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頂山軍分區幫助駐地開發利用紅色資源助力百姓脫貧
■王萬裡 司偉寬 本報記者 趙 利
7月7日早6點,群山環抱中的河南省郟縣安良鎮曹溝村一片靜謐,61歲的村民李二興和弟弟李紅早早地來到位於村北頭的八路軍豫西抗日紀念館,認真地打掃起衛生來。因為今天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1周年紀念日,附近縣市區黨政機關、廠礦企業、大中小學要在這裡開展紀念活動,人數會比平時多出好幾倍,必須早做準備。
「要不是平頂山軍分區幫助俺們建起這個紀念館,哪有俺今天的好日子啊!」李二興一邊掃地,一邊和記者聊了起來。原來,他是個五保戶,過去因為弟兄多、家裡窮,李紅又身有殘疾,主要靠低保生活。這個紀念館建成後,村裡安排他們哥倆當上了保潔員,活兒也不累,每月發800元工資,從此他們再也不為生活發愁了。
談起這一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平頂山軍分區政委汪應成講起了一段難忘經歷。2014年夏,平頂山地區遭遇大旱,時任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的汪應成帶領民兵到曹溝抗旱,指揮部就設在一排破舊的窯洞前,無意間聽群眾說這是八路軍豫西抗日根據地舊址,由王樹聲、皮定均等將領創建的八路軍第六支隊,以及中共河南區第六地委、第六專署、第六軍分區和中共禹郟黨政軍機關都駐紮在這裡,先後組織開展了禹郟邊戰役、伏牛山戰役等重要戰事,譜寫了八路軍豫西抗日壯烈篇章。然而,由於年久失修,缺乏保護,幾十處散落在村莊附近的重要革命遺址已經破敗不堪,面臨毀滅消失的危險。
在隨後的調查中他們了解到,諸如紅25軍長徵經過處、大峪抗日根據地、淮海戰役指揮部等多處革命遺址,也大多少人問津、前景堪憂。明珠蒙塵,此事引起了軍分區黨委一班人的關注和思考:這幾年,部隊在參與打贏脫貧攻堅戰中,一度為找不到能夠發揮自身優勢的扶貧項目而困惑,畢竟無論在時間、人力、精力還是財力上,都無法和地方相比。如果能結合扶貧把這些紅色資源開發利用起來,讓明珠重放光芒、財富造福百姓,豈不兩全其美?很快,他們聯合地方黨委、政府研究出臺了相關政策措施,並指導所屬人武部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協調開發紅色資源。
「軍分區黨委對曹溝八路軍抗日根據地舊址的開發利用給予了有力指導。」陪同記者採訪的郟縣人武部政委馬濤介紹,在軍分區的具體協調下,縣政府召開了豫西抗戰歷史座談會,省國教辦領導多次現地指導紀念館籌建工作,人武部也積極參與方案籌劃、收集抗戰文物、整理完善文件資料等,2015年9月,歷時逾一年、佔地面積7000多平方米的八路軍豫西抗日紀念館正式開館,成為中原地區為數不多的大型抗戰紀念館之一,去年成功入選國家級國防教育基地,年接待遊客近80萬人次。
說起這一紅色旅遊所帶來的扶貧效益,曹溝村黨支部書記王書峰臉上樂開了花:「僅修建場館徵地補償項目,就讓俺村原有的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我們還優先安排多名貧困群眾到紀念館擔負保潔、保安工作,使他們有了穩定的收入,徹底擺脫了貧困。」沿著紀念館東邊的道路往村莊裡面走,只見工人們正在對八路軍戰士住過的窯洞、禹郟縣抗日民主政府、第六軍分區司令部舊址等革命遺址進行修復。王書峰介紹說,這些二期「紅色旅遊」項目都將於八一前完工,下一步縣裡還要將這裡規划進全域旅遊線路,到時必將給村裡群眾帶來更多收益。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該軍分區所屬10餘個人武部協調駐地黨委、政府,先後建成修繕了汝州大峪抗日根據地、寶豐中原解放紀念館、魯山豫西革命紀念館和鄧小平故居等上百處紅色景點,其中大部分成為當地乃至省級、國家級的國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黨史教育基地,數百家單位在這些場館籤約掛牌,定期到這裡尋找初心,接受洗禮。紅色景點所在村莊的2000餘名貧困群眾提前摘掉窮帽,過上了幸福生活。
「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談起幫助駐地開發利用紅色資源一事,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市委書記周斌算了一筆細帳,「這件事既充分發揮了軍分區系統的獨特優勢,找準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著力點,幫助困難群眾拔掉了窮根,還有效保護、開發、利用了紅色資源,使紅色基因得到賡續傳承,可謂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