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這個AFP數值怎麼這麼高?是不是得了肝癌?」相信大家拿到體檢報告的時候,心裡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疑問,尤其是肝功能檢查中,甲胎蛋白的指數升高,讓人一下子陷入了對肝癌的恐慌,今天就給大家說道說道。
什麼是甲胎蛋白?
甲胎蛋白(AFP)是一種糖蛋白,也是一種腫瘤標誌物,主要由胎兒肝細胞及卵黃囊合成。在胎兒血液循環中濃度比較高,但是隨著寶寶的出生,甲胎蛋白的含量會慢慢下降,一般在寶寶出生後2個月到3個月的時間內,甲胎蛋白就被白蛋白所取代,也正是如此,在正常情況下,普通成年人的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其實是很低的。
現在臨床上,甲胎蛋白被用作原發性肝癌的血清標誌物,應用於原發性肝癌的診斷以及療效監測。而且已經有很多研究表明,甲胎蛋白在很多種腫瘤發生發展中,都有比較高的濃度,它和肝癌以及其他多種腫瘤有著密切的關係。
哪些情況會引起甲胎蛋白升高?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肝病科翁勰醫生告訴我們,其實臨床上只有70%的肝癌患者會出現甲胎蛋白升高,而且其他情況也可能會引起甲胎蛋白的升高,比如存在生殖系統腫瘤、B肝的感染、慢性肝硬化等等,需要醫生仔細鑑別。
總的來說,甲胎蛋白升高,可以大概分為腫瘤性、非腫瘤性、生理性3種情況:
腫瘤性:原發性肝癌、睪丸癌、卵巢腫瘤等等。
非腫瘤性: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良性肝病。
生理性:甲胎蛋白由胚胎幹細胞分泌,胎兒的肝細胞沒有發育分化完全,分泌的甲胎蛋白含量較大,可以通過臍帶血進入母體的血液中,所以妊娠期孕婦甲胎蛋白會升高,這種升高是生理性升高。
甲胎蛋白高到多少是肝癌?
一般情況下,普通成人血清中的甲胎蛋白應該是<20μg/L,翁勰醫生提醒大家,如果排除了各方面的原因引起的甲胎蛋白升高,在隨訪的過程中,甲胎蛋白達到200μg/L超過8周,又或者達到400超過4周,需要高度注意有沒有肝癌的發生發展。
《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2017年版)》指出,在排除慢性或活動性肝炎、肝硬化、懷孕、睪丸或者卵巢胚胎源性腫瘤等等情況,肝癌的診斷標準為AFP≧400μg/L。對於甲胎蛋白低度升高的患者,應該做動態觀察,並與肝功能變化做對比分析。
針對肝癌的高危人群,《原發性肝癌診療規範(2017年版)》還指出,B肝患者、C肝患者或者任意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應該至少每隔6個月進行一次肝臟超聲檢查和甲胎蛋白的檢測。如果甲胎蛋白數值升高,尤其是持續升高,應該及時進行動態增強MRI、動態增強CT、超聲造影及普美顯動態增強MRI 4項檢查,以便於明確肝癌的診斷,儘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