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土地中挖出「非洲肺魚」(圖源見水印)
這種魚奇特之處在於「夏眠」,它們會在夏季枯水時鑽入地下,用分泌物將身體包裹作繭,然後裝死。直到雨季河床泛濫時再鑽出來,這種不吃不喝的假死狀態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不完全乾涸情況下)....
跟它比生存(睡覺)能力,你毫無勝算。
建國前就成精的它是無辜的,這種逆天裝死技能經多年修煉而來。被譽為「活化石」的它比恐龍輩分更高,有四億多年歷史,分布於非洲、澳洲、南美洲的淡水中。
老子只不過想好好睡個覺…
肺魚分三類(澳洲、美洲、非洲,只澳洲肺魚無法在泥土中休眠),今天主要聊的是非洲肺魚。它原本是一種海洋魚,全靠那細細的「四肢」完成搬遷,既能走出同手同腳的方陣,也能像狗一樣手腳交替前進,被科學家認為是破解「水生動物進化到陸生」的關鍵。
骨骼也比較清奇:有兩套呼吸系統,平時在水裡用腮呼吸,上岸就用肺呼吸,它擁有一個結構簡單的原始「肺(鰾)」,通過口中細管可以進行氣體交換。
這是肺魚的側面解剖圖▼
這貨能長到一米多長,而肺跟身體差不多一樣長
在乾旱情況下,它會在淤泥中鑽二十釐米深的洞,將身體團成一個球,用分泌物加泥土做成繭殼,保護自己嬌嫩的身軀,減少水分流失。
肺魚分泌的粘液
隨後它會留一個小通風口,通過鰾呼吸,開始漫長的「夏眠」,代謝率降低到六十分之一,以原有脂肪維生,一直昏睡到下個雨季。
肺魚打洞過程
泥土中呼吸示意
BBC記錄下了漲大水時,一條肺魚從牆上甦醒▼
一個託馬斯迴旋完美入水
這種注重養生,覺睡得久且好的習慣讓它極為長壽:全世界最長壽的魚就是一條美國芝加哥薛德水族館的90歲肺魚,名叫「老爺爺」,被超過一億人瞻仰過。
「老爺爺」
但懶覺也害死魚,並極大造福了想開葷的非洲人民:不用釣魚拉網了,想吃魚就揮起鋤頭在地裡挖......
據說在非洲的突尼西亞偏遠農村,農名常常挖泥製成泥磚。常有「不幸」的肺魚躲在泥地裡被糊上牆......當雨水來臨,泥磚被破壞後,肺魚才得以逃脫......所謂外面下雨,屋裡下魚,當然,也有人對這個「故事」表示質疑。
最後,你肯定想知道它的味道.....
據美食節目《古怪食物》的主持人體驗,在烏幹達抓了洗洗就煮著吃,土腥味很重,如何去味想必是重中之重。由於肉色粉嫩,當地人一直是把它當鮭魚吃的。
甚至有非洲居民會利用肺魚的「分泌物作繭」特性,將它們放清水中吐淨泥沙,丟進麵糊裡,讓肺魚誤以為旱季已到,開始作繭休眠,而這個「繭」便被用來烤/煎/炸著吃(果殼網友@fengfeixue0219)。
現在已成瀕危物種。如果沒有人類這種天敵,肺魚這位生存大師能平安活過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