來道人的標誌性裝束。在《新唐書》裡曾記載,楊玉環喜歡穿著黃裙,也留下了「黃裙逐水流」的詩句,這種第一手的資料和她的修道身份是分不開的。宮中修道的嬪妃乃至宮女,都會以鬱金香黃的長裙作為自己的標誌性服飾,所以一襲紫衫黃裙、外披鶴氅、戴蓮花金冠、手持麈尾毛扇的楊玉環,就成為了唐代道士最典範的模板。

與華麗絢爛的女子服飾相對應的,則是以官服為代表的唐代男子服飾。眾所周知,唐代男子最常見的服飾是圓領袍、幞頭和翹頭六合靴,在整個唐朝接近三百年的時間裡,圓領袍的樣式就像我們今天所流行的西裝一樣,也出現過不同的款式區別。在這部劇中,我們見微知著,按不同的人物特點,製作了不同版式的盛唐時期的圓領袍服。首先是官服,通過不同紋樣的提花真絲面料,配以符合唐代官服制度的紫、緋紅、綠、青藍四種主要基色,呈現了唐代以服飾顏色區分官位等級的政治制度。不同於女裝的絢爛配色,男裝上的順色提花紋樣顯示了華夏民族既內斂,又追求低調奢華的審美觀。不同形式的提花紋樣,從碩大的寶相花圖案到頗具胡風的獅子聯珠紋樣,再到到纏枝葡萄和海棠紋小團花,根據不同的織造難度,直觀的體現了官員們不同的政治級別。這和明代之後以飛禽走獸補子為主的官服體制是完全不同的。

與此同時,針對劇中出現的大批軍人,我們參照敦煌出土記載有軍隊裝備詳情的大量文書資料和陝西唐陵的壁畫,製作了符合軍人身份的制服。在劇中可以看到穿著朱色軍服的禁軍,穿著本白色制服的作戰部隊,甚至還有穿著土褐色制服的駐紮在西域的安西四鎮邊防軍。通過制服區分開的各類型的軍人,搭配上不同類型的盔甲和兵器,形成了唐代嚴密而高度發達的軍事體系。

對劇中出現的眾多類型的市井人士,我們也一絲不苟地根據每種人士的身份、職業、社會地位定製了不同類型的服飾。在服裝的穿搭方面也是根據相當多的文物資料,設定了屬於不同類型人物的不同穿搭,使得街市上的販夫走卒和商賈亦能呈現出盛唐氣象。

此外,如何去呈現生活在長安的諸多異國人士和大唐的各民族人士又是一個重大挑戰。這就需要從不同國度、民族的文化著手,而不是以單一的胡服來表現。在唐代長安生活著的,有來自西域行商為主的中亞粟特人,有傾慕唐文化的東瀛日本遣唐使,有來自東南亞乃至遙遠東非的崑崙奴,也有當時仍然強大的東羅馬拜佔庭使節,甚至也包括受到兩漢時期華夏文化影響較深的新羅朝鮮人士。

我們通過不同形式的多姿多彩的服飾,把這些不同國度的人物都描繪了出來。其中粟特胡商們華麗的織錦服飾,突出體現了西域民族外向豪奢的審美觀,而同樣穿著錦袍的吐蕃使節則完全是唐代名畫《步輦圖中》吐蕃使節祿東贊的翻版。日本遣唐使的裝束和曾在大唐留學多年的日本名臣吉備真類似,穿漢裝寬袍大袖的新羅使節則完全是唐代壁畫《客使圖》上的形象。

除了胡人之外,各種流行於盛唐的宗教人士,包括景教、祆教、道教和佛教服飾都在劇中有所體現,不一而足。可以說在此劇之前,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關於大唐盛世的印象,源自詩詞、歌賦、建築、音樂、文物,藝術品等元素,但往往是東鱗西爪的殘片,而我們所做的就是把這些都綜合起來、還原出來,呈現出一個完整的繁花似錦的絢麗大唐盛世。

《長安十二時辰》雖已殺青,但中國古代題材影視作品的前進道路依舊還長,願此劇成為一盞長明燈火,照亮中國古代歷史劇作今後的漫漫徵途。

【作者簡介】

宋韜,服裝造型師。自2005年起參與多部歐美影視劇、舞臺劇的服裝造型設計和製作工作,擅長歷史和戰爭題材相關的影視服飾造型和製作,對中國傳統服飾,例如鎧甲、兵器和道具的考證、復原等有深入研究。此次在《長安十二時辰》劇中擔任服裝造型指導,參與了劇中大量服飾的造型設計製作,並主持劇中盔甲設計製作及拍攝工作。

主要參與作品:《加裡波利》、《起義》、《大鼻子情聖》、《狂怒》宣傳片、《看見惡魔》《卡昂之狼》、《噪樂江湖》、《勇者勝》、《標化人生》、《滑鐵盧戰役歷史重演項目》等影視及舞臺劇作品。

相關焦點

  • 《長安十二時辰》可媲美美劇《24小時》
    該劇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犯了死罪的張小敬(雷佳音飾)與靖安司司丞李必(易烊千璽飾)要在十二個時辰之內,緝拿混入長安的可疑人員,解救黎民百姓的故事。電影質感的鏡頭畫面,細節考究的服裝道具,一眾演技在線的主演配角共同上演了一出節奏緊湊、情節跌宕、懸疑燒腦的「長安版《24小時》」。
  • 《長安十二時辰》憑藉什麼好評如潮?單這三點就很難超越
    長安十二時辰》為何好評如潮?雷佳音和易烊千璽主演的長安十二時辰,在剛上映那會,就獲得了網友們的激烈討論,不少人都表示實在是看不懂講述的是什麼,原因也是非常簡單,背景太大,出場人物太多,對於那些臉盲的觀眾來說,真的是挺扎心的,還有就是為後續鋪墊的支線也太多,很容易就看到腦殼痛,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劇中人物複雜不說,擁有名字的小配角更是繁多,容易讓人混淆,而且還是一部多線劇情同時在發生的故事,確實挺難讓人明白的
  • 《長安十二時辰》還原盛唐長安108坊!易烊千璽燒到39度敬業拍戲
    記者林奕如/臺北報導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被封為2019最強陸劇,與2015年胡歌主演的《琅玡榜》、2017年吳秀波監製《軍師聯盟上下》並列為三大神劇。劇中真實還原盛唐時期長安城上元燈節的繁華與多元,融合來自各方民族的國際型大都市,讓劇迷看了入迷。▼易烊千璽飾演李必。
  • 《長安十二時辰》:講述「大唐反恐二十四小時」
    備受期待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自開播以來,迅速成為觀眾熱議的話題。有網友評論稱,該劇以「24小時的爭分奪秒」令人「腎上腺激素爆表」。隨著劇集的播出,《長安十二時辰》原著小說亦再次受到讀者的熱烈回應。 據該書出版方介紹,馬伯庸以每半個時辰為一章,一共二十四章,即一天時間、十二時辰,創作出了這本《長安十二時辰》。在小說中,作者精準描摹了唐天寶年間長安城的生活細節,突破真實與虛構的界限,揭秘不為人知的「十二時辰」,打造令人窒息的歷史懸疑巨著。
  • 《長安十二時辰》終於更新了,想二十四小時玩轉西安,看這裡!
    口碑炸裂的網劇《長安十二時辰》終終終……於又更新了四集,專門充錢買了會員的小編等得花兒都謝了!這部神作近兩周來牢牢佔據各類話題榜顯眼位置,要說原因,除了流量小生易烊千璽+「前夫哥」雷佳音的強強聯手,還得感謝劇中像畫卷般精美的每一幀畫面,讓千百年前的長安盛景浮於觀眾的眼前!
  • 長安十二時辰,古時候十二時辰分別是現在的什麼時候?
    最近熱播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是由曹盾執導,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長安十二時辰劇情改編自馬伯庸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
  • 常州姑娘參演《長安十二時辰》 網友:神仙選角
    在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她是婀娜多姿、人見人愛的李香香。扮演者高葉,也因為把這一角色演繹得十分出彩,被網友們稱為「神仙選角」。常州女孩高葉在《長安十二時辰》中飾演李香香    可能很多觀眾還不知道,高葉是我們常州人
  • 看長安十二時辰,了解唐朝女子服飾和妝容,為什麼以袒露為美
    導語:看長安十二時辰,了解唐朝女子服飾和妝容,為什麼這麼潮,以袒露為美。影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故事背景發生在唐玄宗統治的天寶年間,這正是我國歷史上最為富裕和繁盛時代,劇中展現了盛唐時期女子服飾和妝容,她們穿著大膽,風格時常,款式繁多,特別是在女子妝容上,無論是眉形,唇形,髮式以及面部紋狀,絲毫不亞於現代的流行水準。那麼,盛唐女子都穿哪些服飾呢?都有哪些妝容打扮呢?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間細節:計時官、計時法以及計時工具
    後來,我國古代計時系統統一,紀年、紀月、紀時都用幹支法,幹支歷中以十二支進行紀時,把一天分為十二時辰,零點從「子正」開始。十二時辰和五更準確地說,古人是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間段,每一個時間段為一個「時辰」,每個時辰就大約等同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 《長安十二時辰》:所有的人都孤注一擲,做到了極致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主角們所處的就是一片「死地」,而他們所有的人全都孤注一擲,做到了極致。而李泌卻深信只有張小敬可以拯救長安,長安之大,只有張小敬才是最合適的人選,為了任用張小敬,他親手處置了賀知章。他何嘗不知道,賀知章是他在朝堂上面對政敵的擋箭牌,沒有賀知章的靖安司就像是戰場上失去了盔甲的士兵,被人一箭刺穿只是時間的問題。所以,他最需要的就是時間,他和他的政敵在和時間賽跑,他若贏了,長安無恙;政敵贏了,他萬劫不復。
  • 《長安十二時辰》:姚汝能,小人物的生存法則有哪些?
    他在長安大街被人帶走,總不會就這樣下線了吧?而《長安十二時辰》還有兩集就大結局了。姚汝能總該和大家說聲再見吧。也許,大家不認為他就是個小人物。可是在《長安十二時辰》裡,他出場的次數不算多。身份暫時就是右相的暗樁,就這麼簡單嗎?雖然,那是盛唐。但已經有著太多的勢力分割,大家都在努力的粉飾太平。但,真的太平嗎?姚汝能,陪著太子讀書、與李必交情非淺。
  • 《長安十二時辰》已過子時,剩下十幾集該怎麼拖?
    ,相互安利,《長安十二時辰》便是如此。《長安十二時辰》的細節對歷史文化有多麼考究這些點我都不用再贅述了,能吹的大家都吹過了,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長安十二時辰》這十二個時辰「該」是怎麼度過的。我們回顧一下,《長安十二時辰》自6月27號開播至今已經過去整整一個月了,如果我不在這裡說這部劇是6月份開播的,你可能都感覺不到,就好像感覺《長安十二時辰》才剛開播沒多久一樣,這說明了什麼問題,說明觀眾對這部劇的時間概念很模糊。觀眾在看這部劇的時候最直觀的感受中是沒有時間這個概念的,不信?
  • 水運渾天儀、雕版印刷術,《長安十二時辰》裡竟然有這麼多硬科技
    最近一部《長安十二時辰沒有電腦檢索,純靠人腦 還要很快得出結果 《長安十二時辰
  • 西安公安十二時辰 · 酉時|九天閶闔 大明長安
    還記得《長安十二時辰》劇中被大家互相爭奪的輿圖嗎?唐長安城「三大內」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其中的大明宮最為恢弘壯麗它作為盛唐繁榮的中心及標誌是絲綢之路上的東方聖殿大唐雖已遠去>彰顯盛唐文化精髓的大明宮遺址依然在向世界展示中華輝煌燦爛的歷史唐大明宮在京師長安北側的龍首原被譽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巔峰之作」酉時,小編帶你走進「大明宮」酉 時17:00-19:00
  • 被《長安十二時辰》消解的大唐盛世:有情皆孽,無人不冤
    《長安十二時辰》之前,我們看過太多唐朝的詩歌書籍電影電視。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得位不正又算得了什麼呢?武則天,呵呵,那簡直是津津樂道,信口能談。只見她大手一揮,霸氣無限,比起男人們,更Man,更豪放。
  • 《十二時辰LIVE·長安秀》活動介紹書
    為促進後疫情時代區域經濟平穩運行與增長,打造消費復甦新樣本,人民網人民視頻聯合雲創科技、娛躍文化,共同打造十二時辰·長安秀直播盛典。項目將藉助網劇《長安十二時辰》IP原型,基於陝西文化特色和全國市場消費需求,開展一場全國首創的24小時不間斷大型城市直播盛典活動。
  • 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走紅 穿越唐朝 你的一天怎麼過
    電視劇走紅,吸引了不少遊人前來參觀唐長安城模型    記者  李宗華  攝近日,一部講述盛唐長安故事的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刷爆朋友圈,劇中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來推進,既突出了劇情的緊張感,又有濃濃的傳統文化烙印,無論是服飾、儀制、器物,還是宮城、集市、裡坊,無不讓人有一種夢回大唐的衝動。
  • 讓《長安十二時辰》中葛老念念不忘的寶藏,到底值多少錢
    在長安十二時辰中,地下城的主人葛老,為了找出從郭利仕倉庫裡偷出的大批金器,讓張小敬說出當年是誰殺了他的人。葛老在電視劇地下城中可謂是土皇帝,日進鬥金不是問題,到底是什麼樣的金器讓他念念不忘呢?其中提到了一個關鍵的地址,就是「何家村」。
  • 馮嘉怡《長安十二時辰》中扮聖人,線上很威風,線下卻很貧嘴
    由易烊千璽、雷佳音領銜主演的《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雖然播出的方式改為了周一和周三兩天播出六集,但觀眾依然感覺不過癮。緊湊的節奏,精緻的妝容,電影般的質感,加上演員的精湛的演技,點燃了這個暑期觀眾的熱情。在最新的更新中,聖人和嚴羽幻的出場,讓該劇又多了一些看點。
  • 胡風、和風、西風各歸其位,《長安十二時辰》擺正了大國文化心態
    但是《長安十二時辰》「沙盤化敘事」的底色很難改動,除了帶著讀者在「一百零八坊」遊竄,馬伯庸在故事中嵌入了不少長安的風物、世俗、人情。可以說,高密度的文化信息幹擾了《長安十二時辰》的敘事,這是它的缺點,也是它的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