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失重 圖片來源 交會對接 太空漫步 艙外活動-中國新聞-東方網

2021-01-15 東方網

  原標題:行走的「太空飛船」:解密航天服的前世今生

  從「神五」到「神十一」

  從出徵到返回,從艙內到艙外……

  中國自行研製的航天服裝

  始終伴隨著每一名航天員

  保障著航天員的人身安全和工作效率

  展示著航天員隊伍的良好形象

  本次讓我們走近航天員系列服裝

  一起解開航天服背後的「秘密」吧!

中國「飛天」航天服圖片來源:環球網

  航天服

  航天服(spacesuit)是保障航天員的生命活動和工作能力的個人密閉裝備。可防護空間的真空、高低溫、太陽輻射和微流星等環境因素對人體的危害。航天服是在飛行員密閉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功能服裝。

  航天服從功能上可分為艙內航天服和艙外航天服。無論哪種航天服都由多層組成,它們互相連接形成一個整體服裝,要求各層的質量要高、要輕、不能過厚,避免影響航天員的行動。

  航天服的起源

  「一切從那本科幻書開始」

  科學幻想常常啟發人類的重大發明創造。1865年法國著名作家凡爾納在他的科幻小說《從地球到月球》中描述了引人入勝的宇宙航行情節,在那時,凡爾納就想到了太空旅行要穿特殊的服裝。而實際上,直到上世紀30年代進行高空飛行時,人類才真正意識到,確實需要特殊的飛行服裝。

19世紀盔甲潛水服曾激發了人們設計加壓服的靈感

  人在地面時承受著大氣壓力,當飛行到高空時,氣壓降低,體內組織中所溶解的氮釋出形成氣泡,導致四肢疼痛等身體反應,嚴重時會喪失意識。這就是常說的減壓病。因此隨著飛機越飛越高,高空的低氣壓迫使飛行員需要加壓的服裝,或者加壓的座艙,保護飛行員抵抗「減壓困境」。

  進擊的航天服

  「當科幻變成現實」

  第一個真正進入太空的航天服是前蘇聯的SK-1 航天服。1961年4月,前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飛船開創了人類首次進入太空的創舉,他當時穿的太空衣就是SK-1 航天服。這款航天服不僅可以提供全面抗壓能力,同時還有一個輔助的生命支持系統。

  當年5月,阿侖·謝潑德乘坐「自由7號」飛船在亞軌道進行了15分鐘的歷史性飛行,同時也成為第一位身穿「水星」航天服進入太空的美國太空人。

  1965年3月,前蘇聯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乘坐「上升2號」飛船進入太空,並成功完成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雖然列昂諾夫身穿的「金鷹」航天服可以提供45分鐘的氧氣,但由於航天服供氣系統安全閥故障,他只在艙外活動了12分鐘。

  歷史上最著名的航天服可能就是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登月所穿的「阿波羅」航天服了。與普通航天服不同,登月探索需要太空人和飛船徹底分離,因此科學家為這款航天服設計了背包式生命維持系統。該系統可連續7個多小時供氧,同時還具備了保持氣壓穩定、過濾二氧化碳和冷卻的功能。

  與此同時,前蘇聯也於1967年設計了自己的登月航天服,名為「金色獵鷹」,採用背入式設計,太空人可以從背面進入,這種設計方法可以讓太空人更容易地穿上航天服。美國宇航局後來研發的航天服融合了很多「金色獵鷹」航天服的設計理念。

  20世紀70年代,前蘇聯開始使用「海鷹」航天服。「海鷹」航天服沿用了背入式設計,太空人在五分鐘內就可以完成穿戴,其生命維持系統可以工作9個小時。

  中國則以「海鷹」為模型開發出了第一套艙外航天服——「飛天」。2008年,中國太空人翟志剛乘坐「神舟7號」飛船進入太空並成為第一個在太空漫步的中國人,他當時穿的就是「飛天」航天服。

中國第一代艙外航天服「飛天」(圖片來源:新華社)

  「科技+時尚」

  中國開啟航天員系列化服裝設計

  自2015年初始,中國航天員中心著眼未來空間站階段,航天員在軌駐留時間延長,服裝多樣化需求提高,於是組織開展了航天員系列化服裝設計。如今,航天員系列化服裝分為在軌系列化服裝、地面系列化服裝和服裝配飾。

  2015年11月,東華大學承接了航天員專用服裝系列化設計任務,組成了來自多學科的14人研發設計團隊,設計研發了航天員太空和地面工作生活全過程的系列專用服裝共數十個種類。

  2016年10月16日,景海鵬和陳冬兩名航天員身著新研製的秋冬常服帥氣亮相「神11」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與記者見面會。這是航天員系列化服裝的首次亮相。

神十一航天員亮相記者見面會

  服裝突破以往單一用色模式,主色採取航天傳統的藍色系,不同深淺藍色系的組合設計源於天際線和太空的色調元素。胸前藍色「V」形圖案,意味著任務的圓滿成功,展示航天員威武莊重的氣質。

  

  夏常服圖片來源:中新網

  

  秋冬常服圖片來源:中新網

  

  常服大衣圖片來源:中新網

  

  作訓大衣圖片來源:中新網

  在艙內工作服的地面設計中,由於重力下垂,航天員穿著的連體服美觀合體,在太空失重環境則呈現自由漂浮狀態,為此設計團隊專門設計建成「著裝失重感覺模擬艙」,可以在地面模擬測量航天員在失重操作狀態下服裝的表現及航天員生理響應、心理感受。

  

  航天服材質配伍設計圖片來源:惠州日報

  航展連結

  自中國「神舟五號」飛船實現載人飛行成功以來,中國航展就與中國航天員結下了不解之緣。2004年第五屆中國航展上,「航天英雄」楊利偉和「神五」飛船返回艙曾一同亮相,在航展現場掀起了一股「航天熱」。2006年第六屆中國航展,楊利偉和費俊龍、聶海勝三名航天員於航展首日集體亮相航展中心。

  2012年,「神九」與「天宮」載人交會對接成功,三位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亮相第九屆中國航展。

  「神九」三位航天員亮相2012年第九屆中國航展

  2016年第十一屆中國航展開幕式上,正在天宮二號執行任務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通過視頻給中國航展20歲生日發來祝賀。景海鵬說:「中國航展是彰顯我國航空航天實力、振奮民族精神、搭建國際交流平臺、傳遞中國力量的盛會,至今(2016年)已有20年的歷史,今天(2016年11月1日)我非常高興能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祝福。」

2016年,景海鵬在天宮二號祝賀第十一屆中國航展開幕(圖片來源:新華網)

相關焦點

  • 漫步太空 學習英語
    2008年9月27日下午,「神七」航天員翟志剛進入太空,成為中國太空漫步第一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海外輿論評論說,翟志剛的一小步是中國的一大步。翟志剛精準完成在艙外漫步的任務,並同步施放了小型衛星。這次成功,不僅將中國太空科技又往前推了一大步,也證明了中國的太空實力。
  • 太空漫步,酷不酷?
    航天員在太空漫步時,會遇到什麼挑戰?他們又是如何能夠始終勇敢堅定邁出那一步?下面,我就帶大家去探索太空漫步的奧秘 太空漫步另一個說法叫「太空行走」,簡單來講,就是出艙活動。太空環境失重,嚴格來說不能算「走」。按照動作,太空行走主要有三種方式,分為「爬」、「站」、「飛」。航天員藉助太空飛行器表面的扶手,像攀巖一樣「爬行」是最常見的方式。
  • 中國載人航天大事記-載人飛船 神舟 載人航天工程 交會對接 航天...
    中國2001年1月十日凌晨成功發射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神舟二號」,圖為太空飛行船箭分離的模擬情景。   東方網9月29日消息:中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今日發射升空。據了解,「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後,中國還將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與「天宮一號」完成空間交會對接,從而建立中國第一個自己的空間站。  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
  • 苗圃體驗太空艙 穿太空衣過「太空漫步」隱
    苗圃體驗太空艙 穿太空衣過「太空漫步」隱 在這次學習中,苗圃除了學穿「機關重重」的太空衣解開眾多之謎外,還親身體驗了狹小的模擬太空艙,過了一回「太空漫步」的隱。
  • 行走的「太空飛船」:解密航天服的前世今生
    當年5月,阿侖·謝潑德乘坐「自由7號」飛船在亞軌道進行了15分鐘的歷史性飛行,同時也成為第一位身穿「水星」航天服進入太空的美國太空人。  1965年3月,前蘇聯太空人阿列克謝·列昂諾夫乘坐「上升2號」飛船進入太空,並成功完成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雖然列昂諾夫身穿的「金鷹」航天服可以提供45分鐘的氧氣,但由於航天服供氣系統安全閥故障,他只在艙外活動了12分鐘。
  • 「太空之吻」締造者王曙群:看交會對接的心情,像孩子高考
    2020-11-24 09:37:01 來源: 澎湃新聞 舉報
  • 這就是太空漫步輔助機器人的未來,經驗老道的太空人如是說
    太空漫步有多危險?在我15年的太空人生涯(近40小時)中,有6次太空梭和國際空間站的艙外行動。我發現艙外活動——又叫做太空漫步——挑戰和回報兼備。與此同時,這些行動常伴隨著極度危險。太空漫步(圖片來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網站)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會盡一切可能降低外太空的無情真空,對任何太空人外太空行動的風險。儘管太空漫步的事故已經很罕見又遙遠,但機器(包括無人機)肯定能有一席之地。實際上,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一直有這些想法。
  • 天宮一號,再見 飛行六年,曾與三艘飛船交會對接
    2011年9月29日21點16分3秒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國自主研製的全新載人太空飛行器天宮一號發射成功。此後,天宮一號分別與後續發射的神舟-8、神舟-9、神舟-10飛船完成對接,突破中國空間交會對接技術。超期服役的天宮一號,於今年3月16日正式終止數據服務,並預計2017年將回歸地球的懷抱,入大氣層燒毀。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天宮一號的精彩表現吧!
  • 天宮一號/神舟八號 交會對接_中國網
    ,根據飛行任務需要,最前端可安裝交會對接機構。    神舟八號是神舟飛船的最新執行任務的飛船,沿用了神舟七號飛船的返回艙、推進艙和軌道艙三艙結構,增加了交會對接測量設備,以實現與天宮一號的交會對接。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這標誌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 今天,中國人首次太空漫步12周年
    IT之家9月27日消息 2008年的今天,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進行出艙活動,成功完成出艙任務,中國人首次實現太空漫步。據IT之家了解,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F火箭將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3名航天員搭乘神舟七號飛船進入太空。2008年9月26日,神舟七號完成變軌工作,進入高度約343千米的圓型軌道。
  • 今天,中國人首次太空漫步12周年
    IT之家9月27日消息 2008年的今天,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進行出艙活動,成功完成出艙任務,中國人首次實現太空漫步。據IT之家了解,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F火箭將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3名航天員搭乘神舟七號飛船進入太空。2008年9月26日,神舟七號完成變軌工作,進入高度約343千米的圓型軌道。
  • 今天,中國人首次太空漫步 12 周年
    IT之家9月27日消息 2008年的今天,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進行出艙活動,成功完成出艙任務,中國人首次實現太空漫步。據IT之家了解,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F火箭將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3名航天員搭乘神舟七號飛船進入太空。2008年9月26日,神舟七號完成變軌工作,進入高度約343千米的圓型軌道。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航天員進行出艙活動,完成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
  • 揭秘神七七大看點 3000萬航天服助太空漫步(圖)
    此外,由於「神七」要進行出艙活動,還必須攜帶艙外航天服和7天太空生活所需的物品,上去的時候要攜帶300公斤的裝備物資。因此「神七」太空船遠比「神六」寬敞,雖然使用的推進火箭仍為長徵2F,但額外增加了推力以滿足任務的需要。  ■艙內與艙外太空衣有天壤之別  出艙活動是神舟七號太空船本次任務中最重要的。
  • 天宮一號/神舟九號載人自動交會對接現場直播 - 中國網
    2012-06-18 12:57:00中國網: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宣布,經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計劃於18日14時許,實施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自動交會對接。對接完成、兩飛行器形成穩定運行的組合體後,航天員將於17時22分進入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
  • 【技術·航天】 航天員在太空為什麼能有條不紊地工作?
    在我國載人航天曆次飛行任務中,航天員都能有條不紊、密切協作,順利完成相關的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翟志剛首次出艙太空漫步,劉旺完成首次手動交會對接打出太空「十環」,「太空教師」王亞平天地連線開展太空授課
  • 中國人首次太空漫步已經12周年
    【每日科技網】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進行艙外活動,成功完成艙外任務。中國人民進行了第一次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F火箭發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名航天員將神舟七號飛船送入太空。  2008年9月26日,神舟七號完成變軌,進入高度約343公裡的圓形軌道。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號航天員出艙完成中國人太空行走。
  • 神十一航天員太空第一餐吃了啥:兩人共吃了8種食品
    在太空穿什麼衣服  艙內壓力服、工作服、企鵝服等配套使用  航天服分為艙內航天服和艙外航天服,前者一般指乳白色的艙內壓力服,是保護航天員在太空中遇到壓力變化甚至真空狀態時的裝備,後者相當於一個迷你型的飛行器,讓航天員能在太空裸露環境中漫步或維修太空飛行器
  • 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實現交會對接
    交會對接過程(視頻截圖)新華網北京11月3日電(記者周而捷、吳晶晶、白瑞雪)不到10分鐘,中國兩個無人太空飛行器在近地軌道成功對接;40多年,中國實現了從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到開展深空探索。在京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吳邦國、溫家寶、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觀看交會對接實況。中國邁向太空的徵程始於1970年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中國至今已將6名航天員送入太空,並實現了航天員艙外活動。空間交會對接重大突破將為中國2020年左右建成空間站奠定關鍵技術基礎。空間站是人類探索宇宙奧秘最重要平臺之一。
  • 新鮮水果滿艙飄:太空人太空玩「失重遊戲」
    新鮮水果滿艙飄:太空人太空玩「失重遊戲」 (1/1) "← →"翻頁
  • 「天宮一號」完成任務告別太空
    4月2日,我國首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從天外回歸,結束了長達7年的太空之旅。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2日8時15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再入大氣層,再入落區位於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