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際旅行真的有可能實現嗎?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2020-08-11 科學探索007

古時候的人們夢想著有一天能夠走遍世界,走遍地球的每一個角落,而這個夢想隨著人類走進科技時代之後很快就實現了。實現這個夢想的是不斷進步的交通工具,從最初的出門基本靠走,逐漸發展為自行車,摩託車,汽車,火車,飛機等。

不斷提升的交通工具速度,讓人類能夠走遍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地球在人類發達的交通面前已經變越來越小。實現了走遍全球的夢想之後,另一個夢想又誕生了那就是走出地球,看看地球以外的世界是什麼樣子,而這個夢想也在1957年10月4日實現了,這一天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34;從拜科努爾發射場升空,成功進入了太空。

隨後人類又實現了載人進入太空,實現了載人登月,探索火星,探索太陽系的各個星球。當人類走出地球之後,才發現宇宙是那麼的浩瀚,而地球在宇宙的面前連塵埃都算不上。這個時候人類又產生了另一個更加偉大的夢想,那就是實現星際旅行,走遍宇宙的每一個角落。


人類從誕生文明到實現走出地球的夢想用了近6000年左右的時間,那麼人類想要實現星際旅行又需要發展多長時間呢?隨著人類對宇宙探索的不斷深入,對宇宙的浩瀚越來越了解,不少人產生了一種悲觀情緒,認為人類有可能永遠也實現不了星際旅行。那麼星際旅行真的有可能實現嗎?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我們生活的地球,距離單位以米為基準,而在浩瀚的宇宙中,基本的距離尺度單位是光年,1光年(ly)=9.4607e+15米(m),這是一個龐大到我們無法想像的數字。看到這樣的巨大差距,讓很多人們擔心人類真的有可能實現星際旅行嗎?我們在地球用速度實現了走遍世界的夢想,同樣的道理在宇宙中要實現星際旅行依靠的仍然是速度,那麼要實現初步的星際旅行,需要的最小速度是多少?

科學家稱,要實現星際旅行,最小的速度也要達到十分之一光速才行。只有這個速度,我們要到達離太陽系最近的比領星系也需要幾十年的時間。而人類現在已經發射的探測飛船最快的是旅行者號,以旅行者號的速度要到達最近的比領星系需要8萬年,而比領星距地球只有4光年,在宇宙中這是一個非常短的距離。


可能有人認為十分之一的光速不難實現,可實際上以人類現在的科技根本無從下手。想像很多人都看過《流浪地球》,影片中人類的科技已經可以完全熟練應用可控核聚變,比我們的現代科技至少領先數百位。就是那麼先進的科技,才只能夠實現千分之一的光速。

要實現十分之一的光速,最重要的還是能源的應用,傳統的化學能源已經很難將飛船的速度再提高,只有更高級別的能源才能夠將飛船的速度得到巨大的提升,比如可控核聚變,反物質,暗物質等。而這些能源人類在未來最有可能實現的是可控核聚變。

一旦人類實現了可控核聚變,就可以研發出核聚變引擎,飛船的速度就可以獲得極大的提升,可是要實現十分之一光速飛行,核聚變能源有可能還不夠,還需要更強的能源,而這個能源就是反物質。以人類現在的科技發展速度,要實現可控核聚變技術至少還需要幾百年,要實現反物質的全面應用可能至少需要幾千年。


也就是說,人類要實現十分之一光速,初步實現星際旅行,至少還要發展數千年才行。當然,對於現在的科技來說,科學家還沒有想得那麼深遠,不管是可控核聚變還是反物質能源,離我們還太遙遠。而科學家現在想到的能夠利用的能源仍然是傳統的化學燃料,以此來讓飛船的速度得到巨大的提升。

宇宙飛船需要耗費大量能量才能達到這樣的速度。我們可以讓飛船以燃料的形式攜帶所需能量,但這樣一來,飛船就會過重,很難加速到所需速度,已經有人設計出了採用該模式的核動力飛船、並畫出了草圖,但這相當於在一艘飛船上攜帶數十萬顆核彈,顯然不切實際,因此我們還要想想別的辦法才行。

有科學家設想出一種袖珍飛船,這是一種質量不超過一克的飛船,雖然它非常小,但是內部卻必然「五臟俱全」,攝像機、計算機、電源、電路、外殼、天線和光帆一個都不能缺。這種袖珍飛船利用100兆瓦的雷射來作用能源,通過這種能源可以將質量不到一克的袖珍飛船速度提升到十分之一光速。


如果上面的這種袖珍飛船未來能夠實現,我們就可以派出它前往地球附近的一些星系進行實在勘測,對於人類的意義將是非凡的。當然這只是權宜之計,人類要想實現真正的星際旅行,走遍宇宙的每一個角落,亞光速飛行根本不行,即使光速飛行在宇宙中也只能算是基本速度,只有超光速飛行才是真正的速度,才是有希望走遍宇宙的速度。

要實現超光速飛行,對於人類來說完全是不敢想像的事情,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有質量的物體速度只能無限接近光速。既然物體的速度極限是光速,那麼超光速又如何實現呢?於是有科學家想到了另一種超出我們想像的速度模式蟲洞

有科學家猜測,我們宇宙相當於一個扭曲的薄膜網,而蟲洞就是在這樣的網上打開一個洞,這個洞連接著不同的宇宙時空,通過它可以快速到達遙遠的宇宙深處,這種速度模式已經超出了我們對速度的認知,它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速度航行模式。


科學家還想到了另一種速度模式:曲速航行,它的原理就是通過改變飛船前後的空間扭曲來實現光速飛行或超光速飛行。其原理是通過壓縮飛船前方的空間,膨脹飛船後方的空間。通過這種壓縮和膨脹,使飛船前後的空間出現扭曲,使飛船在空間扭曲速度的帶動下實現快速前行,這種速度最慢能達到光速甚至超越光速。

不管如何,未來實現星際旅行這個偉大的夢想,是有希望實現的。宇宙能夠誕生存在,那麼必然有方法能夠走遍宇宙的每一個角落。就好比地球誕生了,人類最終通過努力實現了走遍地球,走出地球的夢想。存在即為合理,宇宙的存在必然是有方法能夠縱橫其中,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人類不斷努力發展科技,終有一天,我們會徵服宇宙,讓宇宙的距離不再是問題,甚至我們還可以走出這方宇宙,到宇宙之外的世界去探索。


如果人類有一天走出了這方宇宙,或許會看到更加不可思議浩瀚的空間,那個時間我們在這方宇宙引以為傲的速度會不會有什麼也不是?我們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小夥伴們,你們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相關焦點

  • 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其實我們一般人對於我們現在整個世界了解的並不是很多,科學家們就把世界分為了多個維度,而我們現在就生活在三維空間裡面,像我們看到的事物大多都是立體的存在,但是我們對於其他的維度並不是很了解,有的人說螞蟻就生活在二維空間,因為我們能夠看到小螞蟻的存在,但是螞蟻卻看不到我們。
  • 科學的盡頭真的是神學嗎?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當科學逐漸走進人類文明之後,自然界的很多事物可以用科學來得到解釋,於是過去的神創論就不攻自破了。可是後來一些偉大的科學家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科學的盡頭是神學。有科學家將科學和神學聯繫了起來,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科學家就是牛頓和愛因斯坦。相信很多人對這位偉大的科學家都不陌生,他們可以說是人類進入科技時代以來,在物理學方面貢獻最大的兩個劃時代的偉大科學家。
  • 人類實現星際旅行,還遙遠嗎?科學家:造出這個就可以實現了
    提到星際旅行,大家都會想到美國的著名科幻電影《星際迷航》,電影中,有很多當時預言的先進的東西,最後都在現實中成為可能,比如:船長使用的可攜式電腦,就變成了今天幾乎人手一個的Ipad。當然,這些發展迅速的科技主要是在通信和顯示技術方面。然而,電影中提到的「時空傳送器」和「星際旅行」卻仍未實現,因此,人們感覺現實與電影中的那個科幻世界還是差距太遙遠。
  • 聽完科學家的答案恍然大悟
    聽完科學家的答案恍然大悟地球上能夠孕育出生命,真是不可思議。要知道在浩瀚的宇宙中,目前只發現了地球存在生命。很多人都曾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生命是什麼?生命是如何誕生的?雖然目前咱們的科學已經進步了許多,但現在仍然無法解釋出那些問題。通過現有的知識儲備,我們只知道最初的生命形態是單細胞,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變,才有了較為複雜的生命和高智慧的人類。可是最初的單細胞又是怎麼產生的?
  • 科學家的解釋讓你恍然大悟
    科學家的解釋讓你恍然大悟現在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人類也把探索的目光放在了宇宙當中,科學家們經過長時間對於宇宙的探索研究,發現在宇宙當中有很多神秘的現象和天體,而在科學家對於宇宙的探索中發現的最為神秘的天體,那就是黑洞。
  • 超光速旅行有可能實現嗎
    那麼這些飛船使如何穿越星際的呢?很明顯,阿西莫夫在他的Foudation中解釋為通過在多維宇宙中躍遷實現:在三維空間中是不可能以超過光速的速度航行的…這意味著即使是十分臨近的兩個可居住星球之間的移動也需要數年的時間。而高維空間是一個難以想像出的領域,它既不是空間或時間,也不是能量,或許存在什麼或者什麼都沒有。通過高維空間,我們可以在一瞬間穿過整個銀河系的長度。
  • 木星氫氣含量達90%,用火能點燃嗎?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其中有關木星大氣被點燃的探討非常多,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木星氫氣含量達90%,用火能點燃嗎?可能不少朋友看完《流浪地球》中用空間站的爆炸成功將木星大氣點燃,認為現實世界,我們也可以將木星大氣點燃,事實真的如此嗎?等朋友們聽完科學家的解釋就會恍然大悟。
  • 人類的壽命有上限嗎?上限是多少?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可能在古人的眼裡,長生不老是存在的,可是當人類走進科技時代,對生命的本質有所了解之後,我們發現,長生不老永遠只能是一個夢想,它永遠不可能實現。對於現在的科技時代來說,人們有了科技的指引自然不期望著能夠長生不老,對於更多的人來說,則期望著我們能夠活得更久一些,壽命更長一些。
  • 星際旅行可以實現嗎?科學家:可以從黑洞中「偷取」能量
    星際旅行最關鍵速度要快,那就必須攜帶足夠的燃料。但是,地球上現有的所有燃料都帶去,也無法滿足高速星際旅行的要求,因為能提供這麼多能量的燃料本身已經超重了。因此,許多天文學家提出,從地球帶去的燃料只需要提供一個初始速度,後續旅行所需的能量都可以從星際空間內補充。
  • 超越光速能回到過去嗎?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對於此問題,我們一起來聽聽科學家是如何解釋和理解的。從愛因斯坦相對論,我們知道,一個物體,它在真空中的速度只能無限接近於光速,光速是物體速度的極限,光物體的速度達到光速的時候,時間和空間將無意義,時間會停止,不管外界時間如何變化,處在光速狀態的物體的時間是不變的。
  • 星際旅行能成真嗎?除了提升速度,有其它捷徑嗎?看科學家怎麼說
    當我們人類走出了地球,開啟了新的宇宙探索時代,我們就對宇宙中其他的星球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科學家們幻想有一天,人類可以乘坐自己研發的宇宙飛船遨遊各個星球之間,那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情,但是面對浩瀚無際的宇宙太空,人類能夠實現星際旅行的夢想嗎?
  • 人類真的是被困在太陽系的囚徒嗎?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曾經有科學家提出這樣一個猜想:太陽系可能是一個囚籠,人類是這個巨大囚籠中的「囚徒」。那麼人類真的是被困在太陽系的囚徒嗎?可能很多人認為:這可能可能,人類文明是偉大的,我們已經衝出了地球,未來也會衝出太陽系,怎麼會是囚徒?
  • 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如果說沒有,可能有人會說了,牛頓和愛因斯坦晚年的時候都在積極探索研究神學,難道這兩位偉大的科學家都是沒事幹嗎?尤其是牛頓,晚年的時候基本放棄了其它的研究,一門心思專注於研究神學。既然人類科學史上如此偉大的兩位科學家晚年的時候,都將精力放在了神學的研究上,那是否說明神有可能真的存在?相信很多人看到這裡都會迷惘,難道傳說中的神真的存在?
  • 人類不能實現永生,幕後有「操控者」,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中國有丹藥師,西方有鍊金術士的存在,雖然帶有很濃的迷信色彩,但是也證明了人們對永生的急切渴望。但是,我們人類從一生下來就註定開始不斷的走向死亡,永生是不存在的,宇宙的規則也不會允許,所有長壽生物的下場都很悲慘!
  • 比鄰星b星球有液態水? 七種方式或實現星際旅行
    該論文稱,天文學家發現,有類地行星圍繞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比鄰星的軌道運行,且根據這顆行星所處的位置推測,該星球表面可能存在液態水,科學家們將地球的這個「堂兄弟」稱作「比鄰星b」。  儘管該恆星系統與我們堪稱宇宙間的近鄰,但它仍然遠在4.2光年(大約40萬億公裡)之外,如此遙遠的距離,我們有可能拜訪這個新「現身」的行星嗎?
  • 人類為什麼無法從火星返回地球,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人類50年前就實現了載人登月,而且可以從月球返回,那麼人類登陸火星是否也可以安全返回地球呢?但是科學家卻告訴我們,以我們目前的技術,還無法從火星返回地球,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現在載人登陸火星,只能是一個單程車票,太空人將會留在火星上而無法返回地球。這是為什麼呢?我們來聽聽科學家的解釋。
  • 你覺得人類還要經過多少年,才有可能實現「星際旅行」?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目前人類對於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的地球,已經非常了解了,進行全球旅行也不是一件難事了,至此,人類把目前望向了廣闊的太空,希望能夠實現「星際旅行」。那麼,怎樣的旅行算是「星際旅行」呢?
  • 愛因斯坦第二大理論的預測,一旦被驗證,人類或能實現星際旅行
    那麼愛因斯坦對於蟲洞的解釋是怎樣的?人們可以通過蟲洞可以進行星際旅行嗎?根據世界物理學的發展,蟲洞一開始並不是愛因斯坦提出來的,而是奧地利物理學家弗萊姆根據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出來的。因此愛因斯坦認為蟲洞的引力是無限大的,但是蟲洞卻是人類實現星際旅行的重要通道。既然如此,那麼人們應該怎樣通過蟲洞進行星際旅行呢?其實愛因斯坦對於蟲洞的預測是比較簡單的,只是預測了蟲洞的存在以及蟲洞可以進行星際旅行,但是卻沒有通過預測出怎樣通過蟲洞進行星際旅行。
  • 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既然宇宙每一個天體,每一種物質都有自己的溫度,那麼作為浩瀚的宇宙空間溫度達到了多少度呢?可能很多人覺得,宇宙有大量的恆星存在,而恆星又是一個強大的熱輻射能源,所以宇宙在如此多的恆星加持下,溫度應該是比較高的,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想要搞明白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對溫度的本質有一個簡單的了解。
  • 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可能很多人覺得,宇宙有大量的恆星存在,而恆星又是一個強大的熱輻射能源,所以宇宙在如此多的恆星加持下,溫度應該是比較高的,那麼事實真的如此嗎?那麼事實是如此嗎?其實這種認知是不對的,雖然我們經常稱呼宇宙為真空狀態,但是宇宙卻並不是完全沒有物質,粒子的存在,只是非常稀疏而已。雖然太空中缺乏物質,但是並不缺乏能量輻射,也就是光。既然宇宙有物質粒子存在,有熱輻射存在,那麼太空中怎麼也會有溫度。我們都知道,宇宙有無數的恆星存在,但是相對於更加浩瀚的宇宙空間來說,恆星與恆星之間的平均距離達到了數光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