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一號」發射成功
在2020年的7月23日上午12時41分,我國航天再度創造輝煌,成功踏出行星探索的第一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開啟我國火星探測之旅。這一成功也用事實向我們證明,唯有獨立自主,才能取得成功,尤其是在高精尖的技術領域。
而作為反面教材,我國在9年前與俄羅斯合作「探火」的那場事故,至今歷歷在目。
時間回到2011年的11月9日4時16分,當時因為技術受限,我國決定與俄羅斯進行合作,我國火星探測計劃中的第一顆火星探測器「火螢一號」,也就這樣,與俄羅斯的「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一起搭上了前往火星的火箭。然而意外在火箭發生不久後,就發生了。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
在進入外層空間之後,俄羅斯的火箭主發動機一直沒有被啟動,燃料箱也沒有與探測器脫離。最終,經過相關人員多日努力,也未能挽回探測火星任務的失利。至此,中國首次的探索計劃被迫無疾而終。
事實上,後來有俄羅斯相關參與人員接受採訪時就曾透露,發射失敗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克裡姆林宮的不重視,經費短缺、人員不足,沒有經過全面的測試,就匆忙把合作項目推出來,最終導致任務失敗。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航天項目與外國進行合作的案例中,多以失敗告終。就比如我國下決心研製「北鬥系統」,可要「多虧」了歐盟幾個國家的冷眼。
導航系統示意圖
在2003年,恰逢歐洲也開始研發自己的導航系統——伽利略計劃。中國也積極參與其中,成為了該計劃首個非歐盟成員國。當時中國承諾出資2.3億歐元約合人民幣23.4億,佔據了伽利略系統預期成本的五分之一,對於那會兒的我國來說,是真的砸鍋賣鐵了。
然而,哪怕出資佔據五分之一,當計劃開始推進時,中國卻發現自己不但在技術上被封鎖,連計劃的決策事務都毫無發言權,淪為單純的財務投資者。殘酷的事實很直接的擺在了我國航天人眼前,核心技術,是買不到、求不來的。來自西方國家的排擠、羞辱、歧視,最終讓中國不得不走上自主研發的道路,非不願,實不能。
回顧往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國航天工程都是處於孤立無援,獨立自主研發的階段。不是不想向印度那種,靠買買買就能買到一堆新東西,而是因為西方的全方面封鎖,逼上的這條自研之路。而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和一次又一次的對外合作失敗,無數的現實案例,也讓我們知道,唯有獨立自主,才能取得成功。
套用網友們的話,祝「天問一號」鵬程萬裡,直達火星!(聽風吹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