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收購特斯拉是假,但這10個理由是真

2020-11-24 虎嗅APP


昨天,國內媒體網評網援引外媒The Street的報導,稱蘋果完成對特斯拉收購的盡職調查,馬斯克願意接受收購,而上述媒體在文中還寫到The Street預測蘋果在2018年極有可能收購特斯拉。



隨後車東西第一時間查閱The Street發現,原文並沒有給出上述收購判斷,像是蘋果完成對特斯拉的收購盡調的消息也是援引網絡微博等知情人士的爆料,原文的出發點其實是從調侃的角度,設想了一下這起收購事件的可能性。


很明顯,國內媒體為了吸引眼球故意誇大和歪曲了原文。不過有意思的是,由於蘋果和特斯拉本來就是自帶流量的明星公司,該消息迅速在網絡走紅,引起了熱議。



雖說目前已經看明白了誰是紅臉誰是黑臉,但在車東西看來,蘋果和特斯拉就像是一對郎才女貌的年輕男女,不管是從公司特點、發展現狀,還是產品調性與能力互補,兩者至少有10大原因可能走到一起。


另外有意思的是,雖然蘋果將於今年收購特斯拉屬於「謠言」,但是特斯拉今日也被曝出在上海獲得了一張新的營業執照,涉及電動汽車及零部件設計、開發、進出口等多項業務,業內人士也將這張執照看做是特斯拉即將在中國建廠的又一力證。


很明顯,特斯拉在「賣身」蘋果之前,還得先來中國大幹一場。


外媒到底說了啥?


這年頭由於故意誇大和歪曲事實的報導太多,所以看到一個重大消息後,車東西都是習慣性先看看新聞源到底怎麼回事,那麼被國內媒體歪曲成「蘋果2018年極有可能收購特斯拉」的報導到底寫了啥呢?


首先,The Street的這篇文章的標題為「Apple Buys Tesla? Amazon Buys Sears? 3 Dream Mergers That Just Make Sense」,意思就是說設想並分析一下這3起意義重大的收購,除了蘋果收購特斯拉,設想的還有亞馬遜收購Sears,以及微軟收購Netflix。



在蘋果收購特斯拉部分,The Street給出了可能性分析,即蘋果雄厚的現金儲備和豐富的大規模量產與銷售經驗都是特斯拉目前急缺的資源。


而除了分析,The Street還同時附上了對蘋果前CEO John Sculley、特斯拉專家Anton Wahlman的採訪來印證自己的判斷。


2016年,The Street在採訪蘋果前CEO John Sculley時就問道了收購特斯拉的問題,而John Sculley給出的答案則是蘋果有足夠的財務能力,並且還強調稱,如果蘋果決定要購買一個大公司,那麼這家公司的產品鎖定的一定是大眾市場並且極具革命性。


而The Street文中的特斯拉專家,Anton Wahlman則表示馬斯克並不喜歡造車這個煩人且複雜的生意,他真正喜歡的是造火箭。「說服馬斯克接受交易是最簡單的部分。」Anton Wahlman說道。


最後The Street還表示,有接近特斯拉的人士在網絡博客等渠道透露,稱蘋果在過去幾年裡已經就收購事宜對特斯拉進行了兩次盡調。


所以總結來說,今天這場「收購」大戲其實就是一家國內媒體的故意誇大與扭曲,各位看看就好。不過The Street援引對蘋果前CEO John Sculley和特斯拉專家Anton Wahlman的採訪倒是也有值得參考的地方。在車東西看來,即使是傳聞,但蘋果也至少有10大理由可以收購特斯拉。


蘋果可能收購特斯拉的10大理由


1. 特斯拉目前內外交困,價位合適。


一季度財報顯示,特斯拉虧損7.85億美元。按照彭博社的計算,其每分鐘要燒掉6500美元,目前27億美金的現金儲備在今年年底前就要耗盡。信用評級機構穆迪近期給特斯拉的股票評為「垃圾」,而摩根大通也給出了「減持」建議。


特斯拉內部,Model 3目前最高周產能仍在2000臺左右徘徊,離特斯拉此前承諾的周產能5000臺的目標還有距離,但是離目標期間僅剩不到50天時間。



與此同時,特斯拉前一段又開始大量清理供應商,並且其自動駕駛晶片的領頭人Jim Keller、現場性能總監Matthew Schwall、服務及銷售副總裁Jon Mcneil、財務副總裁Susan Repo等多位高管也在近期先後離職。


很明顯,處於內憂外患時期的特斯拉,價格比其順風順水時期要低。


2. 蘋果現金儲備雄厚。


蘋果公司上季度財報顯示,蘋果截止上季度末的現金儲備高達2851億美元,約合1.8萬億人民幣。即使算上近期減少的170多億美元,蘋果目前2672億美元現金儲備的零頭都已經超過了特斯拉目前511億美元的市值。


就像蘋果前CEO說的那樣,如果蘋果想買,就有能力買。


3. 馬斯克並非沒有賣過公司,他的摯愛是航天。


根據馬斯克授權的採訪類自傳圖書《矽谷鋼鐵俠》,馬斯克在創辦特斯拉之前曾創辦了Zip2和X.com兩個網站。前者讓馬斯克獲得2200萬美元現金,後者則與PayPal合併,馬斯克也因此在eBay收購PayPal後分得了1.65億美元。


與此同時,《矽谷鋼鐵俠》書中也介紹馬斯克童年的夢想其實更多是關注在火箭、太空等領域,汽車並非是其摯愛。事實上,特斯拉並非馬斯克所創辦,但SpaceX則是其有錢後一手發起成立,哪個是真愛自然一目了然。



4. 蘋果需要下一代智能終端。


回看蘋果的發家史,不管是最早的Mac系列個人電腦,還是後來的iPod、iPhone、iPad、Apple Watch等產品,蘋果的產品策略歸納到一點就是打造智能終端。


目前,蘋果已在消費電子領域取得勝利,但同時也面臨著創新日益困難,市場增速放緩等困境,蘋果需要新一代的終端,而汽車產業剛好也出現了智能網聯化的趨勢。就像威馬汽車副董事長,前騰訊CTO熊明華說的那樣,未來的汽車就是下一代智能終端,這是科技公司和網際網路公司的必爭之地。


同樣的,隨著汽車產業發生的上述變化,智能電動汽車也將重塑人們的出行體驗與整個交通體系,屬於具有革命性的產品方向。蘋果前CEO在接受The Street採訪中也明確表示蘋果要收購大公司,肯定是要尋找具有革命意義的產品方向。


5. 蘋果在汽車方面有不少布局。


消費電子與汽車行業有著巨大差別,但是蘋果早已認識到汽車產業的變革發展趨勢,並且在此進行了大量布局與預研。


據國內外媒體的大量報導,蘋果從2014年起就發起了代號為泰坦的造車計劃,招募了涉及汽車製造、自動駕駛、軟體工程等多個領域的大量工程師參與其中,希望打造一臺能夠改變世界的智能汽車。《紐約時報》對數名蘋果員工的採訪中就提到,蘋果其實已經開始著手研發CarOS、汽車內外飾、電動車門等產品細節。



當然,目前最新的進展是蘋果跟谷歌一樣放棄了自己造車的想法,轉而將自己在軟體與科技方面的核心優勢聚焦在了自動駕駛方面。而需要指出的是,當汽車成為智能終端後,作業系統、自動駕駛系統等軟體部分,自然會成為核心的價值部件。



6. 蘋果擁有豐富的大規模製造和供應鏈管理經驗。


正如前文所言,特斯拉目前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遲遲無法解決Model 3的量產問題,進而嚴重影響了公司的下一步發展。而蘋果公司在2016年就宣布已經累計售出了10億臺,注意是10億臺iPhone。這個量級的背後,是蘋果對大規模製造與全球供應鏈管理的豐富經驗。


雖然汽車與消費電子行業仍有不小區別,但對於純電動智能汽車來說,其本質上也可以看成是一個更複雜的電子產品,蘋果的製造與供應鏈經驗仍舊可以發揮作用。


7. 蘋果與特斯拉的產品調性與研發策略一致。


縱觀蘋果與特斯拉的產品,你會發現兩者有很多相似之處,總結一下就是都喜歡極簡設計、強調產品的科技感等等。例如蘋果儘量減少iPhone的按鍵、Model 3的車內只有一個屏幕、iPhone強調3D Touch、Face ID等技術,而AutoPilot半自動駕駛則成了特斯拉的標籤等。



在產品之外,兩家公司的研發策略也很一致,核心的零部件和技術一定要親力親為。


8. 蘋果不是沒有收購新公司進入新領域的經歷。


歷史上,雖然蘋果往往只會收購一些小型公司技術公司來補充自己的技術積累,極少收購C端公司,但是在2014年,蘋果還是斥資30億美元收購了Beats,同時拿下了這家公司的在線音樂和耳機業務。

收購之後,Beats的在線業務演變成了Apple Music,而Beats的耳機業務卻得以保留並作為蘋果官方的配件在全球銷售。當然,蘋果隨後也推出了AirPods,進入到了藍牙無線耳機領域,並且產品頗受用戶喜愛。


9. 蘋果能夠大幅補強特斯拉的軟體與網際網路服務。


由於產品具有大量創新,特斯拉目前已是電動汽車領域最紅的公司和產品,但是回到車內,特斯拉在車載系統的易用性與車載應用的豐富性上與iOS和Mac生態相比仍有巨大差距。


如果蘋果收購了特斯拉,蘋果可以將其在系統層面的技術與經驗導入特斯拉,甚至為其刷上蘋果的CarOS、引入Car Store等等。



10. 蘋果在新能源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方面擁有不少積累和經驗。


雖然蘋果是一家消費電子公司,但是由於業務蒸蒸日上手握大量現金,因此其在修建公司辦公樓等基礎設施時,也非常喜歡使用風能、太陽能等清潔的新能源技術。


據報導,蘋果在美國新修的總部大樓樓頂就安裝了70萬平方英尺的太陽能面板,總裝機量17MW,是全球最大的屋頂太陽能項目之一。與此同時,蘋果新總部還裝有4MW的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在正常情況下,使用清潔能源即可滿足大樓供電需求。



此前,蘋果環境、政策和社會問題副總裁Lisa Jackson也公開表示,蘋果在全球範圍內的可再生能源使用率為93%,在美國則達到了100%。


業內人士:蘋果與特斯拉氣質相同


事實上,蘋果與特斯拉之間的契合度遠不止上述10個理由,例如蘋果在全球的銷售渠道、影響力都可以幫助特斯拉進一步擴大銷量;蘋果的手機、手錶等智能硬體可以與特斯拉以及其他智能家居一道,組成智能生活體系等等,這裡不再贅述。


在分析蘋果與特斯拉之間收購可能的同時,車東西諮詢了多位汽車圈業內人士的看法。


一位上汽前瞻研發中心創新工場的分析師表示,假設蘋果真要收購特斯拉,其最看中的應該是特斯拉的創新性,而非傳統的電動汽車技術。在他看來,傳統車廠由於擁有成型的開發與生產製造流程,因此很難大規模使用新技術與新的理念,而本來就與傳統汽車產業有諸多不同的特斯拉,則是較好的創新應用標的。


與此同時,這位分析師同樣強調了兩者的品牌調性比較一致的問題。「特斯拉與iPhone一樣,都是那種有點小資有點奢侈品,同時又極其強調科技屬性的產品,有點社會某一階層人群代名詞的感覺。」這位分析師總結道。


「我一直都覺得他們兩家做的事情有點類似,存在收購的可能。」奇點汽車CEO沈海寅同樣給出了氣質相同的判斷,不過在談及蘋果收購特斯拉後能否像iPhone那樣產生改變行業格局的影響時,這位新造車公司CEO給出了不同看法。


他表示,特斯拉本身已經具備了很多創新性,其誕生也確實開啟了智能汽車的新時代,引發出了全球的新造車運動等,影響力已經釋放。因此即使蘋果收購特斯拉並對其進行優化,後續的新產品其實更像是iPhone的換代,而不會像是初代iPhone誕生時那樣產生劇烈影響。


最後,在車東西看來,雖然今天蘋果收購特斯拉的傳聞屬於「歪曲」,但是在兩家公司「在一起」傳聞的背後,反應的也正是外界對特斯拉拿出新產品、對蘋果涉足汽車領域、對汽車產品本身革新的期待與設想。

相關焦點

  • 特斯拉回應種族歧視訴訟:這是「假消息的溫床」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1月15日下午消息,本周,特斯拉又遭到一起職場種族主義訴訟。共有100多名黑人員工指控該公司的生產線是「種族主義行為的溫床」。今日,特斯拉在官方聲明中,針對該公司發起的種族歧視訴訟存在很多不實之處作出回應,並駁斥其為「假消息的溫床」。
  • 從宜家到特斯拉,都沒逃過電商「真香定律」!
    擁抱電商,特斯拉們沒能逃過「真香定律」這是特斯拉在天貓的第二次入駐。早在2014年10月特斯拉中國就曾入駐天貓商城,並參與了當年的天貓雙11購物狂歡節,然而這一做法一周後就被總部暫停,特斯拉天貓官方旗艦店被關閉,總部的理由是:「這違背了特斯拉一貫堅持的官網直營銷售模式。」
  • 擴大市場份額 特斯拉考慮收購傳統車企
    據外媒報導,馬斯克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為了拓寬市場佔有率和業務範圍,特斯拉有收購傳統車企的打算,只是馬斯克並未透露對哪家傳統車企感興趣。截至當地時間12月1日收盤,特斯拉總市值已經達到5542.94億美元,是通用汽車(市值639.51億美元)的8.7倍,的確有收購傳統車企的底氣。    但從實際上來看,特斯拉目前的經營狀況也有一定隱憂。
  • 接棒蘋果產業鏈,特斯拉概念開啟赤金十年
    蘋果與特斯拉在美股周一開盤的時候拆股,導致股價雙雙大漲。一夜之間特斯拉市值漲520億美元(3550億人民幣),蘋果市值增加了723多億美元(5000億人民幣)。特斯拉概念漲停潮受此刺激,A股市場兩大產業鏈也集體躁動,但從9月1日收盤情況來看,特斯拉概念完爆蘋果產業鏈。
  • 10種救贖蘋果地圖方法:收購 買授權 挖谷歌牆角
    【搜狐IT消息】北京時間1月5日,據外國媒體報導,自蘋果在iOS 6系統中用自家的地圖取代谷歌地圖後,蘋果就陷入了一片指責聲中。儘管蘋果也對這款應用做了修改,但都是一些小修小補,無法從根本上改善這款地圖應用服務質量。留給蘋果的時間不多,蘋果應該如何應對了呢?
  • 和平精英特斯拉真的有兌換碼嘛 特斯拉兌換碼是真是假
    和平精英特斯拉真的有兌換碼嘛 特斯拉兌換碼是真是假,很多玩家想知道特斯拉的兌換碼是真的嗎,小編來帶大家了解一下吧。 目前平臺上售賣的兌換碼,10個裡有9.5個事假的,不可信,各位玩家不要上當了,特斯拉剛上線,光子怎麼會放出兌換碼呢。
  • 特斯拉保障計劃下線;小紅書稱對合規筆記錯誤打標為誤操作;GOFUN……
    日報導 重要資訊 特斯拉信心保障計劃下線:10月15日之後下單車主告別無理由退車 特斯拉官網問題解答頁面中更新了『特斯拉信心保障計劃』的條款與條件。
  • 蘋果回應iPhone 8爆炸:不嚴重,放心用;特斯拉造世界最大鋰離子電池...
    3、被抄襲團隊回應阿里:道歉避重就輕,法庭上見針對天貓抄襲風波後發表的處理結果,「你今天真好看」團隊的吳亮在知乎上發表文章回應稱,阿里給出的解決方案毫無誠意,道歉裡看不到誠懇,聲明裡將問題簡化為單純的天貓抄襲事件, 完全開脫了阿里健康在此次事件中的責任 。並表示已委託律師,啟動法律訴訟程序,現在正在固定證據的階段。
  • 特斯拉納入標普首周下跌近5%,脈衝行情背後危機四伏?
    上周五,特斯拉以1.7億股換手的天量成交完成了進入標普500指數的最後一步。本周4個交易日,這家電動汽車生產商股價先抑後揚,區間最大跌幅超10%,市值蒸發近300億美元。隨著指數基金調倉完成,市場關於特斯拉股價過高的爭論及蘋果汽車計劃的報導成為了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 真痴情假花心,沒有忘情本事的三個星座
    其實感情中的花心無所謂就是一個感情狀態而已,畢竟人人都有野心,都會有花心的潛意識心理,但如果你的感情狀態能夠滿足你的感情需求,那你就沒有花心的條件跟理由,所以最實際的一個問題就是,一個人的花心絕大多數都是因為感情需求無法被滿足,只有很少數是因為天性,所以不要以為有些人看上去很花心,但其實那些人的花心多半是因為痴情,而痴情背後的傷害越重一個人就越難以扛下來,今天咱們就來說一下這些真痴情假花心,沒有忘情本事的星座吧
  • 特斯拉收購Maxwell自製電池深度梳理與投資機會
    TESLA收購Maxwell掌握乾電池技術-乾電池:差異在於電極片製作工藝,材料及鋰電池原理大體一致 2019 年 2 月 5 日,特斯拉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宣布以 2.18 億美元溢價 55% 收購Maxwell,核心技術分為兩塊:乾電池電極技術和超級電容。
  • 買了假蘋果?iPhone11體驗10個月:何來信號不行?
    我是從去年9月份使用iPhone11來主力遊戲的,在經過長達10個月的使用體驗之後我發現iPhone11使用起來其實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糟糕。當時在看發布會的時候知道依然採用英特爾基帶的時候心裡還是七上八下的,畢竟關於蘋果信號的問題大家也是眾說紛紜,其中我總結髮現只要不是英特爾基帶信號還是很好的。
  • 特斯拉在國外其實並不是很受歡迎,但中國為什麼還支持特斯拉?
    特斯拉會是第二個蘋果公司。蘋果就是因為有中國的製造業產業鏈和供應鏈的支持才能做到智慧型手機硬體天下第一,川普怎麼想讓蘋果生產線搬回美國都不可能;下一個特斯拉也會把蘋果的故事重演一遍。
  • 大樹底下好乘涼,盤點15個月以來蘋果所收購的科技公司
    獵雲網3月1日報導 (文/介錯人)根據2月28日財經網站BizJournals的報導內容,蘋果CEO庫克在年度股東大會上宣布在過去15個月中蘋果一共收購了19家公司。
  • 特斯拉:問鼎全球最大市值公司,還有多遠?
    母親31歲那年,結束維持了10年的婚姻,並開始獨自撫養3個孩子。為了3個孩子的學費,她曾一個人同時打5份工。除了堅強,梅耶也非常叛逆,不畏世俗眼光。60歲仍全裸出鏡,為《時代周刊》健康版拍攝封面;63歲拍攝孕婦照(孕肚是PS而成),登上《紐約雜誌》封面。
  • 關於蘋果汽車,賈伯斯連PPT都沒寫,庫克卻試圖將它開上高速公路
    和賈伯斯更多是發軔於父輩,融入至血液的熱愛,把造汽車當成一種夢想的願景式規劃相比,庫克的汽車夢很大程度上是源於對蘋果自身前景的積極拓展——在庫克看來,汽車和夢想無關,和財報戚戚相關,蘋果需要找到手機之外的另一條長久賽道。據IDC報告,在2019年Q1季度,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同比下跌了6.6%,這已經是第六個季度的連續下跌。
  • 真科幻還是真雞肋?特斯拉的智能召喚強在哪
    要說到硬體,特斯拉上所搭載的攝像頭傳感器等配置不算業內遙遙領先,全車共8個攝像頭,12個超聲波傳感器,沒有雷射雷達,但它的全自動駕駛計算機FSD Computer(Hardware 3.0)則是可以吊打對手的存在。
  • 【收購】440億美元,標普全球正洽談收購IHS Markit;特斯拉上海廠或...
    1、440億美元,消息稱標普全球正洽談收購IHS Markit2、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或已開始試生產Model Y3、投資機構:2020年全球主要半導體廠商合計研發支出將達364億美元4、艾為電子入選工信部第二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海特高新:公司已完成濾波器新工藝的開發,具備批量量產能力6
  • 帶你看看蘋果和特斯拉的實驗室(組圖)
    囊中一直比較羞澀的本君,不願只默默看你們割腎剁手,強行刷存在感地趕來問一句,你知道打造了這一系列產品的那個實驗室長得是個什麼樣?就不信你不好奇~  咳咳,蘋果的輸入設備設計實驗室(Input Design Lab),內部人把它稱作「Vallco Parkway」,算得上蘋果最為機密的實驗室之一了吧。它坐落在在距離蘋果總部不遠的某棟不起眼的大樓裡。
  • 傳蘋果「壓榨」臺灣供應商--人民網通信頻道--人民網
    臺灣供應商據稱已開始抵制蘋果的這一壓榨行為,原因是如果他們滿足蘋果的要求,就無法獲得足夠的利潤。蘋果據稱最高要求供應商將零部件價格下調20%。和去年的iPhone 6s系列手機相比,今年臺灣供應商接到的iPhone 7零部件訂單降低了30%。   點評:為了保持利潤,蘋果也被傳出壓低配件廠商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