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代表針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建言獻策 建立制度體系守護碧海銀灘

2020-11-26 中國西藏網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儲水庫,匯集萬物。當前,這片浩瀚的「藍色引擎」在為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支撐的同時,也承載著來自陸海的雙重汙染和開發壓力。今年全國兩會期間,防治海域汙染、防控海洋微塑料汙染、保護紅樹林等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摸清近岸海域汙染來源,創新綜合治理體制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寧波大學校長沈滿洪今年提交了《關於加快推進杭州灣海域汙染防治工作的建議》。這是他第三年提交加強海洋環境保護相關建議。

  沈滿洪對於加快推進杭州灣海域汙染防治的心情極為迫切。他告訴記者:「再不加快推進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杭州灣海域環境汙染嚴重。相關數據表明,近年來杭州灣海域南岸富營養化指數在短短幾年內翻倍上升。

  在我國汙染防治攻堅戰七大標誌性戰役中,唯一涉及的海域是渤海。根據生態環境部近日發布的最新數據:2019年我國啟動渤海入海排汙口大排查以來,共發現渤海入海排汙口18886個,基本實現「有口皆查,應查盡查」目標。

  「要像國家層面推進渤海海域汙染防治一樣,由國家層面協同推進杭州灣海域汙染防治工作。」沈滿洪認為,杭州灣是我國唯一的河口型海灣,其汙染源不僅來自上海和浙江,還來自長江入海水體。因此,他建議生態環境部協同自然資源部、水利部等加強陸海水質監測體系建設,摸清杭州灣海域環境汙染來源。

  在杭州灣海域汙染防治總體規劃和相關機制建立完善方面,他提出一系列建議:加強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規劃,將杭州灣海域汙染防治工作納入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的全局予以謀劃;實施更加嚴格的總量控制制度,科學分配長江流域各地區的汙染排放指標;全面實施排汙權交易制度;建立激勵與約束並舉的機制,在長江流域及杭州灣海域實施生態保護補償和環境損害賠償的耦合制度。

  農工黨廣西區委主委、廣西海洋局局長蔣和生建議創新海洋綜合治理體制機制,加快建立保護優先、產權明晰、權能豐富、規則完善、監管有效的海域、無居民海島有償使用制度,落實最嚴格的圍海填海和岸線管控制度。

  此外,在海洋立法方面,蔣和生認為機構改革後,《海洋管理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涉及海洋管理的法律法規已不適用,一些國際先進的治理理念在當前法規中也未得到體現,亟待重新修訂。國家尚未制定和頒布海洋基本法,在國際海洋權益爭議等問題上難以保障本國權益。因此,建議在國家海洋立法體系指引下,開展《海洋基本法》《海洋新興產業促進法》《郵輪安全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立法工作。

  全流程防控,加強海洋微塑料汙染防治

  海洋微塑料因不易被發現、不便被打撈,危害難以估量,治理難以逆轉等原因,被比作海洋中的PM2.5。海洋微塑料防治問題成為今年兩會期間多方關注的焦點之一。

  全國人大代表、閩南師範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陸鑾眉提交了《關於加強我國海洋微塑料汙染防控的對策建議》。

  無論土壤、水系、空氣,或魚類、貝類等食物和飲用水,都有微塑料被檢出。陸鑾眉介紹,試驗研究表明,微塑料顆粒能夠被海洋生物攝食,對其造成物理危害,還可能帶來複合化學汙染損傷。這些汙染物在生物體內富集,可能隨食物鏈傳遞,進而對海洋生物以及人類健康造成有害影響。

  為此,她呼籲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將海洋環保重心放在預防汙染上,贏取海洋環保主動權。進行「禁塑」專項立法,加大對塑料購物袋生產、銷售及使用商的查處,獎勵市民和企業進行綠色消費。

  民盟福建省委會主委阮詩瑋建議多措並舉,從「源頭—過程—末端」全流程防控,加強我國海洋微塑料汙染防控。頂層應進行「禁塑」專項立法,編制重點海域海洋垃圾汙染防治專項規劃。

  另外,在加強汙染來源把控方面,陸鑾眉建議嚴格管理汙染企業,如對「微塑料」的最大來源——塑料廢品進行回收利用和集中處理,強化塑料製品在生產、運輸、加工過程中的監管,限制塑料製品的使用範圍和數量。

  阮詩瑋建議科學處理濱海娛樂活動中產生的垃圾;妥善安置近海作業產生的垃圾,包括近海養殖和捕撈、海上油氣平臺生產作業產生的垃圾;注意垃圾堆放和填埋;對塑料垃圾的處理實行計量收費制。

  此外,除編制重點海域海洋垃圾汙染防治專項規劃外,陸鑾眉還特別建議,制定海洋垃圾汙染防治監督管理辦法,落實海洋垃圾管理的部門責任制,逐步構建海洋垃圾綜合防治體制與機制。

  立法保護紅樹林,修復典型海洋生態系統

  近年來,由於肆意圍填海和非法盜採海砂等多種原因,我國海洋生態受到嚴重破壞,加大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成為當務之急。

  九三學社中央針對紅樹林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濱海溼地等遭受損害的現狀,呼籲出臺法律法規,加大保護力度。

  九三學社中央認為,目前我國缺少針對典型海洋生態系統保護的法律法規,尚未摸清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分布及變化情況,針對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缺少整體考慮。建議儘快出臺以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法律法規,推動實施最嚴格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據監測,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我國減少了53%的溫帶濱海溼地。九三學社中央建議,制定全國濱海溼地專項規劃,劃定濱海溼地功能分區,明確不同區域發展目標;劃定一定比例的濱海溼地區域作為預留區,留給子孫後代,維持自然岸線保有率不降低。

  與此同時,優化休漁政策以緩解近海漁業資源衰退、保護海洋生態環境等也引起大家關注。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海洋大學副校長、廣東沿海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寧凌認為,目前南海休漁期具體時間有待調整。現階段為期三個半月的休漁期固然能保護部分幼魚生長,但無法完整覆蓋南海主要經濟魚類成長的關鍵時期。此外,休漁期違規現象仍然存在,對南海區整體捕撈能力的管控仍需加大。

  寧凌建議開展南海主要漁業生物產出總量管理研究,加強主要經濟種類的漁業資源評估,對主要漁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管理的生物學參考點進行研究,建立基於多生物學參考點的漁業產出評估體系等。同時,推進生態友好型漁具漁法研究,加強涉海工程漁業生態補償研究,構建南海主要漁業資源產出管理策略。

  全國人大代表、福州宏東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蘭平勇認為,當前內陸和淺海灘涂的可養殖水面不斷減少,漁業資源養護制度不完善等,建議加快修訂《漁業法》。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揭秘廈門海上環衛機制 守護碧海銀灘工作有四大亮點
    原標題:揭秘廈門海上環衛機制 守護碧海銀灘工作有四大亮點   廈門,海域面積約355平方公裡,海岸線總長約226公裡。
  • 海洋環境保護下一個5年規劃亮點是海灣
    近日,​​十三屆全國政協近日召開第42次雙周協商座談會,11位委員和專家學者圍繞海洋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國際合作等建言諮政。100餘位委員在全國政協委員移動履職平臺上發表意見。   委員們建議,要把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納入「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
  • 生態環境部:我國海洋垃圾汙染處於中低水平
    在生態環境部9月25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霍傳林表示,對渤海、東海開展的監測結果表明,表層水體微塑料的平均密度為0.82個/立方米和0.25個/立方米,與近年來國際同類調查結果相比,我國近海表層水體微塑料含量處於中低水平,海洋垃圾汙染整體處於中低水平。
  • 公安系統人大代表就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建言獻策
    原標題:保護野生動植物 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公安系統人大代表就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犯罪建言獻策 >來源:人民公安報 今年全國兩會,「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生態環境」成為代表委員和媒體關注的高頻詞彙。
  • 從海洋「晴雨表」開始,守護碧海藍天
    紅樹林是守護海岸的「生態長城」,見證著海陸變遷,守護著海洋生態,敏感於海平面的升降,能率先響應氣候環境的變化,並以它的枯榮盛衰向人們預報著海洋生態的健康狀況。在紅樹林大量枯萎的同時,北部灣海域的部分海水也因種種原因,一度從蔚藍轉為了灰黃色。
  • 為兩會建言獻策 今年李彥宏、雷軍、周鴻禕等科技大佬都提了啥
    【TechWeb】5月22日,2020年全國兩會進行時,來自科技界大佬們的提案備受業內外的矚目,雷軍、董明珠、周鴻禕以及李彥宏紛紛建言。那麼,今年科技大佬們都在關注哪些話題呢?
  • 全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召開
    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事關做到「兩個維護」,事關民族生存發展和國家興衰安危,事關經濟高質量發展,事關人類共同命運。當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正處於融合融入、重建重構的關鍵時期,生態環境系統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堅決扛起政治責任,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論述,深刻認識海洋、深入思考海洋、深度經略海洋,推動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
  • 提升監測能力 嚴控紅線區管理 實施生態修復葫蘆島全面加強海洋...
    8月13日,遼寧省葫蘆島市對照國家海洋督察整改任務,推出多項措施,全面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為實現水清、岸綠、灘淨、灣美、物豐的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葫蘆島市下一步將進一步強化海洋生態文明理念。
  • 生態環境部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等情況並答問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 霍傳林:各位記者朋友、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就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有關情況與大家進行交流。首先,代表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感謝各位媒體朋友長期以來對我國環保事業特別是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布會介紹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等情況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有關部門和地方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立健全法律法規和管理制度體系,修訂《海洋環境保護法》,啟動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管理等配套條例修訂;強化海洋生態保護,約30%的近岸海域和37%的大陸岸線納入生態保護紅線管控範圍,海洋保護區總數達到270餘處;統籌推進綜合治理,印發實施《近岸海域汙染防治方案》,2010年以來實施重大治理項目290
  • 汙染髮現難、鑑定難、清理難,海洋環境該如何守護?
    海洋是我國發展的「藍色引擎」。但相對於陸地環境治理,海洋環境保護仍然滯後,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短板。海洋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是呵護碧海的一把利劍。一年多來,我國沿海檢察機關「守護海洋」檢察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立案1773件,督促清理違規養殖場426處、封堵和治理入海排汙口260個、治理海域面積815平方公裡、修復海岸線25.3公裡,推動多地海洋生態環境大幅改善。
  • 保護海洋環境,呵護海洋生態|寧波海事法院開展6·5環境日系列法治...
    海洋事業關係民族生存發展狀態,關係國家興衰安危。海洋是人類共同的家園,我們要像善待綠水青山那樣善待碧海銀灘。讓我們保護每一種海洋精靈,保護每一片沙灘海岸,依靠每個人的點滴力量,凝聚成守護海洋的巨大力量。
  • ...大鵬先行——大鵬新區多舉措保護海洋環境,加快構建海洋汙染...
    這也是大鵬新區建設「美麗海灣」行動計劃落實的第一步,在今後5年時間裡,大鵬新區將對針對海洋生態保護問題,精心布局、科學統籌、分步推進,實現大鵬半島陸海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生態功能的持續提升,推動大鵬半島空間品質和發展質量不斷增強,使「美麗海灣」成為大鵬的靚麗名片,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貢獻「大鵬方案」。
  • 海南省公開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方案
    《整改方案》明確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對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報告提出的具體問題,按照「一項一方案」實行臺帳式管理,做到條條有整改、件件有著落、事事見成效。到2021年底,整改落實工作達到督察整改序時要求。力爭到2025年,生態文明制度更加完善,生態文明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國領先水平。
  • 守護「山海寶庫」,深圳大鵬勇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先鋒
    新區堅持規劃先行,著力頂層設計,《大鵬半島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2015—2020)》等「1+5」文件獲市委深改組審議通過;開展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與監測預警長效機制研究,推出全國首張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完成 2015-2018 年度動態更新;全國率先建立自然資源開發使用成本評估機制,通過全國首個灣區生態文明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並完成 2014-2018
  • 代表委員和列席人員圍繞構建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積極建言...
    代表委員和列席人員圍繞構建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積極建言獻策久久為功培育壯大十二個產業   連日來,出席省兩會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以及列席人員圍繞報告提及的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壯大十二個產業話題積極建言獻策,共謀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不斷夯實海南產業基礎。
  • ...大鵬新區多舉措保護海洋環境,加快構建海洋汙染防治新格局!
    這也是大鵬新區建設「美麗海灣」行動計劃落實的第一步,在今後5年時間裡,大鵬新區將對針對海洋生態保護問題,精心布局、科學統籌、分步推進,實現大鵬半島陸海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生態系統的保護修復、生態功能的持續提升,推動大鵬半島空間品質和發展質量不斷增強,使「美麗海灣」成為大鵬的靚麗名片,為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典範貢獻「大鵬方案」。
  •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制度 促進深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建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機制是將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評價體系的具體措施,更是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優質生態產品持續供給的制度保障。開展GEP核算的目的是科學認識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的貢獻,定量揭示綠水青山的價值與生態效益,有助於揭示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衡量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狀態,還可為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提供基礎。
  • 近百行業人士建言兩會為行業發聲
    3月8日,活動共收到為兩會「建言」近百份。近期E20環境平臺選擇了部分內容在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網站和微信公眾平臺發布,後續中國環境報、《固廢觀察》雜誌等媒體也將選擇發布。所有建言內容,我們還將會整理成冊,呈送環保部、住建部等相關部門領導,及行業人大、政協代表等。非常感謝參與者勇於發聲,為行業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