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河漂浮油汙?實為葉綠素、藍綠藻濃度較高所致

2021-01-13 南海網

  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三亞5月2日消息(南海網記者 葉俊一)5月1日,有群眾撥打12345熱線反映稱,「三亞河部分河段疑似有油汙帶」。接報後三亞市環保、水務、住建啟動河道汙染應急響應,半小時內人員迅速到位調查,環境監測隨後開展水質應急監測。當日確定不是油汙染,可能是藻類。5月2日,南海網記者從三亞市生態環保局獲悉,經綜合分析檢測結果,確認河中褐色帶狀物主要是因葉綠素、藍綠藻濃度較高所致,而且由於海水漲潮,海水流體動力差異造成了濃度和色度差異。

  5月1日,某位群眾撥打12345熱線反映,其在三亞河附近某酒店高層發現三亞河部分河段分布有褐色帶狀物,看起來就像漂浮著大量油汙。接到該情況後,三亞市生態環境保護局牽頭聯合水務、住建等部門組建兩個調查組對涉事河段進行全方位調查。巡查過程中未見明顯油汙染,也未發現新增的顯著汙染。當天,三亞市環境監測站對涉事河段作了抽樣監測。

  5月2日三亞市環保局、水務、住建局對三亞河進行了再排查,沿岸未發現排汙,河中褐色帶色度明顯減弱,範圍明顯減小。與此同時,三亞市環境監測站對4個斷面監測結果顯示,葉綠素、藍綠藻較日常參考值高出較多,三亞市環境監測站確認三亞西河中褐色帶狀物主要是葉綠素、藍綠藻濃度較高所致,而且由於海水漲潮,海水流體動力差異造成了濃度和色度差異。

  三亞河漂浮油汙?經確認,實為葉綠素、藍綠藻濃度較高所致。網友供圖

  三亞市環境監測站對涉事河段作了抽樣監測。三亞市環保局供圖

責任編輯:甘晨卉

相關焦點

  • 三亞河面出現大面積死魚 調查顯示缺氧所致
    人民網三亞3月4日電 近日,有網民反映三亞河河面出現大面積死魚,臭味難聞,懷疑是汙染所致。目前,三亞市海洋漁業部門對水質抽樣調查,判斷是因為天氣轉變水中缺氧所致。  3月3日,某論壇網友「小魚郎」以《三亞河驚現大量死魚,是汙染還是其他原因? 》為題發帖稱,他和攝友在三亞實驗中學旁的河邊觀景平臺上拍攝白鷺,發現河面出現大量死魚,已經腐爛並發出陣陣惡臭。
  • 養殖汙染致華容沉塌湖出現藍綠藻?
    養殖汙染致華容沉塌湖出現藍綠藻?東山鎮河長辦調查後回覆:系2016年前投放肥料所致,將逐年減少看上去還算潔淨的沉塌湖水面來電顯示:華容縣東山鎮有一處水面面積達四五千畝的沉塌湖,現在承包給個人在養魚。最近一段時間,湖面水域長出了大量的藍綠藻,估計是養殖汙染所致。
  • 【遠東生技】為您揭開藍綠藻神秘面紗!
    在我國美麗的寶島臺灣屏東大武山山脈下,尤為顯眼的莫過於那一個個蘊含著天然礦泉水的藍綠藻池,在陽光的普照下像一個個落入瑤池的鏡子般反射出明晃晃的光,好山好水出好藻,這裡就是亞洲最大的微藻研發與生產基地—臺灣遠東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藍綠藻培育池。
  • 葉綠素α的雷射光致發光機理及濃度研究
    本文介紹了一種以紅光半導體雷射器作為螢光激發光源,結合光纖光譜技術測量水體中葉綠素α濃度的新方法。通過分析葉綠素α的雷射光致發光機理,得出了水體中葉綠素α螢光發射光譜的相對螢光峰值強度與葉綠素α濃度的近似線性關係。
  • 溫州「五水共治」(河長制)負面典型案例曝光臺
    龍灣區  龍灣區永中街道度山沙河:中誠鋼管(度山大橋)附近有工業廢水漏排,河岸草叢中存在排放口直接排放廢水,標識牌表明為雨汙混排,實有工業廢水排出;河岸保潔不到位,髒亂;水體發黑,河面有大面積的黑絮帶(永中沙河街道級河長為街道黨工委委員邱黎傑)  龍灣區  龍灣區海濱街道沙前河
  • 歐盟科技人員成功開發出低成本藍綠藻清除技術
    人類生活地球星羅棋布的湖泊、水庫、池塘等公共水域,正日益承受「富營養化」藍綠藻(Blue-Green Algae)泛濫的襲擾。藍綠藻繁殖大量消耗其它動植物所需的水中氧氣,導致水質惡化和排放難聞氣味,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
  • 南美白對蝦池塘藍綠藻大量繁殖的危害與防治措施
    ,漂浮在水的表層呈翠綠色,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嚴重影響對蝦生長,甚至引起對蝦中毒死亡。藍綠藻是低鹽度地區養蝦極其有害的藻類。但是,要控制其大量繁殖又是相當困難的,這裡介紹一些有效的防治方法,供生產中參考。藍綠藻大量繁殖原因低鹽度的池塘很適合繁殖藍藻的微囊藻、魚腥藻和綠藻類的衣藻及小球藻。它們外形差異較大,有球狀、杆狀單細胞絲狀聚合體兩種形體,絕大多數藍藻個體較小,直徑和寬度為3m~10m,當許多個體聚集一起,肉眼可見到。
  • 浙江餘姚海塗現七彩油汙續:實為廢棄水庫藍藻爆發
    浙江省餘姚市環保局副局長單世農告訴記者,該「七彩油汙」帶系藍藻爆發造成,檢測顯示該處庫底積水葉綠素的標準雖高於正常水庫標準200倍,而石油類指標,經檢測為0.5毫克/升,符合地表水四類水質。  曝浙江餘姚海塗現「七彩」油汙  30日晚間,「浙江餘姚杭州灣海塗現七彩油汙」的圖片刊發後引起社會熱議和媒體關注。
  • 中科院科研人員利用遙感技術為湖泊「把脈問診」
    新華社長春11月18日電(記者孟含琪)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了解到,研究員宋開山團隊和合作方利用遙感技術等手段監測水體富營養化程度,可提前對藍綠藻暴發進行預警,定量估算水體中藻毒素的含量。該成果已在太湖、巢湖等投入使用。水體富營養化,主要體現在氮、磷等營養物質大量進入水體導致藻類快速繁殖。
  • 小龍蝦養殖,夏季遇到藍綠藻爆發,怎麼辦?
    藍綠藻常於夏季大量繁殖,並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大規模的藍綠藻爆發,被稱為「綠潮」 。綠潮引起水質惡化,嚴重時耗盡水中氧氣而造成小龍蝦的死亡。夏季水質惡化快,大家會發現隔十來天不換水就感覺水色由混濁慢慢變濃綠,這是藍藻爆發前奏,藍綠藻會爆發釋放大量藻毒,出現藍藻怎麼辦?每年因為殺藍藻都會造成事故,大家一定要慎重,其實重點,我們還是要把工作做在藍藻爆發前,藍藻不需要殺,調得過來,高溫殺藍藻,小心再小心。藍藻毒素突然大劑量釋放會造成龍蝦河蟹死亡。
  • 關注三亞鳥類白鷺:三亞城市生態的守望精靈
    三亞人愛白鷺。2000年3月,三亞闢三亞河東河和西河各長約3公裡、寬度在100米至300米之間的範圍為黃嘴白鷺等鳥類自然保護區,保護區陸地面積為930畝,其中紅樹林面積210畝,泥沙面積720畝。2007年6月,為保護作為白鷺棲息地的三亞河岸紅樹林溼地資源這片白鷺的「糧倉」,不與白鷺搶食,三亞市政府發出通告,禁止在三亞河道內捕魚。
  • 波札那三百多頭大象離奇死亡的元兇:藍綠藻
    野生動物保護官員宣布,調查結果表明導致大象集體死亡的元兇就在池塘水面上漂浮 — 藍綠藻;準確地說,是這種具有光合作用能力的細菌產生的毒素,使大象平時飲用的水塘裡的水變成毒湯。 非洲三分之一的大象生活在波札那。
  • 葉綠素含量的測定
    葉綠素含量的測定 來源:來源網絡 2007-07-02 21:57 一、原理根據葉綠體色素提取液對可見光譜的吸收,利用分光光度計在某一特定波長測定其吸光度
  • 藍綠藻叢生的魁北克湖在Phoslock的治理下變得清澈美麗
    在藍綠藻吸收水體中溶解的磷之前,使用Phoslock可除去磷,讓藍綠藻無磷可吸收,從而生長受阻,還可有效的消滅藍綠藻。Phoslock除磷後變得美麗的魁北克湖 魁北克是一個位於蒙特婁以東90公裡的湖,曾經的湖水裡藍綠藻泛濫
  • 機載高光譜相機在河湖水質狀況快速檢測方向的應用
    在衛星平臺上,Thiemann等用IRS-1C數據對德國梅克倫堡州湖泊群的水體葉綠素a進行了反演,並結合卡爾森模型(TSI)評價了該地區水體富營養化程度;柳晶輝等利用HJ-1衛星多光譜數據監測湖北武漢東湖藍藻爆發情況,研究表明利用HJ-1遙感數據可快速鑑別藍藻範圍及其程度,大氣校正突出了藍藻水體和其他地物光譜差異,EVI方法精度較高,可剔去水質中泥沙等懸浮物的幹擾,可作為城市湖泊藍藻變化檢測經驗模型
  • 重慶文理學院:媲美葉綠素的螢光粉!光合效率高達83%
    本文首次報導了一系列新的高效螢光粉,其藍紫色和深紅雙發射峰分別在419和669 nm處,通過控制Bi3+和Mn4+的濃度比,可以滿足不同植物對光的需求,其光譜最高可達90.64%,與葉綠素A和葉綠素B的吸收光譜相似。目前用於光合作用的發光二極體和螢光粉存在著效率低、熱穩定性差、發射波長不變或光譜不匹配等問題,限制了它們的應用。
  • 太湖放養白鰱治理藍綠藻
    江蘇省太湖漁政管理委員會日前在太湖東部水域的二點五萬畝養殖區放養五十三萬尾白鰱,首次嘗試用生態方式治理太湖藍綠藻汙染。
  • 關於遏止船舶油汙汙染,保護我省海洋生態的若干建議
    因此,遏止海洋汙染、呵護海洋生態,無疑是作為以「綠色之島」為發展理念的我省的應對命題。然而,近年來我省發生的幾起海洋油汙事件所暴露出的問題,無不引起我們深思,也敲醒了我們急需採取措施、應對油汙損害的警鐘。
  • 明察|遼寧東戴河鯊魚咬傷人?真相:視頻實為鯨魚在三亞擱淺
    明察|遼寧東戴河鯊魚咬傷人?真相:視頻實為鯨魚在三亞擱淺 唐心萌/遼瀋晚報 2018-08-08 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