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建議有這樣一段話,可以說是點睛之筆: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髮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我們一直講發展方式的轉變,這次五中全會算是第一次比較明確和系統地闡述了發展理念問題。
十三位之歌
理念不光指導行動,在行動中也能找到自己可以落地的依據。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5個關鍵詞,分別來看,客觀說都不是最新提出的理念。理念的提出可以比行動早,但未必能馬上轉化為行動。比如創新,當一個企業仍處於依靠廉價勞動力為國際企業大規模代工的時候,創新驅動很難成為自覺的行動,最起碼研發佔比的提高就先需要資本的積累。
這樣的判斷有沒有依據?讓我們以共享為例重點分析一下。發展新理念講的共享,主要是指發展成果共享。從執政黨的角度,就是要通過更有效的制度安排,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人民」在這裡同時也是消費者的角色。規劃建議提出,未來五年,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要明顯加大。
在當前不斷湧現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中,我們可以發現與舊的相比,最根本的變化就是消費者驅動。新業態是天生就為消費者著想嗎?那不一定。
中國人總是喜歡說「為富不仁」,孔夫子2000多年前就講「仁」,但中國人現實的教訓是,光講「仁」有時是不能發家致富的。為什麼如今你在真正的創業者那裡聽到最多的卻是如何把事情做對,如何對消費者創造新價值,而不是簡單的經濟利益驅動?根本上說是競爭內涵的變化,只有為消費者創造新價值的才能贏得未來。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說明,企業和企業家的驅動力正在朝為消費者和全社會解決問題上轉變,並且已經越來越變得不可逆。最簡單的證據就是,在整個經濟大勢下行的情況下,最近幾年逆勢而上,遽然發力,實現迅速增長,對自己行業和其他行業已經造成顛覆性衝擊的企業,正是這種類型的居多。其實,從西方企業的歷史也可以看出,在長期的進化中,企業的成長是將各利益相關者(從員工到社區再到整個社會)的利益逐漸包容進來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成為贏家,鼓勵人的創造性、實行精細化管理、流程再造等等課題都會出現,因為企業競爭已經不可能單純只是簡單填補現有的市場空白,壓榨廉價勞動力,給社會製造負外部性等等手段實現。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進化是危機帶給我們最好的禮物。進化的前提是分化。在宏觀經濟增長數字下降裡面,我們已經看到了這種分化。那些代表發展新理念的企業或者地方進入上升通道,這就是進化。在經濟下行時期,人們常說「水落石出」,真正「水落石出」的正是競爭內涵的根本變化。
所以說,執政黨提出發展新理念,在現實生活的演變中有著充分的依據。如果再看看規劃建議提及的諸多具體舉措,很關鍵的內容就是為競爭方式的轉變創造各種條件。這些政策就是執政黨發展新理念和實際演變趨勢的有效對接。通過這些政策撬動,可以加快經濟發展新動力、新動能的出現。經濟領域的這一根本性變化,將為中國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未來已經在發生,我們期望,五中全會後,這個過程會大大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