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面「思影科技」四個字,選擇關注作者,思影科技專注於腦影像數據處理,涵蓋(fMRI,結構像,DTI,ASL,EEG/ERP,FNIRS,眼動)等,希望專業的內容可以給關注者帶來幫助,歡迎留言討論,也歡迎參加思影科技的其他課程。(文末點擊瀏覽)
圖1用於分類的25個電極的頭皮位置
對每個被試,用預處理後的數據訓練一個線性支持向量機分類器,用來對右手想像或腳趾想像進行分類。每次試驗中,在運動皮層選取25個電極,將其腦電數據降採樣至100hz。在每個計算,研究者計算μ(7 - 13Hz),low-β(13 - 19Hz ),middle-β(19-25 Hz),和high-β(25 - 30 Hz)共4個頻段的能量值並取對數。然後將純音後0.5s到3.5s之間的所有頻帶功率值對數通過通道連接起來,用於構建特徵向量,研究者使用交叉驗證來識別所有數據集的分類器泛化錯誤。如果您對腦電數據處理感興趣,歡迎參閱思影科技腦電課程及數據處理服務,可添加微信:siyingyxf詳細了解:第六屆腦電數據處理入門班(南京)
第十八屆腦電數據處理中級班(南京)
第六屆腦電信號數據處理提高班(南京)
3、Results
研究者評估了16例處於植物人狀態的患者(表1),非創傷性損傷患者的年齡顯著大於創傷性腦損傷患者(p=0.02),創傷性腦損傷患者的中位年齡為29歲(範圍為14-45歲),而非創傷性腦損傷患者的中位年齡為44歲(30-63歲)。對照組的中位年齡為25歲(範圍21-31歲),無神經障礙。昏迷時間(p=0.13)和CRS-R評分(p=0.20)兩組間差異無顯著差異。在4-5天的住院時間裡,沒有任何病人表現出與植物人診斷不一致的行為結果。16名患者中有3名(19%)在使用EEG評估後能夠遵循指令達到可檢測的程度,這3例患者的分類正確率為61% ~ 78%(平均70%)。在基線期(每次提示音前500毫秒;平均56%;所有p> 0.05),三位患者的EEG無顯著差異。三例數據每段提示音後的分類準確度均顯著高於基線期(p <0.01)。
5例創傷性腦損傷患者和11例非外傷性腦損傷患者中分別有2例(40%)和1例(9%)能夠對實驗任務作出積極響應。在創傷性腦損傷和非創傷性腦損傷組之間的分類準確率沒有顯著差異(平均分別為48%和52%;p=0.96)。12名健康對照者中有9名(75%)的腦電圖數據能夠進行任務識別,這9名被試的正確率在60%到91%(平均68%)之間,而剩下的3名被試的腦電圖只能被分類在44%到53%之間。逐步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也被用於患者意識的狀態的分析,分析了患者的受傷時的年齡(月),受傷時間(月)、CRS-R評分、原因(外傷性或非外傷性腦損傷)等指標,但沒有取得顯著結果;基於這些指標的二元邏輯回歸分析方法同樣也沒有取得顯著結果。這些結果表明,根據病人的臨床指標來預測患者是否能夠執行想像任務是不可行的。三名被專家評估為完全處於植物狀態的患者被發現能夠持續地根據指令執行相關運動想像任務。研究者的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基於腦電圖方法可以識別植物人患者的潛在意識,其準確度與其他檢測方法相當(如fMRI),且該方法具有廉價便攜的優點。研究個體的臨床病史對他們能否跟隨指令進行運動想像任務的能力沒有影響。基於行為觀察的標準臨床評估是主觀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的結果表明,在行為評估後被診斷為植物人的患者中,高達17%(4/23)的患者能夠被檢測到意識的存在。圖2三名患者和一名健康對照被試對與運動想像相關的EEG信號特定頻段調製結果
為了使上述結果更具說服力,研究者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說明:1)病人與運動想像相關的頻段需要被調製,且其空間分布要與正常人進行運動想像時一致,如圖2所示;2)對於被正確識別的運動想像任務,它們的必須具有一致的時域和頻域特徵,但這些特徵又存在差異可以用於運動想像任務分類;3)腦電數據的分類正確率在二項分布檢驗中要具有顯著性。那麼這些大腦活動模式是不是患者的意識的表現?還是其他因素誘發的?研究者認為是患者意識的表現,任務指令在每一組15個提示(短音調)的開始時發送一次,這些提示表示運動想像任務的開始,這些提示不包含任何關於將要執行的任務的信息。四分之三的對照組被試在完成這項運動成像任務時腦電圖有顯著的結果,然而,當這些人被指示不要服從命令時,沒有人得到顯著結果。顯然,被試在聽指令時產生的任何大腦自動反應都不足以讓他們在執行任務時有顯著表現。對於患者組中的3名病人,在任務提示前並不能實現分類識別,這也進一步說明所有任務相關的大腦活動發生在提示之後,因此研究者任務病人是根據提示信息進行了相關的想像任務執行。此外,研究者又討論了這些被試被誤診的原因,認為並非是由於醫生的失誤造成的,而是由於現有的標準並不能全面反映病人的意識狀況。那麼對於這種沒有明顯的行為特徵又具有意識的患者該怎麼診斷呢?研究者認為,並不能僅僅根據能否產生預期的腦電反映來確定意識狀態,該文中的實驗任務的指令依賴許多認知功能,包括續注意力、反應選擇、語言理解和工作記憶等,所有這些功能都是自上而下認知控制的各個方面,通常與意識相關,並可能成為其特徵。未來的研究應該進一步確定這部分患者的剩餘認知能力,以及他們對命令遵從的能力。然而,本研究結果表明,功能性神經成像——尤其是腦電圖——比現有的臨床評估方法更適合提供這種特徵。對於患者和對照組的顯著分類精度差異,研究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患者未經過運動想像訓練,訓練能夠顯著提升運動想像能力。其次,注意力或工作記憶能力的差異可能在患者組分類準確性的差異中起作用。 對於3名正常被試沒有取得顯著的分類效果,研究者認為一方面可能是由於沒有進行反饋訓練,另一方面,即使進行反饋訓練,一些健康的個體也可能無法進行可靠的分類(即所謂的腦機接口盲(brain–computer interface illiterates))。因此,研究者認為,即使不能取得顯著分類效果我們也不能認為該患者沒有意識。該研究結果表明,對指令的一致反應不必表現為行為,也可以根據EEG信號進行準確識別。該技術的成功也為該類型患者組的腦機接口或簡單,可靠的通信設備的開發鋪平了道路。這樣的設備將基於不同精神狀態的映射(例如,患者想像右手運動代表是,而腳趾運動代表否)提供一種形式的外部控制和交流。EEG提供的自由度可以使這項技術超越二進位響應,從而基於多種形式的心理狀態進行分類,使通信方法在功能上更具表現力。對這些形式的心理狀態進行實時分類的影像技術的發展將實現與一些患者進行常規的雙向通信,使他們能夠分享有關其內在世界,經歷和需求的信息。如需原文及補充材料請加微信:siyingyxf 或者18983979082獲取,如對思影課程感興趣也可加此微信號諮詢。微信掃碼或者長按選擇識別關注思影
感謝轉發支持與推薦
歡迎瀏覽思影的數據處理課程以及數據處理業務介紹。(請直接點擊下文文字即可瀏覽,歡迎報名與諮詢):
第十八屆腦電數據處理中級班(南京)
第六屆腦電信號數據處理提高班(南京)
第六屆眼動數據處理班(南京)
第十九屆腦電數據處理中級班(南京)
第七屆近紅外腦功能數據處理班(上海)
第九屆腦影像機器學習班(重慶)
第十二屆磁共振腦網絡數據處理班(南京)
第九屆磁共振腦影像結構班(南京)
第十三屆磁共振腦網絡數據處理班
第二十七屆磁共振腦影像基礎班(南京)
思影數據處理服務五:近紅外腦功能數據處理
思影數據處理服務六:腦磁圖(MEG)數據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