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觀測宇宙內一共有多少原子?如果把原子核聚集到一起能有多大?

2020-09-05 我看了一電視

我們在中學物理課上都學過,原子是由原子核以及核外電子所組成,其中原子核中又包含著質子和中子(H1是唯一沒有中子的元素),雖然原子的體積非常微小,半徑只有10^(-10)米級別,但是原子核的尺寸更小,其半徑只有10^(-15)米級別,因此組成物質的原子,實際上中間是非常空曠的,超過99%的空間什麼都沒有,這也就給了人們以「壓縮原子」的假想空間。按照這種假設,如果我們能夠把宇宙中的所有物質中的原子都提取出來,並且將它們之間的空間全部壓縮,一點空隙都不留,呈現出來的物體到底有多大呢?

當然,我們窮盡所有能力也不可能做出這樣的實驗,宇宙中也不可能給我們創造這樣的條件去實現這樣的結果。畢竟在微觀世界領域,原子與原子之間有同性原子之間的庫侖斥力作用,這種作用力連太陽內核1500萬攝氏度、幾百萬個大氣壓條件下,也無法大機率地實現原子中質子與質子的結合,只能藉助於量子隧穿效應,以很低的機率推動氫核聚變「溫和」地發生。

同時,電子在原子核外的排列,是以量子態的形式隨機分布的,遵循同性相斥力和泡利不相容原理。所以,我們只能假設可以將原子核與電子緊緊相連在一起的情形發生,在此基礎上做一些簡單的分析和計算。

如果純粹地將原子核與電子進行羅列性地排列,那麼只需要計算出宇宙中有多少個原子,然後估算出原子核和電子壓縮之後所佔的空間大小。計算宇宙中原子數量的方法有兩種,第一是通過氫原子數進行估算,因為從太陽系來看,氫元素所佔的比例大約在75%左右,而太陽的質量佔據整個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我們大致可以估算出可觀測宇宙中的原子數量,即為可觀測宇宙中的星係數量*每個星系平均的恆星數量*恆星的平均氫原子數量/75%,據此可以估算出宇宙總原子數量為5*10^80個。

第二種方法相對精確一些,方法主要是通過計算宇宙平均密度、普通物質的總量,在扣除暗物質和暗能量之後,再根據宇宙中最常見元素(氫、氦、氧)的豐度來計算原子的總數量,計算結果比較複雜,這裡就不一一列出了,最後計算出的結果為7*10^79個。與上面一種方法相對比,差距並不是太大,這裡我們取近似值10^80個來計算。

如果將每個原子壓縮成原子與電子緊密排列的情況,那麼最後形成的物體體積的計算表達式為:10^80*4/3*π*(10^-10)^3*10^(-15),其中10^80是宇宙原子總數,4/3*π*(10^-10)^3為每個原子的體積,10^(-15)為壓縮之後的原子體積與原始狀態下原子的體積之比。我們最後計算得出的數值為:4.2*10^35立方米,相當於一個半徑為4.6*10^11米的球體。如果以太陽為中心,那麼這個球體的表面將延伸到4.6億公裡的區域。

當然這只是一個理想狀態,實際上如果有外力能將原子核與電子緊緊相連,所提供的這種外力作用完全有可能將電子壓進原子核之內,從而與原子核中的質子結合形成中子,宇宙中的中子星就是大質量恆星在生命晚期,在爆發超新星爆發之後所殘留的核心部分繼續發生坍縮所形成的一種天體,其密度非常之高,每立方釐米可以達到上千億噸。可觀測宇宙中的所有原子和電子,如果都形成這樣的中子星,按照其平均密度來計算,其最後組合形成的球體半徑將達到上百億公裡。

但是,在現實宇宙中也不可能形成這樣巨大的中子星,其表面重力早已經使星體發生劇烈坍縮,最終形成一個黑洞。根據恆星演化的路徑來看,在恆星生命晚期所剩餘的物質總量,只要大於4.2倍的太陽質量,即超過奧本海默極限,就有可能繼續坍縮形成黑洞,很明顯剛才測算出的中子星的質量已經遠遠超出了這個極限。如果形成這樣的黑洞,我們可以通過黑洞史瓦西半徑計算公式,來測算出這個黑洞的事件視界的範圍,計算結果達到驚人的160億光年,在這個範圍之內的所有物質,都無法逃脫黑洞的強大引力,至於這些物質的組成形式是亞原子還是別的更微小的粒子,我們目前也無法準確得知。

當然,以上的分析是基於可觀測宇宙中的所有物質來進行推算的,實際上我們所處的可觀測宇宙只是整體宇宙中的極小一部分,畢竟在以地球為中心465億光年的可觀測宇宙之外,由於宇宙膨脹的原因,所有光線再也無法到達地球,可觀測宇宙以外區域的所有信息我們永遠也無法知曉。

相關焦點

  • 可觀測宇宙內一共有多少原子?如果把原子核聚集到一起能有多大?
    按照這種假設,如果我們能夠把宇宙中的所有物質中的原子都提取出來,並且將它們之間的空間全部壓縮,一點空隙都不留,呈現出來的物體到底有多大呢?當然,我們窮盡所有能力也不可能做出這樣的實驗,宇宙中也不可能給我們創造這樣的條件去實現這樣的結果。
  • 如果把宇宙所有物質的原子核壓縮到一起,將會有多大?
    如果把整個可觀測宇宙的物質,聚集成中子星的物質形態,對應半徑只有數億公裡,遠遠沒有太陽系的範圍大。原子由核外電子和原子核構成,原子核又由中子和質子構成,但是在核外電子與原子核之間,其實有著很大的間隙,正常情況下原子核的體積只佔了整個原子的百萬分之一,同樣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之間也存在很大的間隙。
  • 如果讓宇宙所有原子的原子核和電子都緊挨著,那會有多大?
    但由於電磁力的存在,阻止了原子被壓縮成又小又密的狀態。如果把人的原子內空間都去掉,人會被壓縮到15微米。那麼,如果壓縮宇宙中所有的原子,使原子核和電子都緊緊挨著,不留空隙,該物質會有多大? 事實上,在宇宙中就有類似這種狀態的天體,那就是白矮星。
  • 把整個宇宙壓縮成一個原子核密度,尺寸會有多大?
    有人異想天開,如果把宇宙所有原子的電子都壓縮到原子核一起,不留空隙會有多大?這實際上就是把宇宙壓縮成原子核密度。這個問題看起來很複雜,但實際上很簡單,因為在我們宇宙已經有這樣的物質了,只要我們知道了宇宙的質量,掰一下指頭就出來了。
  • 如果讓宇宙中所有原子的原子核和電子緊挨著、不留空隙,有多大?
    這還只是宇宙中宏觀物質之間的空隙,那微觀上每個原子內部又是什麼情況呢?我們知道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組成,現代科學已經探明,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原子核體積只佔整個原子的幾千億分之一,二,這種電子和原子核緊挨在一起的狀態在宇宙中是存在的,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子星。
  • 宇宙和原子有什麼關係?科學家:原子放大之後就是宇宙!
    宇宙是原子的可能性有多大?科學家:原子放大之後就是宇宙宇宙和原子是世界的兩種極端現象。宇宙有無邊界,範圍又是如何一直困擾著人類,目前科學家認為:宇宙可觀測直徑為920億光年。那麼極端微小的原子其直徑又是多少呢?
  • 地球一共有多少原子?| No.128
    地球是一個宏觀的體系,而原子是組成物質的微觀單元,因此在討論地球有多少原子之前,我們需要先弄清楚如何建立宏觀物質與微觀原子組成的聯繫。這個聯繫在物理學上用阿伏伽德羅常數來表示。它的定義是一個比值,是一個樣本中所含的基本單元數,一般指0.012kg¹²C所含的原子數。目前這個數的數值約為6.022×1023。
  • 圍棋走法的可能性與可觀測宇宙的原子總數相比較,哪個多?
    標準的圍棋,它的棋盤上總共有橫豎各19道線,那麼在圍棋的棋盤上總共有361個落點,這樣的話,按照簡單的數學計算,第一個落子有361種可能性,第二個落子有360種可能性,依次可以類推,那麼最終的可能性就是361!
  • 原子是咋來的?宇宙、原子和人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一個原子和人、一個人和太陽系無論一個人體有多複雜,但在本質上我們仍然只是原子的集合。並且數量驚人,我們每個人身體內大約包含10^28個原子。那麼人體和一個原子在規模和大小上到底差距是多少呢?這裡有一個思考原子大小比較形象的類比:把人體的原子數量(10^28個)看成組成太陽系的「一個原子」!太陽系的物質,全部加在一起,包含了大約10^57個原子,也就是說太陽系中有10^29個「人類原子集合」。所以一個原子和人相比,就像一個人和整個太陽系相比。這就是原子和人體的規模大小!
  • 宇宙中存在多少原子?
    眾所周知,宇宙浩瀚無垠。據估計,我們可觀測到的範圍(又名「已知宇宙」)跨越約930億光年的距離。這可真是一個令人欽佩的數字,特別是當你考慮到,這僅僅是我們至今觀測到的範圍的時候。考慮到這個空間的絕對體積,人們會認為其中包含的物質數量也會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但有趣的是,在你以最小的尺度觀察這些物質時,這些數字將會變得巨大到令人難以置信。
  • 如果把原子比作地球,原子核會有多大?
    大部分人都知道原子由原子核與核外電子構成,而且原子核的質量佔了整個原子的大多數,但具體原子核在原子中有多大,和整個原子比較又如何這確實不容易想像!原子模型的發展過程其實問這樣的問題並沒有什麼顯的沒文化這一說,因為回頭看看物理學史許多科學家在這個問題上也是「摸不著頭腦」。關於原子內部到底是什麼樣的情況,科學家曾提出了多個模型,最早的道爾頓模型認為原子就是一個實心球!
  • 宇宙的五個時代,時間盡頭的原子與可觀測的宇宙一樣大
    正電子對的湮滅導致了伽瑪射線的產生,大多數天然的正電子對原子來自於星系的凸起。我們宇宙的未來圖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一個關於亞原子粒子的問題的答案。質子會衰變嗎?我們的標準粒子物理模型說它不應該,但是我們從實驗室實驗中得到的唯一信息是我們還沒有足夠長的時間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質子衰變,那麼它將需要10年的時間。
  • 一個原子核能有多少中子?
    原子核由核的強作用力所維繫的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的數量決定了一個原子的化學元素特性;而中子的數量則決定了該元素的同位素。教科書中經常把原子核描繪成像膠體一樣黏在一起的許多質子和中子,但真正的原子核要複雜得多。雖然它是由離散的粒子組成的,但通常原子核更像是帶有表面張力的液滴。
  • 宇宙中有多少原子?這個數字是如何算出來的?
    一切有質量的東西都是原子的有序排列,因為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在可觀測宇宙中原子的數目是有限的,因此原子不斷地改變它們的排列以形成新的事物。如果可觀測宇宙是有限的,那麼我們就可以計算出宇宙中原子的總數,或者至少會得到一個大致的數字。要算出宇宙的原子數,我們就需要了解物質和宇宙本身的起源。
  • 原子核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為什麼電子不會掉到原子核內?
    #了不起的基礎科學#我想大家都對中學學到的原子結構很熟悉,也就是說原子內有個原子核,核外有電子繞著原子核轉,而原子核內還有質子和中子。原子核是帶正電的,而電子是帶負電。我們都知道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原子核和電子是異種電荷,為什麼不會相互吸引?
  • 核物理理論出現漏洞,宇宙中的原子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
    一個原子就是一個宇宙,或許是這樣的。原子的結構就像是恆星系一樣,原子核當做恆星,電子當做是行星,這樣看來原子的結構是不是就與恆星系的結構非常相似了。但是儘管是這樣,原子內部在發生著什麼,核物理仍然不能完全解釋清楚,它是向真正的宇宙一樣在運行著呢?
  • 人類是由多少個原子組成?
    幾乎每個人體中的每個原子都是數十億年前由一顆恆星製造的。從石頭、建築物到人類的一切事物中都會出現這些元素。 最後,我們都是由相同的基本物質組成:原子。每個原子包含三個小的亞原子粒子——質子、中子和電子。在原子的中心,質子和中子聚集在一起形成原子核,而電子則圍繞原子核旋轉,就好像它們是圍繞自己的小太陽運行的微小行星。 一個體重70公斤的人由70億億個原子組成。這個數字有多大?
  • 科學家發現未知梨形原子核 顛覆傳統理論?
    這種不規則形狀的原子核將有望顛覆傳統的原子物理理論,並揭開宇宙中物質多於反物質的謎團。原子核是由強核力聚合在一起的,這種力必須克服質子間的靜電斥力而將原子核聚集在一起,然而要想使用第一性原理來計算這些粒子間的相互作用是非常複雜的,因此理論物理學家們提出了一些有時是相互矛盾的模型來描述原子核結構。他們的依據一般是長期以來的經驗,以及一些簡單化的假設。
  • 原子與分子是如何聚集在一起的?
    曾經我因自己是學生物的而驕傲,由於本人過於高調,現在身邊人都知道我學生物了,於是開始肆無忌怛的提問題,諸如:人體有多少細胞,染色體是啥,啥是疏水作用???在我啞口無言之際,更有甚者,反問我:」你不是學生物的麼?不是博士麼?「於是,我開始反思作為一個生物人,我是不是不配擁有這樣偉大的頭銜.
  • 一個原子核能有多少中子?—新聞—科學網
    新研究發現比物理學家以往認為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