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園可以看到「臥槽泥馬」,在淘寶上可以買到玩偶「臥槽泥馬」,甚至在百度的相關詞條裡也能看到「臥槽泥馬」的解釋。如果您當真認為確有其馬的話,就大錯而特錯了,這不過是網友們對國罵的一句惡搞。但是,上海的一位博士就受其誤導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臥槽泥馬一詞出自《戰國策》」,引得網上一片譁然。
網友譁然 博士訪談內容雷倒眾多網友2月23日,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段凡在接受某媒體採訪時,結合金融危機下白領推遲跳槽計劃,回答了關於「臥槽」與「臥槽泥馬」的有關話題。
在分別解釋過跳槽和臥槽後,段凡說:「臥槽與跳槽並非完全對立,否則就可能變成一匹"臥槽泥馬"。臥槽泥馬出自《戰國策》,形容虛有其表、竊居名位者,即使有相應的地位,其能力也不足以勝任,等同於爛泥扶不上牆。所以說,臥槽者不應成為"臥槽泥馬",臥槽也並非"臥以待斃"。職場人士大可不必草木皆兵,而要變被動為主動,視臥槽為蓄勢待發、開創工作新局面的機會。」
3月3日,當網友「cyf8433」將這段訪談貼到天涯論壇後,雷倒了眾多網友。截至昨日下午4時許,該帖已有3萬多個點擊率和500多個回復。
louis_lee:真極品啊,還真當個專業術語來研究了。
醬油黨:出自《戰國策》?這博士可真夠雷人的!
雨天的七月二十三:囧!居然還有人真以為臥槽泥馬來自《戰國策》,看不下去了。這純粹是網友惡搞發明出來的詞,還寫到了百度百科上面,故意引經據典,寫得挺像回事的,來製造諷刺笑果。這個華理的大博士、磚家,看到有人問臥槽了,趕緊上百度查查,結果被那個「戰國策」忽悠住了,以為是真的,直接ctrlv到報紙上。還顯得自己挺學術的樣子。太喜感了!
網友「HY油菜」還把《戰國策》貼了出來,說怎麼找也找不到這個典故啊。
瘋狂惡搞 惡搞國罵被收入「百度知道」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臥槽泥馬」這個「動物」開始風靡網絡。網絡上很火的十大神獸,其中就有「臥槽泥馬」(一說草泥馬)。其實這些所謂的神獸都是網友杜撰出來的,統統是一些不太雅、甚至是罵人話的諧音。
在網絡上,「臥槽泥馬」這個動物配的圖片是一種叫「羊駝」的動物,屬偶蹄目駱駝科無峰駝屬的一種。有網友說,是因為「羊駝」的長相比較囧,才無辜地當了冤大頭。令人感到哭笑不得的是,由於網絡的傳播,在一些動物園裡觀看「羊駝」的小朋友,會對著它大喊「草泥馬」。
在淘寶上,也可找到關於網絡神獸毛絨公仔的出售信息,價格從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還有一首《草泥馬之歌》,一打開就可以看到,作者聲稱「娛樂用意、歡樂一下,認真你就輸了。」可以聽到是模仿童聲,用《藍精靈之歌》的曲調惡搞的一首歌曲。
而在百度知道,可看到如下解釋:
臥槽泥馬:
⑴形容識人不明。表示明明其能力不足,但上位者因為種種原因或糊塗,任其肆意妄為。
⑵形容虛有其表,竊居名位者。表示即使給某人相應的地位,但其能力不足是無法改變的。(等同於爛泥扶不上牆、沐猴而冠)
⑶形容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
典故:出自《戰國策楚策四》
伯樂多良馬,其有鄰亞犁,曾與人言:「我亦善識馬,有一駿馬,伯樂不及。」人皆疑,欲觀之。亞犁恐,乃以草泥置一臥馬於槽中,眾人視之笑其蠢。皆曰:「此何良駒,臥槽泥馬爾。」
昨日,在仔細查閱過《戰國策》相關原文後,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教師劉銀昌博士肯定地說,這個所謂的「典故」是惡搞無疑,行文不是戰國語體風格,是現代語體,《戰國策》中也並沒有「臥槽泥馬」這個詞,完全是網友惡搞的。
博士坦陳 在網上搜的 未查閱《戰國策》原文昨日,水妖聯繫到段凡博士。段凡說的確在接受採訪時解釋過,不過並不知道網絡上已經引起軒然大波。
「是報社編輯讓我就金融危機探討一下跳槽的話題,並告訴了我這個成語。」段凡表示,回答時在網上查閱了一些資料,也坦陳本人並沒有查閱《戰國策》的原文。
當被問到是否知道這是網友惡搞時,段凡稱還不能下結論,因為在職場上有「跳槽」和「臥槽」,而且在象棋裡有「臥槽馬」這個說法。再說除過網絡他也查閱了一些其他資料。至於具體是哪些資料,段凡表示時間太久了,他也記不太清,並說要先上網再看一下,才能回應。
值得思考 搜尋引擎要肩負起社會責任水妖隨後聯繫了網際網路領域的知名觀察
家「坊間佳平」,他對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說明人們現在對網絡的依賴特別是對搜尋引擎的依賴越來越強了。據了解,2008年中國網頁搜索請求量達1500億次,保持世界第一。但搜尋引擎在給人們獲取知識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知識的混亂與複製的便捷(現在抄襲事件頻發與搜索便捷就有關)。
他認為,我們不能完全怪這位博士,畢竟他是從權威搜索中得到的答案。需要思考的是,搜尋引擎的責任與網民惡搞的底線。把「臥槽泥馬」這樣不雅的詞語植入到正經的《戰國策》中,而且掛在百度這樣的知名搜索上,叫人不相信還真有點難。
「坊間佳平」呼籲,一方面,網民不要挑戰道德的底線隨意惡搞傳統經典,更不要在網上瘋狂傳播這些不良信息,混淆視聽。另一方面,搜尋引擎要肩負起傳播文明與知識的社會責任,不能為追求點擊率,任網民在網上發
布所謂的「知識」。倘若不如此,長此以往,網絡媒體的公信力就會喪失殆盡。最後,他表示,透過這件事,也提醒那些有著知識分子之稱的博士們也要慎重在公眾面前傳播「知識」!
(責任編輯:李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