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g dang dang 敲黑板,搬凳子,這是智遠的第十篇關於職場的筆記。今天早上打開微信公眾平臺,後臺忽然跳出了一條留言,評論的內容是這樣的,淨扯淡,很多像你這樣職場觀點,都是雞湯泛濫。我掃了一眼,內心笑了下,並沒有回覆。覺得挺有意思,然後就開始了今天的筆記撰寫。
昨天我和幾個朋友在聊天的時候,我們聊到,一個人真正是不是成熟,就看他最在意的是自己做的事情本身是不是對的,而不是在意別人怎麼評論,怎麼看,怎麼想。
因為人們對於一個事情的看法,並不取決於這個事情的本身,而取決於人們的大腦中的濾鏡,每個人既定的想法,會影響自己看待事物的方式。那麼我們今天要聊的話題就是每個人都會有的:
「透鏡心理法則」
—1—
我們是怎麼樣的人,決定我們如何看待別人。
無論在生活,或者職場中,我永遠不會擔心別人怎麼看我做的事情,只要我確定我做的事情是自己想做的,正確的,我就去做,不會太在意他人的眼光和想法。因為你是怎樣的人,就決定了自己怎麼看待問題,別人告訴你的答案,只會擾亂自己對事物的判斷。
我從半年之前開始自己寫公眾號,作為自己的筆記記錄的地方,當我開始寫的時間,身邊就有很多的朋友進行評論,智遠,現在還做公眾號幹嘛,又不掙錢,吸引用戶粉絲又慢,又少,堅持不了幾天你就不做了。
我並沒有因為別人對我的評判和觀點而影響了自己寫文章的動力,因為我知道,我在開始註冊公眾號開始的時候已經想好,寫公眾號只是我把它當成自己沉澱內容的一個地方,想把自己的觀點和方法論沉澱沉澱,順便鍛鍊下自己的復盤能力以及執行力,我不僅開始了半年,我還要堅持5年以上。
如果未來有人看到,覺得不錯,能夠帶來獨立的思考,我覺得這就是我的價值,我並沒有思考寫筆記能給我帶來多大的利潤,所以,很多朋友的評判,我表示很理解,因為他不是我,做不到感同身受是一個道理。
每個人都不可能和他自己的觀點分開,每個人的特質和經歷的每件事情,都為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染上色彩,所以,我們自己是什麼樣,才真正影響自己看到什麼?
比如在同一個房間裡,看同樣一件東西,不同的人的第一感覺和思考的方式是不一樣。像我們和別人交流的時候,有的時候,有的人,會先看到,感受到,對方的想法,而有的人,則會第一眼觀察對方的穿著,也就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好,這就為我們看待事物帶上了眼鏡。
我們周圍的事物不會決定我們看到什麼,我們的內在決定了我們看待事物的方法與視角。也就是,你是怎麼樣的人,就決定了你怎麼樣看待別人。
—2—
旅行家的故事:
有一個旅行家,他在旅途中,快到了某個大城市了,他就向路邊閒坐的老者打聽,這個地方的人怎麼樣啊?
老人就問他,你剛經歷過的那個城市,市民怎麼樣?旅行家說,很可怕,卑鄙,難以信賴,讓人厭惡,老人說,你會發現這個地方的人也是一樣的。
第一個旅行家剛過去,另外一個旅行家也過來了,也問了同樣的問題,老人也同樣問他對剛剛訪問過的城市市民怎麼想,第二個旅行家說,他們都是好人,誠實,勤奮,慷慨,寬鬆,我真的捨不得離開那個地方。老人說,這裡的市民和那個城市的人是一樣的。
所以,人們看待他人的方式,正是自己內在品質的反射。如果我是講信用的人,我就自然認為,其他人也值得信賴,如果我是吹毛求疵的人,我看其他人也滿是缺點。
如果我有愛心,我看其他人也都富有同情心。
所以,那些騙子很不好過的原因就是他看誰都覺得別人要騙他,就像職場那些嫉妒別人和領導走的近的人,他總以為你在打他小報告一樣,
可是換一個人,
別人可能就不這裡理解了。
所以,你大可不必擔心職場或者生活中別人對你有看法,如果你身邊有很多人對你都看不習慣,那也許說明,你走在了超過別人的路上,別人的想法也只能給自己帶來也參考而已,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最為重要。
另外,你是怎麼樣的人,決定你怎麼看待自己的生活。
—3—
老者鼻子上的臭豆腐
有一個老人在沙發上打瞌睡,孩子們想給她開個玩笑,從冰箱裡面取出了一塊兒非常嗆鼻子的臭豆腐,抹在這個老人的鬍子上,然後小孩子們躲了起來,靜等好戲開場,過了一會兒,老人的鼻子開始抽動,隨後開始搖頭晃腦,最後,老人突然直挺的坐了起來,氣呼呼的四處張望。
嚷道:屋子裡什麼東西臭了,他站起來搖搖晃晃走進廚房,使勁聞了聞,說:這兒也有臭味兒。他決定到外面呼吸點新鮮空氣,當他深呼吸的時候,臭氣又撲面而來,全世界都臭了,他無可奈何。
這個故事說明什麼?
當鬍子上有臭豆腐的時候,全世界都臭氣燻天。對於老人來說,他完全可以用香皂和水把汙物清除,還回原來的清涼世界。但是一個人,心裡藏著的髒東西,想除掉就非常困難了,所以,我們想要改變看待人,看待生活的方式,唯一的辦法就是先改變自己的內在。
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心裏面都有一個內在特定的參照模式,包括我們對自己,對別人,對人生的態度構想和期望,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們是樂觀還是悲觀,高興還是愁苦,信任還是猜疑,勇敢還是懦弱。
這些不僅僅關係到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也關係到如何讓別人看待我們,羅斯福說:除非「你願意「,沒有人能讓你小看自己,當然,也沒有人能夠打亂我們自己的生活節奏。
有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家說:是我們教給了別人如何對待你,我們傳遞給他人的,是自己對生活的態度,我們如何看待生活,源自於:你是怎樣的人。
我主要想分享的一個心理就是「透鏡心理法則」,「透鏡心理法則」告訴我們,有的時候我們看待別人,是由我們內在的濾鏡決定的,也就是,我們的心理是怎樣的,決定了,我們如何看待別人和看待事物的態度。那我們經常要問自己的問題是:「我對別人的感覺是什麼」,「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所以,給我留言的那位朋友,你不理解,我不怪你。
寫在最後
身邊所有的人都不是壞人,只是我們帶著有「色」的眼鏡去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不妨換一種態度對待生活,對待職場,生活無大事,處處是小事。「一路走來,沒有敵人,看到的都是朋友和師長」,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