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們就生活在一個原子內?

2020-10-18 星辰大海種花家

曾經這種理論風靡一時,包括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中都有超級對撞機中高能質子的互相撞擊,揭開了微觀世界的秘密,卻將天「撞漏」了!這是是微觀嵌套宏觀的一種理論!那麼有這個可能性嗎?

一、原子就是恆星?電子就是行星?

其實我們早期的微觀世界理論確實有這樣的描述,盧瑟福的α粒子散射實驗,大部分α粒子流都穿透金波而去,只有少量粒子被彈回!

因此盧瑟福認為原子中間絕大部分空間都是空的,原子核就在中間!據此建立了盧瑟福的原子模型!

上圖盧瑟福和波爾的原子模型,電子都在各自的能級軌道上運行,和現代天文理論中的行星軌道模型是非常相似的,而且原子核也幾乎集中了所有質量,太陽系中的恆星也佔據了整個太陽系99.86%的質量,因此從某些理論上來看,似乎還真能一一印證?但隨著人類對電子在原子核內運行模式的認識,我們逐漸認識到這種理論是錯誤的!

因為電子運行的位置和速度無法同時測定,這就是後來被稱為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量子運動,因此正確的原子模型就是中心為原子核,周圍是電子云模式的原子模型!難道我們就生活在無法聽是測定位置和速度的電子上面?這顯然是一派胡言!

二、假如我們生活在一顆原子內?

這將會發生一個可怕的後果,因為各位肯定發現了我們的世界也是有原子組成的,那麼請問是否會有一個無窮的世界在中間循環?還是相信劉慈欣科幻小說中描述的:我們的宏觀世界嵌套在微觀之中,對於微觀的了解會從我們最外層的宇宙開始,一次嵌套,解決問題了?

《三體》中關於高維空間的理解,可以將一個質子展開到11維狀態,然後在這個條件下蝕刻三體人所需要各種電路進去,達到想要的功能後再降維到三維狀態,即一顆質子!但它可以在任意位置做高維展開,以達到所需要的目的!

但事實上卻不會發生,因為我們的宏觀世界並沒有量子效應,日常佔統治地位的仍然是牛頓經典力學,即使是相對論時空彎曲等也只需在特定的場合引用下即可,原子內的世界與我們息息相關,但卻是倒置的!

三、世界是宏觀的

我們的世界是宏觀的,但卻有無數的微觀世界所組成!無數不確定的量子運動組成的是一個經典力學的世界,無論多少中不確定性的可能,在宏觀只能表現一個結果,行或者步行,只能選擇一個!好玩嗎?當然,各位的腦洞就是個中不確定的因素!

現實中這樣的情況不會發生!

相關焦點

  • 一個原子放大1億倍就是一個宇宙?那我們就生活在其中嗎?
    一個原子放大1億倍就是一個宇宙?那我們就生活在其中嗎?「一花一世界」,一個原子放大1億倍就是整個宇宙,這個說法目前誰也不能論證,所以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不是。一個原子的直徑約為10m,屬於微觀世界;宇宙卻有約930億光年,是宏觀世界。
  • 科學家:你以為我們的宇宙很大?其實它可能只是一個原子
    在古代的時候,人類認為自己生活的區域就是整個世界。後來,人們發現地球就是整個世界。日心說被提出並接受後,人們又認為太陽系就是整個世界。在上個世紀,科學家在研究微觀粒子的時候,發現每一個粒子在每次觀測時都處在不同的狀態。於是有一個腦洞很大的科學家提出:既然粒子可以這樣每一個普通的粒子都可以隨時有不同的狀態,那麼我們的宇宙是否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狀態呢?
  • 你有沒有想過,也許我們生活的太陽系只是另一個巨大的原子?
    AH74-06-16【2020】使者雷爾分享圖文:上左:太陽系;上右:原子內部;下:你有沒有想過,也許我們生活的太陽系只是另一個巨大的原子?
  • 我們身體的原子最起碼有幾十億歲,人類有辦法消滅一個原子嗎?
    其實一直以來,人類一直都在思考一個終極的問題,那就宇宙到底是如何演化的。而奇妙的是,這個問題的解決,竟然是由一幫核物理學家搞清楚的,核物理學家其實就是研究微觀世界,比如:原子模型,原子核內部的世界,基本粒子等等。換句話說,宇宙這個最大的尺度的演化,實際上和與最小尺度的微觀世界是統一起來的。兩者並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樣是撕裂的。那具體是咋回事呢?
  • 我們的宇宙有沒有可能是電腦模擬的
    我們人類是無法未經過濾地感受宇宙的本質的,因為我們的感覺器官和大腦僅能處理一小部分世界,所以我們必須使用各種概念和工具,了解現實的本質,周月三舊調用,科技進步不僅拓寬了我們對宇宙的認識,也讓我們意識到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模擬整個宇宙在未來將成為可能,但如果這是一種可能我們如何否認這還沒有發生,如果……我們不是創造者,而是被造物,有沒有可能我們不是真實的,同時我們甚至對此毫不知情
  • 人是由原子所組成,但原子沒有任何智慧,我們人類是如何做到的?
    人是由原子所組成,但原子沒有任何智慧,我們人類是如何做到的?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討論,網友說人是由原子所構成,但奇怪的是源自他本身沒有智慧,沒有思考方式,但眾多的原子按照複雜的結構組成人類以後,我們不僅能夠思考,而且還擁有了自己的文明和智慧,那麼我們人類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 你身體裡有我的原子,也有恐龍和三葉蟲的原子,我們如此的親密
    例如我們在哈勃極深場中,通過使用哈勃望遠鏡對天空中極小一塊區域進行長時間的曝光,觀測距離達到了數百億光年,最終在這個只佔了全天區千萬分之一的小塊區域裡發現了數千個星系。那麼把這個觀測擴展到全天空,所以我們就得出了可觀測宇宙中有2萬億個星系,但這個星系中所包含的恆星遠沒有人體內的原子多。
  • 原子結構——一個故事帶我們釐清人們認識原子內部結構的過程
    原子結構——一個故事帶我們釐清人們認識原子內部結構的過程。今天給各位同學們講一個故事,關於原子結構的故事,我們可以通過這個長長的故事,來釐清人們在研究原子內部結構過程中的脈絡。湯姆森的這種模型,看起來原子是一個實心的球體,「西瓜模型」也被當時許多人所接受,原子真的是湯姆孫所描述的這樣嗎?二,α粒子散射實驗——盧瑟福——核實結構模型畢竟人們不可能真正觀察到原子究竟是一個什麼樣子,新的實驗,完全否定了湯姆森的模型,也就是α粒子散射實驗。
  •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J .湯姆遜提出了他關於原子模型的觀點。這是一個非同尋常,但似乎合理的構造,在科學界引起巨大反響並廣為接受。幾年前,湯姆遜發現了電子,他試圖調和原子的兩個已知性質:帶負電荷的電子和電中性的原子。電子帶負電,原子是中性的,那麼一定有東西是正的。因此,湯姆遜想出了一個在當時有意義的分配方案——以古怪的英國方式,他稱之為李子布丁模型。
  • 李子布丁模型:一個有缺陷的模型,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原子
    這是一個非同尋常,但似乎合理的構造,在科學界引起巨大反響並廣為接受。幾年前,湯姆遜發現了電子,他試圖調和原子的兩個已知性質:帶負電荷的電子和電中性的原子。電子帶負電,原子是中性的,那麼一定有東西是正的。因此,湯姆遜想出了一個在當時有意義的分配方案——以古怪的英國方式,他稱之為李子布丁模型。
  • 原子可能是一個宇宙,宇宙可不可能是一個生物的細胞呢?
    其實在科學界一直有個有趣的說法就是,一個原子極有可能就是一個宇宙。因為以人類目前的科技發展水平,我們根本沒有辦法找到「最小」和「最大」的東西。原先科學家曾認為原子就是世界上最小的東西了,所以才用原子這個詞來命名。
  • 地球誕生至今46億年,我們身體內的原子是否也有幾十億年的歷史?
    太陽系誕生至今已有46億年的歷史,地球的年齡也大約有46億年。人類是由原子構成的,那麼是否也意味著人類身體內的原子的壽命也有46億年?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深挖一下,構成該宏觀物體的粒子的壽命與宏觀物體的壽命一樣嗎?原子有壽命嗎?它的壽命是多少?
  • 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相對論現象就隱藏在生活中
    實際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看到許多相對論發揮作用的例子,我們廣泛使用的技術也都能證明愛因斯坦理論的正確性。現在就來看下相對論隱藏在身邊哪些地方吧!電與磁磁是一種相對論效應,如果你正在用電的話(我知道你正在用),可以對相對論表示感謝,因為相對論讓我們正確掌握了電與磁的用法。
  • 可觀測宇宙內一共有多少原子?如果把原子核聚集到一起能有多大?
    我們在中學物理課上都學過,原子是由原子核以及核外電子所組成,其中原子核中又包含著質子和中子(H1是唯一沒有中子的元素),雖然原子的體積非常微小,半徑只有10^(-10)米級別,但是原子核的尺寸更小,其半徑只有10^(-15)米級別,因此組成物質的原子,實際上中間是非常空曠的,超過99%的空間什麼都沒有,這也就給了人們以「壓縮原子」的假想空間。
  • 可觀測宇宙內一共有多少原子?如果把原子核聚集到一起能有多大?
    我們在中學物理課上都學過,原子是由原子核以及核外電子所組成,其中原子核中又包含著質子和中子(H1是唯一沒有中子的元素),雖然原子的體積非常微小,半徑只有10^(-10)米級別,但是原子核的尺寸更小,其半徑只有10^(-15)米級別,因此組成物質的原子,實際上中間是非常空曠的,超過99%
  • 人體每個原子都有百億年,我們卻無法消滅任何一個,但恆星可以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生命醫學#系列徵文突然發現這個話題將人體和宇宙誕生的上百億年聯繫在了一起,根據人體元素組成的不同,甚至我們可以追溯每一種元素誕生的時間表,可以簡單的說,我們人體的每一個原子都跟天體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人體由哪幾種元素組成?
  • 大爆炸理論遭到挑戰:我們可能生活在一個循環的宇宙中
    結果,膨脹只能產生一個多元宇宙(一個擁有無數種口袋宇宙的彩色存在),其中一個是我們所生活的宇宙。對批評者來說,大爆炸預言了一切,也就是說它最終什麼也預言不了。 近年來,斯坦哈特和其他人一直在研究我們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他們重新提出了循環宇宙的概念:即周期性地膨脹和坍縮的宇宙。他們希望複製我們所看到的宇宙,平坦而光滑。
  • 大爆炸理論遭到挑戰:我們可能生活在一個循環的宇宙中
    結果,膨脹只能產生一個多元宇宙(一個擁有無數種口袋宇宙的彩色存在),其中一個是我們所生活的宇宙。對批評者來說,大爆炸預言了一切,也就是說它最終什麼也預言不了。近年來,斯坦哈特和其他人一直在研究我們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
  • 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到原子核內?
    #了不起的基礎科學#我想大家都對中學學到的原子結構很熟悉,也就是說原子內有個原子核,核外有電子繞著原子核轉,而原子核內還有質子和中子。原子核是帶正電的,而電子是帶負電。我們都知道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原子核和電子是異種電荷,為什麼不會相互吸引?
  • 原子鐘離你很遙遠?不,其實你的生活節奏全靠它
    物理學家當時考慮研發原子鐘是是為了探索宇宙的,可能他們從來沒有想到在50年後,這種科技已經成為人們現實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