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肝病專科和感染科門診,面對複診的慢性B肝和C肝患者,醫生一般會問有沒有查過甲胎蛋白。患者關注的,往往是肝功能和B肝病毒DNA的數值,認為這兩個檢查沒事,就可以安心了。聽到醫生這麼說,患者會問:甲胎蛋白是幹什麼的?
甲胎蛋白是監測肝癌的!醫生會這樣回答。
於是,有些患者會在網上搜索。
搜索出來的結果五花八門。有一些人說,甲胎蛋白高就要引起重視,很可能是肝癌。還有一些人說,身邊的某某某得了肝癌,甲胎蛋白一點都不高,所以檢查這個沒啥用!
作為一項中外肝癌診治指南都推薦的肝癌篩查項目,真的如那些人說的那樣,沒有什麼作用嗎?
肯定不是的!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甲胎蛋白是個什麼檢查。
甲胎蛋白,簡寫為AFP,是alpha-fetoprotein的縮寫。
AFP是一種酸性糖蛋白,因首先發現其主要存在於胎兒的血液中而得名。在妊娠期,由胎兒的肝臟和卵黃囊產生。
胎兒出生後,血液中的AFP通常會迅速下降,數月至1年內降至正常的微量水平。
健康成年人血液中的甲胎蛋白含量極低。
但是,當肝細胞發生癌變時,會變得和胎兒的肝臟一樣不成熟,可恢復產生這種蛋白質的能力。而且,隨著病情惡化,甲胎蛋白在血清中的含量會越來越高。
正因為如此,AFP成了診斷原發性肝癌的第一個特異性腫瘤標誌物,有篩查和幫助早期診斷和鑑別診斷肝癌的重要作用。
在臨床上發現,肝病患者的免疫系統在不能夠抵抗肝炎病毒變異和癌細胞生長的過程中,血中的AFP會不同程度的升高。
而且,肝病患者血中的AFP會隨著病情的變化而發生改變。
比如,慢性B型肝炎後,發展為肝硬化患者,在沒有肝炎活動的情況下,若出現甲胎蛋白持續升高,應該關注是否有發展為肝癌的可能。
慢性C型肝炎患者,出現肝硬化的時候,可以出現甲胎蛋白輕度升高,而經過幹擾素和利巴韋林治療的患者,隨著C肝病毒核酸(HCV RNA)的下降,甲胎蛋白也會明顯的下降。
慢性肝病發生病情變化時,甲胎蛋白為什麼會升高呢?推測和很多因素有關。
當體內的肝炎病毒變異速度加快時,AFP會升高;肝炎病毒的變異速度放慢時,AFP可能會下降;而一旦發生癌變,AFP可居高不下。
由此可見,肝病患者體內AFP的變化情況,與病情的輕重似乎有密切的關係:AFP上升提示病情惡化,AFP下降提示病情好轉。
這就是為什麼對慢性B肝和C肝患者要檢查甲胎蛋白的原因。考慮到病情的不斷變化,對有異常者,還要動態觀察,並結合其他腫瘤標誌物和檢查手段來綜合分析。
其他的檢查中,甲胎蛋白異質體的檢查,有很大的意義,可以兩者結合來判斷。
甲胎蛋白由於糖鏈結構上的差異,在不同疾病的狀況下,肝細胞分泌的AFP在糖鏈結構上並不完全相同。
此種糖鏈結構不同的AFP,稱為AFP的亞型或變異體、異質體等。
為了鑑別AFP是產生於惡性肝癌細胞還是良性肝病細胞,目前已建立多種AFP糖鏈變異體的測定方法。
眾多研究也表明,AFP異質體的測定對於良惡性肝病的鑑別診斷及肝細胞癌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近年來,在臨床實踐中還發現,AFP異質體是惡性生物學的良好指標,能反映HCC的惡性程度,作為一個獨立的預後標誌物,在臨床上可用於預測HCC的預後和復發。
目前比較常用的甲胎蛋白異質體,是小扁豆凝集素結合型甲胎蛋白,簡稱ALP-L3,這是甲胎蛋白的巖藻糖基化之後的形式。
以臨界值為5%來看,在一項研究中,有270例新診斷的肝細胞癌患者和396例慢性肝病患者,這些患者的甲胎蛋白都小於20。
使用高靈敏度的AFP-L3測定方法,有42%的肝癌患者≥5%,而AFP-L3在這甲胎蛋白中的比值≥5%的人中,有85%的患者是原發性肝癌患者。
AFP變異體檢測,將成為良惡性肝病的鑑別診斷及HCC的早期診斷和預後標誌物的重要生物學檢查之一。
甲胎蛋白的檢測值超過500μg/L,對肝細胞癌具有診斷性,但很多肝癌患者往往在更低的時候診斷出肝癌。
一項跟蹤肝硬化患者甲胎蛋白變化水平與肝細胞癌風險的研究顯示:甲胎蛋白持續升高者,發展為肝癌的風險為29%;甲胎蛋白處於正常水平的,風險為2.4%;甲胎蛋白在正常與升高之間波動的,風險為13%。
儘管甲胎蛋白的檢查具有重要的意義,也不代表所有肝癌患者都會升高,超過40%的小肝癌患者(癌腫<2~3cm),血清甲胎蛋白在正常範圍。
此外,血清甲胎蛋白升高,還可見於妊娠期女性、性腺來源的腫瘤(生殖細胞和非生殖細胞的腫瘤)、胃癌、卵黃囊瘤、胚胎細胞癌、多胚胎癌、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某些不成熟的畸胎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