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NaughtyTech,微信公眾號:naughtytech,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獲作者同意授權轉載。
據界面新聞的報導,三星電子第三季度的運營利潤是842億元人民幣,超過了第二季度的 823 億元人民幣。這一數字,同比去年第三季度,暴漲 178.9%。小夥伴可能會問了,是不是因為去年第三季度 Note 7 的爆炸事件導致去年的利潤暴跌,才有今年的這一次暴漲呢?
為此,我翻閱了去年第三季度的三星電子的財報。去年第三季度,三星電子的運營利潤是 5.2 萬億韓元,同比下跌了 29.6%。
如果單看數值的變化,我們很容易的就會理解為,這一跌一漲主要原因就是 Note 7 的爆炸和 S8/S8 + 的熱銷。但是我想說,Note 7 的爆炸其實反而顯露了三星電子在整個消費者電子市場產業鏈中的霸主地位。想要明白這層意思,其實很簡單,我們只需要首先了解,三星電子的主要架構。
三星電子
三星電子的每一份財報都會放入上面這一段話。我知道你也懶得看,就由我來解釋一下吧!
三星電子下設四個主要的分公司:三星消費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s,以下簡稱 CE),三星信息技術和移動通訊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Mobile Communications 以下簡稱 IM),Device Solutions (我真不知怎麼翻,以下簡稱 DS),以及 Harman。
像電視,顯示器,空調和冰箱等我們俗稱的 「大件兒」,是屬於 CE 的,也就是消費電子。而我們熟知的手機,和通訊系統,電腦一起被歸入了 IM 部門。而隱藏在前兩個部門產品背後的諸如,內存,代工,半導體業務,LCD,OLED 液晶顯示面板等,都被歸入了 DS。最後的一些不知名的產品,比如車載系統,耳機和可視化產品,企業通話解決方案,則屬於 Harman。
這樣我們就清楚了,三星電子,並不局限於我們所熟知的手機,手錶,顯示器,電視等。它的觸角還伸向了整個消費者單子產品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你現在用的手機,它的顯示屏,內存,存儲,甚至 "電池" 都來自三星電子。開個玩笑,電池或許來自 SDI,但它並不屬於三星電子。
所以,要想了解三星之於整個手機產業,我們就需要分別分析 「IM」 和 「DS」 這兩個部門。
IM 信息技術和移動通訊
在去年第三季度的財報中,三星電子明確表示,運營利潤下滑的原因來自於 Note 7 的爆炸事件。這也符合業界的傳聞。
雖然三星從未公布 Note 7 造成的損失。但媒體曾估算, Note 7 帶來的僅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 150 億美元。由於我沒有拿到 2017年 Q3 的財報。因此,我們就來看一下 2017 年 Q2 的財報吧。
財報表示,2017年第二季度, IM 的主要增長,都來自於 Galaxy S8 和 S8+ 的暢銷,但具體的數字卻並未透露。
有趣的是,作為最受歡迎的電子產品和集各種黑科技於一身的手機業務,其在財報中卻很少被提及。無論的是增長還是下跌,都是一句話帶過。這就讓我有很大好奇心來看看, DS 部門的表現怎樣。
DS (Device Solution)
在 2016年第三季度的財報分析中,三星著重
強調了高端產品,諸如 SSDs 和 柔性 OLED 屏幕的增長勢頭明顯。
而在 2016 年的第四季度,三星電子整體利潤的回升也主要歸功於零部件的熱賣。
到了 2017 年第二季度的時候,三星更是表示自家的 DRAMs 和 SSDs 產品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而柔性 OLED 顯示屏也因為高端手機和電視的需求而收入大漲。
DRAMs: 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最為常見的系統內存。
SSDs: 固態硬碟
OLED: 有機發光二極體.
OLED顯示技術具有自發光、廣視角、幾乎無窮高的對比度、較低耗電、極高反應速度等優點。
在談到第三季度和未來第四季度的銷售前景時,三星也及其看好自家的內存和 OLED 顯示屏業務,甚至用了 「primarily from」 也就是「幾乎都來自於」 這樣的形容。而手機和電視業務都只能靠邊站。
這是為什麼?
幾乎壟斷的市場地位
文中一直提及的 SSD,DRAM 和 OLED 到底是什麼鬼?簡單理解,他們分別代表了現階段,硬碟,內存和顯示屏三個領域裡最新過高端的技術或產品。而這三個零部件又是手機,一些智能硬體,電視不可或缺的。
SSD 中文名是固態硬碟,相比與老舊的機械硬碟,無論是在讀寫速度還是體積上都有著很大的優勢。而讀寫速度將直接影響你打開 app 的速度。你今天使用的超薄本,超輕本,也都需要配備 SSD 而不是機械硬碟。
由於三星在 SSD 上面的相對壟斷的地位,使得三星擁有了議價權。根據 IDC 2016 年的統計,三星在企業級 SSD 市場中擁有 32.4% 的市場份額,相比第二名的 16.9% 高出了將近一倍。
而在移動 DRAM,也就是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市場裡,
我們可以看上圖來自 statista 的數據,從2012年Q1 到 2017年 Q1 ,藍色的條,也就是三星的佔有率,一直保持在 50% 上下,甚至有時候可以衝到超過 60% 。已經是非常恐怖了,要知道,這個市場依舊每年保持著 14%-20% 的年增長。看下圖
感覺... 有點恐怖了?讓我們再來看看三星在 OLED 市場的份額。
在2017年,三星的 OLED 市場的佔有率高達 89%!縱使 LG 和 中國的京東方都在發力 OLED 面板的生產,但是由於三星在 OLED 技術上耕耘多年,並且早早的推出了自家的 Super Amoled 顯示技術,其他廠商要想追趕上,恐怕還需要幾年的時間。
S系列成了廣告
至此,我想大家應該明白了,為何三星在自家旗艦手機上頻頻使用最新的技術,卻在財報中鮮有提及?或許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廣告。
2017 年的旗艦手機,沒有驍龍 835,沒有UFS 2.1,沒有 「全面屏」,沒有LLDDR4,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 2017 年旗艦。
而 驍龍 835 由三星代工UFS 2.1 標準不僅由三星研發和主導,而且支持其標準的產品主要來自三星和 SK海士力。支持 LLDDR4 的內存也主要來自三星。
而「全面屏」 就更不用說了,完全由三星壟斷。無論是自家的 S8,Note 8,還是蘋果的 Iphone X,或者小米的 Mix 2,都依賴於三星電子的供貨。
總結
三星電子一方面致力於研發新的技術,制定新的標準。另一方面通過將最新的技術,打包裝進其自家旗艦,進而改變消費者的使用習慣,說服和教育用戶依賴於最新的技術。
消費者越是知曉不同技術之間的差距,就越發覺得自己需要新的產品和新的技術。這種「被創造出來的需求」,迫使其他廠商從三星電子手裡購買這些產品和零部件。
這裡最好的例子,就是 iPhone X。說它是5年秘密研發的產品,我是打死也不信的。因為iphone x 最重要的屏幕,其技術掌握在三星手裡。這怎麼可能是5年秘密研發的產品呢?難道5年前,蘋果就知道三星會在2017年量產搭載柔性super amoled 技術的全面屏?一年不早一年不晚?也許 iphone x 並不是這樣的設計,但是因為三星和眾廠商創造出來的需求,蘋果也著急了。如果你不信,看看 iphone 8 的銷量就知道了。
而三星電子呢?漲價,然後躺著收錢。
曾經掌控產業鏈的諾基亞倒了,現在 HTC 也快倒了,而蘋果活的美滋滋。於是大家便都說,外包代工,是未來企業生存的不二法則。
但是,或許三星告訴了這個世界,只要在技術上足夠領先,控制產業鏈,連接上下遊,是一種多麼恐怖的存在。
我,不妨做一個大膽的預測。如果未來手機廠商只剩下三家,那麼很可能是三星,蘋果和谷歌。一個掌控產業鏈,一個掌控軟硬體結合,而剩下一個,掌控這軟體。
Ref:
https://news.samsung.com/global/samsung-electronics-announces-third-quarter-results-2016
http://www.jiemian.com/article/1681158.html
https://www.theverge.com/2017/10/12/16467790/samsung-ceo-resigning-crisis-kwon-oh-hyun
http://www.samsung.com/global/ir/financial-information/audited-financial-statements/
https://news.samsung.com/global/samsung-electronics-now-ranked-no-1-in-enterprise-ssd-market
https://www.statista.com/statistics/590560/global-revenue-of-dram-market/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