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建
根據以色列中央選舉委員會18日對99%選票的統計,總理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利庫德集團在議會選舉中贏得120個議席中的29席,領先中左翼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5席,成為議會第一大黨。
此前有不少分析認為,如果內塔尼亞胡繼續執政,新政府可能會更加右傾,以巴關係會更加緊張,以色列和歐巴馬政府的關係也將難有改善。相反,如果猶太復國主義聯盟能夠贏得大選並成功組閣,那麼新政府有可能對現有的以巴衝突以及伊朗核問題等政策進行適當調整,同時會採取一些措施來緩解以色列與歐盟及美國的緊張關係。
以上分析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僅此並不足以判斷以色列對外政策的實質。
首先,競選的話語往往不靠譜。以色列的歷史經驗和政治現實告訴我們,不同政治傾向的政黨聯盟雖然在許多內政外交問題上存在意見分歧,但在關乎國家安全問題上的立場沒有根本不同。以巴勒斯坦問題為例,從表面看,內塔尼亞胡代表的右翼政黨對以巴和談明顯採取的是拖延和拒談的政策,而赫爾佐克領導的左翼政黨則多次表示要儘快恢復以巴和談,但在和談涉及的諸如以巴邊界、猶太人定居點、巴勒斯坦難民回歸、耶路撒冷地位等核心問題上,各黨派並無本質不同。即使左翼政黨上臺,也不會在這些關鍵問題上作重大政策調整。在伊朗核問題上也同樣如此。
其次,當前各方都未做好重啟和談的準備。即使左翼政黨上臺並且願意即刻恢復以巴和談,也未見得能如某些分析人士所稱的「將為中東和平進程帶來曙光」。除了受國內右翼勢力牽制及自身政策底線局限外,以色列作為整體在中東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對中東形勢乃至巴以和談的影響力也已明顯下降。事實上,阿拉伯世界和巴勒斯坦內部也未做好重啟和談的準備,巴勒斯坦兩大派別矛盾至今未解。而長期以來一直作為兩派調解人的埃及不久前突然將哈馬斯定性為恐怖組織,更是讓巴勒斯坦陷入分裂困境。因此,這種情況下,以巴和平進程能否被有效推動是令人懷疑的。
第三,形勢比人強。長期以來,以色列已習慣於用「以不變應萬變」的姿態和政策來應對各種挑戰,並且獲得相當成功,這種成功主要得益於自身強大的實力及與美國的鐵桿盟友關係。而如今這種情況正在悄然變化,隨著美國戰略重心的轉移,以色列在中東地緣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以及在美國中東戰略中的重要性都有所下降,這種正在逐步強化的趨勢已經對以色列形成了強大的壓力。因此,內塔尼亞胡若繼續執政,想用強硬的不變政策來應對已然發生巨大變化的地區形勢,這種難度會越來越大。
(作者系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長、中國中東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