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主要講述兩名男太空人和一名女太空人在駕駛宇宙飛船探索宇宙時,被碎片擊中。他們在太空艙裡發生的故事。主要講述的是他們心理的變化,內心的恐懼。《地心引力》公映時,我是到影院看的3D版。觀影過程中一次次驚豔於阿方索營造的效果與劇情,絲絲入扣的情節加上演員到位的出演,讓整個影片極具觀賞性。加上影片第一次用3D技術展示的外太空背景下的故事,所以也擁有了更多的賣點。
這次的角色選取上也是更加有亮點,選取的全部是實力派演員,沒有過多花哨的技巧,全部以真情實感示人。影片放映後引來的讚嘆聲早已不絕於耳了,尤其是最後女主角藉助中國神舟飛船返回地球的橋段,更是讓許多觀眾感慨中國航天技術的發展讓老外刮目相看在這樣一個充斥著英雄情結的影片中,一些非科學的、不合理的邏輯和內容往往就容易被忽視。換句話說,塑造英雄的那些災難永遠只能存在於杜撰之中,現實中是永遠無法實現的。就如同熒幕上我們能看到許多美國的英雄,或獨闖龍潭解救人質,或以一己之力拯救城市與恐怖份子手裡,可這樣的人在現實中從來沒有出現過。不知道現實中美國航天員是否也是這樣的裝扮,一個頭盔,一雙手套,一件上裝,一條褲子(連同鞋子)就是全部的太空行走裝備。增壓服呢?生命維持系統呢?如果就是這身打扮在太空中執行任務,估計人早就凍僵掉了。算了,電影嘛,太認真的也不行。至少這裝束可以吸引更多的眼球,讓人們專注於女演員身材的時候,忽視掉一些不合理的信息。
失去了科沃斯基的瑞恩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才駕駛聯盟號飛船脫離了國際空間站,卻發現主發動機無法啟動。失去動力的飛船無異於一座漂浮在太空的棺材,在裡面只能慢慢等死。瑞恩就是這樣陷入了絕望中。這個時候,導演採用了3D技術,著力表現了瑞恩絕望的眼淚。
在外太空人的舉止行為都和地面上完全不同。慶幸我們在電視直播的條件下,看到了中國航天員在神舟飛船和天宮一號軌道艙裡工作和訓練的情形,大體知道外太空失重環境下人的運動狀態。因此,對照影片中的情節,我們發現很多的情節和橋段非常不符合基本邏輯,甚至不符合科學原理。在對待國內的優秀影視作品時,不妨多些寬容和理解,不要總覺得外國月亮一定比中國的圓。同時也希望大家能看到國外製造英雄的方法,很多都是建立在虛幻編造的基礎上的。
影片一開始是一個團隊在修復哈勃望遠鏡。任務專家瑞恩.斯通博士,也就是女主角開始是被固定在一個巨大的機械臂上的。後來,俄羅斯的衛星碎片飛過來,將哈勃望遠鏡和157號太空梭都擊毀了。機械臂也被打斷,翻滾著朝太空飛去。
在哈勃望遠鏡上開展修復工作的科學家們的速度應該也是這個速度。而在外力作用下,機械臂翻轉著離開望遠鏡,由於不知道受力的方向,因此飛離後的機械臂實際速度究竟是變慢了還是變快了都不好說。按影片中說法,衛星碎片的飛行速度是20000米/秒,受到這樣高速的撞擊後,機械臂脫離開的速度不會低於7.91公裡/秒的速度。由於隨後沒有其它外力的作用,在外太空環境下,機械臂連同瑞恩博士就會保持這個速度繼續運動。即便脫離開機械臂,瑞恩的速度也不會發生變化。儘管BUG一個接一個,但影片總體來說還是很吸引人的。有人說,那你怎麼不去吐槽變形金剛,不去吐一吐蜘蛛俠啊。因為那些影片本身就是科幻影片,在幻想的世界裡,一切都是天馬行空無拘無束,因此一切也都無所謂合理與否,也就犯不著去較真。但是《地心引力》是現實題材的災難影片,在審視這樣一部影片時就不得不考慮其中的一些情節對觀眾的認知的影響。
對於這樣的影片,我個人是非常喜愛的,它不僅有很多人喜歡的高科技題材。更融合了大量的真情實感,使人看起來不僅能過足眼癮,更能體會到其中的細膩部分,讓人們能夠真正的大飽眼福,回味無窮。是很少能夠使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可以用驚喜來形容了。我覺得,國產影片正是需要這種精神,這種質量,使中華文化能夠讓世人羨慕,國產影片能夠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