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3篇Nature,拓撲物理學這是要爆發啊!

2021-01-10 澎湃新聞

拓撲物理學領域可能即將迎來它的爆發。

2月28日凌晨,來自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3個研究組分別在Nature雜誌發布了最新研究成果。

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數千種已知材料都可能具有拓撲性質,即自然界中大約24%的材料可能都具有拓撲結構。

這個數字讓人震驚。

因為在這之前,科學家知道的拓撲材料只有幾百種,其中被詳細研究過的只有十幾種。

當物理遇見拓撲:打開一扇窗

拓撲,描述的是幾何圖形或空間在連續改變形狀後還能保持不變的性質。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可能是讓人云裡霧裡的科學名詞。

但當「拓撲」這一數學概念引入物理學後,一方面推動了基礎物理學研究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促使了大量新穎拓撲材料的出現。

上世紀80年代初,物理學家第一次把宏觀的觀測量——霍爾電導和數學上的拓撲不變量聯繫起來,給出了量子霍爾效應的拓撲詮釋。

在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萬賢綱看來,這為物理學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

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就授予了在拓撲物理學方面有開創性貢獻的3位理論物理學家。

又過了20多年,科學家進而發現在不同的維度和對稱性下,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描述電子波函數結構的宏觀量子數,即拓撲不變量。

而具有非零的拓撲不變量的材料,就被稱為拓撲材料。

「拓撲材料都有著新奇的表面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方辰介紹說。

比如,二維拓撲絕緣體的表面態被稱為螺旋表面態,當電子處在這樣的狀態時,它在前進過程中不會被雜質散射,因此原則上用這一特點可以實現無能耗的傳輸。

這讓拓撲材料成為實現超低功耗電子元件的候選。

又如具有拓撲性質的超導材料(簡稱拓撲超導體),這類材料的邊界態被稱為「馬約拉納零模」,它們在量子統計上具有特殊性質,被認為是實現量子計算機的可能的物理基礎。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始意識到,拓撲材料可能比所預期的更加普遍和新奇。它們近在眼前,只是沒想到好的方法去尋找它們。

從幾百種到幾千種:算法的突破

拓撲材料的核心屬性是具有非零的拓撲不變量。

方辰表示,大多數新發現的拓撲不變量並不對應著量子化的一個可觀測量,直接的觀測相當困難,實驗的觀測基本上都是間接的。

鑑於在實驗上觀測拓撲性質是一個比較耗時耗力的工作,一般認為比較有效率的方法,是先用計算物理的方法去計算材料的拓撲不變量,當在理論上發現該不變量確實不為零之後,再去長材料、做實驗。

於是,發現拓撲材料的第一步就成了在計算上確認該材料的拓撲不變量。

然而,由於很多拓撲不變量的表達式非常繁難,使得這樣的計算需要在此方面有所專攻的計算物理專家耗費相當長的時間才能完成。

「我們採取了『曲線救國』的思路,大大化簡了不變量的計算。」方辰研究組放棄不變量原本的複雜表達式,轉而去計算材料能帶的對稱性數據,然後根據之前建立的「從對稱性信息到拓撲不變量的映射關係」,推導出材料的拓撲不變量的信息。

計算是全自動完成的,沒有任何人為調節的參數,有著百分之百的可重複性。用這種方法,他們找到了8000個以上的拓撲材料。

萬賢綱等則放棄了計算拓撲不變量這一傳統方案,通過分析佔據能帶對稱性在原子絕緣體基組下展開係數是否為整數,來判斷材料的拓撲性質。

在筆記本電腦上,半小時可構造230個空間群的原子絕緣體基組,不僅速度快了很多,可操作性也非常大。

「工作是在我們課題組以及實驗室的計算機上完成的,並不需要超級計算機,大概花了1個多月的時間系統搜索了整個材料資料庫,找到了幾千種拓撲材料。」萬賢綱說。

這令實驗物理學家興奮不已:「這給接下來的實驗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線索和機會。」

從資料庫到新材料:交叉研究的產生

科學家將他們的算法集成到了可檢索的資料庫中。只需輸入材料的組分名稱,點擊一下,就可以知道這種材料是否存在拓撲結構。

方辰研究組的資料庫(http://materiae.iphy.ac.cn)提供的拓撲材料數超過8000個,包括了材料的晶體結構三維圖、拓撲不變量列表等幾乎所有重要的基本信息,同時考慮了自旋軌道耦合可忽略/不可忽略兩種情況。

萬賢綱研究組的資料庫(http://ccmp.nju.edu.cn)則是經過了一定的人工揀選,雖然目錄中的材料數目略少,但是從某些角度看來,如作為拓撲材料的特異性等物理性質是相對更好的。

普林斯頓資料庫(以文章的形式發布)的優勢,是他們考慮了晶體材料合成的難易程度,排除了一些無法在實驗中完成單晶合成的材料,因此被稱為「高質量」拓撲材料庫。

不過,萬賢綱坦言,目前的研究仍然是有限的。現在找的都是非磁材料,他想把已有的方法進一步發展,來找磁性材料,因為這些材料也可能具有拓撲性質。

方辰也表示,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應該以一種合適的方式來引入帶磁性的拓撲材料。

這需要在理論上更好地理解磁性材料中的拓撲不變量,以及確定在磁性材料中處理電子強關聯效應的計算方法。「這兩件事情都有著相當的難度,尤其是後者。」

「我們只是做了第一步,提供了一些拓撲材料『候選人』,『好不好用』還要靠實驗物理學家去探索。」萬賢綱說。

方辰最希望看到的,則是交叉研究的產生。比方說,本來知道某個材料是超導體,通過他們的資料庫發現它又有拓撲性質。

這對於科學家來說,可能一下就開闢了新的研究角度,能提出新的問題。

(原標題:1天3篇Nature,拓撲物理學這是要爆發啊!)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1天3篇Nature拓撲物理學這是要爆發啊!
    拓撲物理學領域可能即將迎來它的爆發。2月28日凌晨,來自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的3個研究組分別在Nature雜誌發布了最新研究成果。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數千種已知材料都可能具有拓撲性質,即自然界中大約24%的材料可能都具有拓撲結構。這個數字讓人震驚。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本文系統回顧駱利群院士近兩年的重要科研成果,包括 3篇Cell,1篇Nature,1篇Science。原文連結: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8)30971-1第五篇 2018《Nature》: Ten3在神經發育過程中的作用史丹福大學駱利群研究組在Nature發表題為「Teneurin-3(Ten3) controls
  • 2019年將迎拓撲材料「寒武紀」?Nature三連發,中國「承包」兩篇
    如今,這一夢想有望在拓撲材料率先實現了。2月27號,Nature 上同一天刊登了三篇論文,分別展示了來自中科院物理所、南京大學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三個團隊的研究成果。巧合的是,這些成果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對所有材料進行分類的新算法,並依此建立了拓撲材料資料庫。
  • 拓撲絕緣體的神奇世界(進階篇)
    最近發表在nature news的文章形象直觀的展示了二維情況下的第一陳數,即曲面上的向量的旋。圖中圓環的表面沒有旋,因此是拓撲平凡的絕緣體。這個所謂的旋其實是矢量的卷繞數,winding number。圖中給出了winding number為0,1,-1的情況。我們發現在一個沒有旋的矢量場中可以生出一對winding number為1,-1的旋,如同真空中可以激發出正反電子一樣。
  • 短短7天,中國學者們在《Nature》上發表論文13篇,為他們喝彩!
    就在這短短的7天,中國/華人連續發表了13篇Nature,我們現在就重點介紹這些成果:2019年3月6日,清華大學江鵬團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p53 regulation of ammonia metabolism
  • 聲子晶體- 2018 Nature 外爾晶體中聲表面波的拓撲負折射
    今天貓哥和大家聊聊拓撲聲學。要知道在國內,以第一單位發Nature、Science難如登天。當然最近幾年情況好了很多,也側面印證了中國科研的崛起嘛。不過今天要介紹的這篇工作,可以說是大陸高校第一篇聲學Nature正刊,為什麼強調大陸呢,因為通訊作者劉正猷老師之前在港科還發過一篇Science。
  • Nature:拓撲異構酶的抑制機制
    拓撲異構酶通過首先解理、然後降解DNA來緩解這種壓力。拓撲異構酶抑制因子被用作抗菌藥和抗癌藥,例如「喹諾酮」家族的抗菌藥自1962年以來一直在臨床上使用,但目前它們的療效因能抗多種藥物的細菌的出現而打了折扣。現在,來自金黃葡萄球菌的DNA促旋酶(一種II-型拓撲異構酶)的晶體結構,已在與DNA和廣譜抗生素GSK299423形成的一種複合物中被確定。
  • Nature:皮米精度位移測量雷射幹涉儀助力聲子四極拓撲絕緣體觀測
    蘇黎世邦理工大學的Sebastian Huber教授課題組巧妙地利用一種機械超材料結構來模擬二維的拓撲絕緣體,首次在實驗上觀測到了聲子四極拓撲絕緣體。這一具有重要意義的結果第一時間被刊登在nature上。研究人員通過測試一種機械超材料的體、邊緣和拐角的物理屬性,發現了理論預言的帶隙邊緣和隙內拐角態。這為實驗實現高維度的拓撲超材料奠定了重要基石。
  • 拓撲學與物理學結合,量子計算機正在成為現實
    引言:拓撲物理學將會打開量子計算的大門。伴隨著網絡和材料學等科學技術的發展,無論是在宏觀還是在微觀領域的研究上,拓撲學的發展都是爆炸式的。尤其在材料物理學上,近十年來,拓撲學已經極大地應用到相關研究上了。拓撲,它主要描述了當一個對象被拉伸、扭曲或變形時保持不變的屬性。
  • Light: 楊兆舉 | 拓撲分形光子學
    作者基於Sierpinski gasket分形結構,構建了可通過飛秒雷射直寫技術加工的螺旋光波導晶格,理論驗證了拓撲邊界態的存在。拓撲絕緣體是一種內部絕緣,邊界具有導電性的新物質狀態。它是物理學重要的科學前沿之一,且促進了近年來經典波系統中拓撲態的研究與發展。其中拓撲光子學發展迅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此領域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新型的光學人工材料:光拓撲絕緣體。
  • 他24歲,4篇Nature在手,也會關心學不懂C語言怎麼辦
    再次連發2篇Nature那麼,這次曹原的這兩篇最新Nature論文,究竟是怎樣的進展?這兩項研究都是對魔角石墨烯的進一步拓展。不到3年,曹原就完成了小學六年級、初中、高中的課程學習。他於2008年1月加入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物理學助理教授,並獲得終身職位。在2018年,他被提升為物理學全職教授。曾獲西班牙皇家學會青年研究獎、IUPAP半導體物理學青年科學家獎、兩度獲得摩爾量子材料研究獎。就在今年,他還獲得了APS Oliver E. Buckley凝聚態物理獎,和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沃爾夫物理學獎。
  • 陳鴻課題組在拓撲光子學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受凝聚態領域蓬勃發展的拓撲物理學的啟發,光子拓撲絕緣體和光子拓撲邊緣態(無背散射界面電磁傳播模式),是過去十年來光子人工微結構領域的研究焦點之一。光子拓撲邊緣態可以是基於時間反演對稱破缺的單方向邊緣態,還可以是時間反演對稱光子系統中具有相反贗自旋的一對反向傳播的單方向邊緣態。
  • Nature Materials:拓撲半金屬光電探測器
    作者展望了利用石墨烯等半金屬拓撲材料解決這一問題的前景,總結了近期的相關進展,也討論了未來的機遇和挑戰。02研究背景在可見光和近紅外波段,利用矽、鍺等元素半導體和砷化鎵、磷化銦等化合物半導體,高性能、低成本、集成程度高的PDs的技術已經成熟。
  •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是個啥?
    Michael Kosterlitz原標題: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北京時間10月4日下午5點45分,201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三位英美科學家David J. Thouless, F. Duncan M. Haldane,J. Michael Kosterlitz獲獎。獲獎理由是「理論發現拓撲相變和拓撲相物質」。
  • 石墨烯納米帶近年來成果集錦:7篇Science/Nature
    通過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對納米帶中的HOMO、HOMO+1、LUMO、LUMO+1結構進行分析。此外,作者發現了石墨烯納米帶中的磁性基態(magnetic ground state),並且石墨烯納米帶的電子和基底之間處於去耦狀態(和金屬基底上不同),因此能夠對負載於TiO2上的石墨烯納米帶測試其載流子輸運性質等問題。
  • 40年量子飛躍:凝聚態物理學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不過,經典霍爾效應並非是這篇文章的主題。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在一個世紀之後被意外發現的霍爾效應的量子版本——量子霍爾效應。當時的物理學並不能完全解釋為何電阻會隨著磁場變化發生這種離散式的跳躍變化。而索利斯就利用拓撲的概念向當時有關材料導電性原理的理論發起了挑戰,提出了突破性的新理論。
  • 3D科普之拓撲篇:老子云的拓撲輕量化究竟是啥意思?
    說起拓撲,大多數人都感到十分陌生,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簡單捋一捋。數學領域的拓撲學要追溯到1736年的哥尼斯堡七橋問題——即有七座橋把兩個小島和河岸連接起來,一個人怎樣才能一次走過七座橋,每座橋只走一次,最後回到出發點?
  • 3D科普之拓撲篇:老子云的拓撲輕量化究竟是啥意思?
    說起拓撲,大多數人都感到十分陌生,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簡單捋一捋。數學領域的拓撲學要追溯到1736年的哥尼斯堡七橋問題——即有七座橋把兩個小島和河岸連接起來,一個人怎樣才能一次走過七座橋,每座橋只走一次,最後回到出發點?
  • 為ML帶來拓撲學基礎,Nature子刊提出拓撲數據分析方法
    該數學家提出的理論已經被 Nature 子刊《Machine Intelligence》接收,該論文的作者表示,這種新方法可以稱為「拓撲數據分析(TDA)」。從數學理論的角度來理解並提升機器學習方法,這也是近來非常有潛力的研究方向。
  •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 「拓撲」:開啟研究奇異物質的大門
    在二維平面上,類似的原子聚集後產生的反常行為不斷被觀察到,時至今日,專門對這類現象開展研究的凝聚態物理學已經成為物理學中的一個重要領域。今年的三位獲獎人將數學中的拓撲概念應用於相關研究,並取得了突破性的發現。拓撲是一種數學的概念,描述的是以整數變化的屬性。運用這一工具,今年的獲獎人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開啟了研究的嶄新大門,並直接導致物理學多個領域內引入了一些全新且至關重要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