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B肝病人而言,肝功能、「兩對半」、HBV-DNA、甲胎蛋白(AFP)和彩超是不可缺少的常規檢查項目。肝功能不正常時,應每半個月檢查一次轉氨酶水平,肝功能恢復正常後頭三個月應每月檢查一次,如連續正常,之後可每半年檢查一次,其間如出現不適則應隨時檢查。「兩對半」、HBV-DNA,AFP和彩超一般來講可每半年檢查一次,不必每月都查。
如果病情反覆波動,久治不愈,或出現一些併發症,則除了上述常規檢查外,還要選擇其它的檢查項目。
當懷疑肝纖維化、肝硬化時,應加做血常規、肝臟彈性(硬度)檢測、胃鏡和肝臟穿刺活檢。
如果經常出現鼻腔、牙齦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容易止住或身上有青紫,應檢查凝血功能,如凝血酶原活動度(PTA)。
如有可疑佔位,應及早做增強CT或MRI等。
抗病毒治療前最好先查基線HBV DNA,腎功能和血磷,以便後續療效和安全性監測時可以與基線程度相比對。
常見的複查項目有以下七種
1.肝功能
肝功能包括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穀氨醯轉肽酶、鹼性磷酸酶、膽鹼酯酶、白蛋白、前白蛋白、總膽紅素、總膽汁酸等多項指標。其中谷丙轉氨酶、穀草轉氨酶反映了肝細胞壞死、肝實質損害的嚴重程度。總膽紅素、穀氨醯轉肽酶及鹼性磷酸酶等反映了肝臟的代謝及膽汁淤積的情況。白蛋白、前白蛋白、膽鹼酯酶等反映了肝臟的合成功能。有時候轉氨酶正常並不代表轉肽酶等也正常,因此,我們還是建議慢性B肝患者每半年查大肝功而不是小肝功。
2.B肝病毒學指標:兩對半&B肝病毒載量(HBV-DNA)
B型肝炎病毒DNA定量檢查直接反映了B肝病毒複製的狀態及傳染性的強弱,可以用來觀察抗病毒治療的效果及指導抗病毒藥物的應用。B肝兩對半結果則是判斷B肝病毒感染的現狀及疾病轉歸情況的指標,並不能直接反映病毒量和傳染性。
3.腹部彩超檢查
腹部彩超檢查能直觀反映肝臟的形態變化,能顯示肝臟的大小、邊緣,有無結節或硬化,有無佔位、結石或囊腫等,是便宜、有效、快速監測肝臟形態學改變的利器。
4.肝臟彈性(硬度)測定
肝臟彈性(硬度)測定是通過一種瞬時彈性成像技術測量肝臟硬度的辦法來評估肝纖維化及肝硬化的程度,彈性數值越大,表示肝組織質地越硬,纖維化程度越嚴重。肝纖維化是個損傷與修復的動態發展過程,通過一次肝穿不能檢測出肝纖維化的發展過程。而相較於多次肝穿來評估肝纖維化的發展情況,肝臟彈性測定無疑以其無創、便捷性更具有優勢。
5.凝血四項
肝臟是多種凝血因子合成的重要場所,也是纖維蛋白溶解酶合成的場所,肝臟疾病時,由於凝血因子合成減少或消耗,抗凝物質的生成或增加,常引起凝血機制發生異常改變。因而會有部分患者出現皮膚青紫或者因外傷出血時難以止血的情況。而凝血四項能有效反映凝血機制的正常與否,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肝功能情況和肝病的進展。
6.血常規
有很多慢性B肝患者不理解血常規能查出什麼,以為複查時查血常規完全是多餘的,沒有任何意義。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肝硬化脾功能亢進的患者可能出現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三系降低的現象,並發細菌感染如腹水感染細菌性腹膜炎的時候白細胞會增高,這些病情都能通過血常規檢查反映出來。而對於行幹擾素治療的慢性B肝患者,定期複查血常規更為重要,因為幹擾素可能抑制骨髓造血,降低白細胞水平。通過複查血常規,才能進一步指導幹擾素治療。
7.甲胎蛋白
雖然並不是所有肝癌患者都會出現甲胎蛋白升高,甲胎蛋白升高也不都意味著肝癌,但AFP大幅度升高還是對肝癌有一定提示和輔助診斷意義的,對於判斷肝癌的病情及預後也有重要價值。因此,對於慢性B肝患者,特別是40歲以上的男性,甲胎蛋白的檢查顯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