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傳統文化裡,關於老師,最講求的一句就是「尊師重道」,正如韓愈在《師說》裡面寫到的一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神聖的職業。知識的傳播,幾乎是離不開老師們無數個日日夜夜的辛勤付出。老師們擔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像蠟燭一樣,奉獻自己,照亮著他人,默默無聞地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學生。
老師,不僅給孩子們傳授知識,還教會了他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繼家庭教育以後,對孩子成長影響最大的人。那麼,你畢業後回去看望過你的老師沒有?回答沒有的,往往就是下面這4類人中的某一種,其中緣由,也是各有千秋。
一、所謂孩子王,上學時候愛和老師對著幹的學生
想必看過《十八歲的天空》的人,不僅對於那首《紅色石頭》記憶猶新,對於劇中對於師生之間的鬥智鬥勇也是難以忘記。的確,師生之間的關係很微妙,老師的嚴格要求與教導讓學生「又愛又恨」。一些調皮的學生常常會和老師對著幹,甚至搞惡作劇捉弄老師。好在電視劇裡面的學生和老師最後都是最好的朋友,可是事實並非都是如此。
現實當中,有的學生走出校園後明白了老師的良苦用心,後悔當初不好好學習,會時不時回母校看望。但還有些畢業後像人間蒸發了一樣,和老師沒有任何聯繫,即使見了面也不主動打招呼,漸漸地漸行漸遠。
大多數都是因為這類同學上學時調皮搗蛋,不認真學習,被老師恨鐵不成鋼地教育過。可能老師言辭較為激烈,而孩子年少心氣旺,不服管教與之發生爭吵,心裡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所以會對老師有牴觸心理。這類同學回憶起學生時代時可能想到老師的嚴厲,畢業後很少會回學校看望老師。
二、存在感低,平平凡凡不愛表現的學生
班級中總有一些老老實實不愛說話的學生,這些同學對班級事務的參與感不強,存在感較低,既不屬於老師偏愛的成績優異的學生,也不屬於讓老師頭疼的調皮學生,他們像是「空氣人」,經常被老師和同學忽略。而一個老師要管理一個甚至幾個班的學生,精力有限,所以對這些不扎眼的學生關注度自然會少一些。
孩子如果不被老師重視,畢業後對老師就沒有太多的留戀和回憶,覺得老師只是他們人生中的過客,所以通常不會回母校看望,相應的,老師對他們也沒有太大的印象。
三、成績優異,卻忙於自己的學業、事業,甚至出國讀博,看似毫無閒暇卻是不心存感恩的學生
這類學生,在上學是,可以說是老師在他們身上傾注了很多心血。但一般來說,成績非常優異的學生會將精力一門心思撲在學習和工作上,他們專注於學習,專注於提升自己,所以常常會忘記老師。而且很多學霸智商高,但不擅長與人打交道,所以他們不會主動與老師聯繫,更不要說回母校看望。
這類學生往往是比較讓老師痛心的,因為自己栽培了那麼久的心血,但孩子卻不知感恩。但有的老師也是欣慰相對大於失望,自己的學生有了出息就是自己最大的回報,至於回不回去探望,也習慣了。
四、感覺自己大業未成、無言面對老師的學生
還有一類學生雖然不是學霸,但成績挺好,每門功課都不錯,老師和同學們都覺得他們將來會有一個不錯的前程,職業道路也會一帆風順。但是畢業後,這類學生如果發展低於預期,或者還沒有遇到合適的機會,內心會產生很大的落差感,進而不好意思回學校看望老師。
但是有一點讓人覺得幸運的是,在這些學生事業逐漸變得發展穩定後,會越來越頻繁去看望自己的老師,而且在很多關鍵時候,還能幫到老師,這是最讓人感到欣慰的事情。
正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其實不管同學們在班級是否受重視,將來發展好或者差,都應該對曾經教育過自己的老師心存感激,心懷感恩才能走得更遠。大家不妨抽時間常回學校看看老師,即便他們可能不記得你是誰,但會很開心。老師對於學生的關係和關愛,其實和父母對於孩子的感情是差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