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著名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裡」。這是這位被稱為航天之父的科學家,在人類還沒有發明飛機的時候向太空旅遊發出的大膽設想,這不得不讓現在的我們肅然起敬。

2001年4月30日,加拿大人丹尼斯·蒂託,美國維爾夏投資公司的創辦人,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太空遊客,在太空待了8天,並為此支付了2000萬美金。到現在先後有七個人實現了太空旅行,無一例外,他們都是頂級富豪。能去太空旅行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這樣的旅行會給人不一樣的體驗,用一句通俗點的話說:此景只應天上有。當遊客飛行到距離地球18公裡的高空時,便可看到腳下地球的弧形曲線和頭頂黑暗的天空,體會到一種無邊無際的空曠感,這種體驗乘坐高性能戰鬥機就可以達到,一般需支付一萬美元,但是這根本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太空旅行。那麼我們普通人距離太空旅遊還有多遠?
毫無疑問,目前的問題是成本問題。無論是火箭還是宇宙飛船,把每公斤的重量送入太空的成本都在兩萬美元以上。普通人要實現太空旅行,這種方法就絕對不可行。儘管前段時間,美國人馬斯克的SPACE X 公司成功回收了火箭,意味人類向商業太空旅行又邁進了一步,但是可以預想的是只要是採用火箭發射,所需要的巨大的燃料成本一時半會就不可能降到普通人能夠接受的範圍。
在未來,最有可能實現商業太空旅行的方式就是乘坐太空電梯。對,你沒看錯,這是一個屬於科幻作品裡的名詞,現在即將要變為現實。太空電梯最大的好處就是它可以重複使用,又不需要使用燃料。太空電梯一旦建成,就可晝夜不停地開展運輸工作,把旅遊者和貨物送入太空,並大大降低運送費用。如今火箭發射或太空梭運送每公斤有效載荷約需2萬美元,而太空天梯運送每公斤物品僅需10美元,從而能夠推動空間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
目前的問題是,人類還沒有找到或者說發明出來可以勝任的製作材料。根據科學家的計算,太空電梯的纜繩所需要材料的抗拉伸強度至少得是鋼材的1000倍。這樣的材料在地球有嗎,答案是有的。這就是日本科學家發明的碳納米管,這種材料在抗拉伸性方面已經能夠滿足條件,遺憾的是碳納米管目前還做不出來那麼長,「我們最多只能做到3釐米……但是在2030年之前應該能夠做到」,日本科學家表示。
日本大林所設計的太空電梯纜線,全長為地球到月球距離的大約四分之一,這相當於9.6萬公裡。電梯纜線固定在地球地表一個定點上,另一頭繫著一個起平衡作用的鉛墜。電梯電纜的中間部位是一個太空站。據介紹,升降機每次可以同時搭乘30名遊客升入空間站中,讓他們有機會「站」在太空中欣賞宇宙美景。據悉,升降機需要花費一周的時間才能到達空間站,但乘客們基本不需要接受任何太空旅行方面的訓練。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普通人的太空旅行離我們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