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現一動物,一雙大耳朵長15釐米,既是散熱器又是雷達

2020-10-18 雪靈谷自然地理

死亡之海」撒哈拉沙漠在非洲的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從西到東由大西洋沿岸一直抵達紅海海邊。其實,在當地遊牧居民的語言中,「撒哈拉」就是大沙漠的意思。由於當地的氣候條件極其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長的地方之一。

但是浩瀚的沙漠裡,還是生活著許多動物,比如沙鼠、跳鼠、荒漠刺蝟、斑鬣狗、胡狼、沙狐和細長的獴。其中,最可愛的要數這隻大耳朵、萌萌噠的狐狸——耳廓狐了。它是狐界顏值擔當,毛茸茸的身軀,再配上一雙大大的耳朵,讓它們看起來十分萌,被譽為「全球最可愛的動物」之一。

當地人將耳廓狐視為沙漠的靈魂——「沙漠之狐」,是阿爾及利亞的國寶。耳廓狐主要分布於北非和亞洲西奈半島與科威特一帶,北至阿爾及利亞,南至尼日北部,東至西奈半島和科威特,西至茅利塔尼亞。

01最小的犬科動物,個子比貓小,一雙15釐米長的大耳朵,既是「散熱器」,又是「雷達」

耳廓狐,也叫大耳小狐與沙漠小狐,以其不同尋常的大耳朵而聞名,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隸屬犬科狐亞科狐屬,但科學家發現它在身體特徵和社會特徵上與其它狐有均有差異。

關於它的名字,在《動物學大辭典》中,名字叫耳廓狐,但是早年一直叫耳郭狐。1973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編寫的《拉漢獸類名稱》,寫的是耳郭狐,1992年,《哺乳動物分類名錄》中用的也是耳郭狐。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就變成了耳廓狐。

作為最小的犬科動物,耳廓狐體型嬌小,天生一副呆萌的樣子,尖臉、大耳和大而黑的眼睛讓人心生寵愛。面部毛色較淡,內眼下方的深色條紋向吻突兩側延伸。

這貨的體型比貓還小,白色的腹面,頭尾長40-62釐米,肩高約20釐米;完全站立時,身高超過1米;體重600-1600克,通常雄狐要比雌狐重一點。

長有一雙大耳朵,看起來像兔耳,長10-15釐米,佔頭部的比例極大,佔整個身體的比例是同屬生物中最大的。不要小看這雙大耳,它是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逐步形成的,既是「散熱器」,又是高效「雷達」。

一方面,耳廓狐通過大耳朵來散熱降溫,來適應沙漠乾燥酷熱的氣候;同時又像「雷達」一樣,能敏銳地判斷出獵物的具體位置,甚至還能分辨出獵物發出聲波的微弱差異。如果是天敵,則迅速逃跑;如果是獵物,則迅速靠近獵食,然後美餐一頓。

它有一條末梢呈黑色的尾巴,長18-30釐米,佔體長的近六成,泛紅的尾毛厚而濃密,尾尖黑色,尾基部有一黑色斑塊。

耳廓狐背上覆蓋著鬆軟並呈奶油色的皮毛,腹部則為白色,毛色與環境融為一體。一方面有利於耳廓狐在沙漠中偽裝,減少被猛禽發現的機率;另一方面,這一身皮細密的絨毛,還可以在白天反射熱量抵禦熱浪,在夜晚保持溫暖,適應巨大的晝夜溫差。

耳廓狐的腳掌被軟軟的細毛覆蓋著,這種皮毛可以幫助它保存自己的體溫,同時也有便於它們在沙漠中行走,使得它們的小爪子踩在土地上,或者是沙石上時,避免被炙熱的沙子燙傷。

02打洞高手,挖出的洞穴最長達10米,遇到危險1分鐘內就能挖好一個洞

耳廓狐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雙親和後代組成不超過10隻的家族群體,生活在地下洞穴裡。為了適應高溫缺水的沙漠環境,它們有許多必要「裝備」,其皮毛、耳和腎功能都適應了高溫缺水的沙漠環境。

耳廓狐有非常強的領地意識。每一個家庭控制一處領地,通過一個家族的排洩物作為標識,來劃定它們各個家族的地盤。雄性會用尿液作為標識,雌性則通常以糞便來劃定領地,警示「外狐莫入」。

群體之間通過頻繁的尖叫聲進行交流。耳廓狐的聲音都非常響亮,能夠發出很多種不同頻率的聲調。不論成年還是幼狐,都會發出吱吱、嗚咽或尖叫等等各種聲音,有時候還會發出吼叫聲。

作為打洞高手,耳廓狐憑藉鐵鏟一樣的爪子,就能挖出一條長度達到9.75米的隧道,最長達到10米,堪稱「豪宅」。洞穴附近通常有草叢或灌木叢,耳廓狐還會用洞穴附近的灌木枝作支撐物,以防洞穴坍塌,會撿來灌木的葉子來作鋪墊物,使得「小家」更加舒適。

一般說來,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獨立「房間」,每個「房間」還有多個應急出口,出口處還有偽裝,連獵人也難以識破,所以即使敵人闖入家園,它們也多半可以從容逃走。

在沙地裡遇到緊急情況時,耳廓狐的動作敏捷,1分鐘內就能在沙子下挖好一個洞,然後鑽進去,潛入茫茫沙海中,讓捕食者難以發現。

03捕獵時,像雷達鎖敵一般左右轉動頭部,竟能發現沙中細小的聲響和震動

作為雜食動物,耳廓狐食性廣泛,幾乎什麼都吃,尤其好食鳥蛋。據《人與自然雜誌》介紹,它們90%的食物都來自昆蟲和肉食,剩下的10%是植物的根莖和水果

其肉食菜譜包括小型齧齒動物、鳥類和鳥蛋、爬行類,素食主要是水果與植物種子,有時也嘗嘗新鮮,吃些樹葉和植物根莖。

耳廓狐白天在洞穴中睡覺,夜間覓食,以此躲避沙漠烈日下的炙熱。它們依靠包括聽覺在內的各種感官,來尋覓昆蟲、小鳥、鳥蛋等食物。

捕獵時,耳廓狐凝視著沙土表面,像雷達鎖敵一般左右轉動頭部,沙中細小的聲響和震動,都能為它們指示出獵物的所在位置。

一旦發現獵物,它們連衝帶跑追了過去,一口咬住絕不鬆口。它們身手敏捷,通常能跳0.7米高,這類特性能方便它們捕捉獵物。

萬一找不到飲用水,耳廓狐也不擔心,它們就吃一些植物的葉子與根莖,能從食物中獲取生存所需的水份。

04剛出生時,幼崽的大耳朵是摺疊的,10天左右耳朵才會展開

每年1-2月份,是耳廓狐求偶的季節。它們一年一般只繁殖一次,妊娠期一般為50天左右,所以到了3-4月份,就生下幼崽,一胎1-4個幼崽。這時候,沙漠裡不怎麼熱,適合小寶寶生活。

在繁殖季節,守護洞穴是雄狐的天職。這時雄狐的攻擊性很強,一旦別的狐狸闖入其領地,很可能會遭受攻擊;而雌狐在產下幼崽的10天內,幾乎寸步不離地照顧孩子,直到狐寶寶睜開眼睛。

剛出生時,狐寶寶的大耳朵是摺疊的,眼瞼這時候幾乎閉著的,10天左右才能張開,奇怪的是,這時耳朵也展開了。

狐寶寶在媽媽身邊吃奶約61-70天後,媽媽就給它斷了奶,讓它開始在外面找吃的。狐寶寶是早熟品種,不到9個月,性就成熟了,就開始找對象談戀愛了。

與大多數哺乳動物不一樣,它們一般將成年後的幼崽驅逐離家,但耳廓狐的家庭中允許成年的孩子繼續留下,哪怕期間父母又生了一窩幼崽,其實這樣挺好的,長大成狐,還能幫媽媽照顧小寶寶呢。

05人家耳朵雖然大,但不叫大耳狐

很多人總以為耳廓狐與大耳狐是一種動物,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物種。人家耳朵雖然大,但不叫大耳狐。

據《中國科學報》介紹,耳廓狐與大耳狐因為生存環境相似,所以都有一對大耳朵,但它們確實是兩種不同的動物,最多算個表兄弟吧。

大耳狐這種動物,顏值比耳廓狐下降不少。非但不萌,反而由內而外散發著猥瑣氣質。這狐狸精臉倒也小巧,但上淺下黑的配色大大減分,怎麼看怎麼彆扭。

其實,從毛色上一眼就能分辨出來,大耳狐偏灰黑,且臉譜似浣熊,配色較為陰暗,看起來有點髒;而耳廓狐則明快得多,通體黃白或淡黃。

眼睛也很好分辨,耳廓狐的眼睛更大更萌,而且其眼睛的眼角向下傾斜,而大耳狐的眼睛眯成一條直線。

結語

自然界中,除了豺、野狗以及猛禽外,耳廓狐最大的威脅還是人類。北非商業獵捕耳廓狐,或用於寵物貿易,或把肉賣給當地人食用,導致耳廓狐的數量嚴重下滑,有一部分地區的耳廓狐正在面臨消失的危險。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

參考資料:人與自然雜誌、中國科學報、生活科學網、Wildscreen

相關焦點

  • 撒哈拉發現沙漠之狐,雄性用尿液作標識,雌性常以糞便來劃定領地
    「死亡之海」撒哈拉沙漠在非洲的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從西到東由大西洋沿岸一直抵達紅海海邊。其實,在當地遊牧居民的語言中,「撒哈拉」就是大沙漠的意思。由於當地的氣候條件極其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長的地方之一。但是浩瀚的沙漠裡,還是生活著許多動物,比如沙鼠、跳鼠、荒漠刺蝟、斑鬣狗、胡狼、沙狐和細長的獴。
  • 沙漠中最小的狐屬動物,耳朵佔頭部極大比例,大耳朵是最明顯特徵
    在狐屬動物中,不同種類的狐狸,其體型也是不同的,其中狐狸最大的可超過15千克,而在非洲北部和西亞沙漠地帶有一種最小的狐屬動物——耳廓狐,體重最大不超過1.5千克,卻生活在環境更為惡劣的沙漠中,但長得非常可愛,被評為世界最可愛物種之一。
  • 隱藏於撒哈拉沙漠之下的10個神秘的考古發現
    撒哈拉沙漠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著名的沙漠了。然而,雖然撒哈拉看起來像一個巨大的荒地,但在這個地方有太多不可思議的東西了。從巨大的遊泳恐龍到與羅馬人戰鬥的失落文明,接下來,就讓小編帶來,隱藏於撒哈拉沙漠之下的10個神秘的考古發現。
  • 沒點絕技,誰敢生活在撒哈拉沙漠?!
    著名作家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裡說「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你一定認為撒哈拉沙漠裡全是沙子吧?其實,撒哈拉沙漠中沙子只佔15%,其餘全部是巖石和砂礫。
  • 撒哈拉大沙漠 ( Sahara and Echo )
    撒哈拉沙漠約形成於250萬年前,是世界僅次於南極洲的第2大荒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沙質荒漠,其總面積約容得下整個美國本土。它位於非洲北部,該地區氣候條件非常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但就是這樣一個環境惡劣的地方,卻誕生了赫赫有名的古埃及文明。
  • 這種沙漠動物小巧可愛,僅15釐米長,在沙漠中找它如大海撈針
    砂魚實際上不是魚,而是蜥蜴,它是原產於北非和西南亞沙漠環境的一種獨特的蜥蜴物種。這種長15釐米( 6英寸)的爬行動物,黃褐色皮膚有助於它們更好的融入沙漠環境,這種膚色實際上也是大多數耐寒野生動物和沙漠適應性的傑出特徵。
  • 神秘的撒哈拉沙漠,埋葬著遠古的文明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撒哈拉沙漠的秘密。撒哈拉沙漠總面積約為932萬平方公裡,綿延整個非洲北部,西邊緊鄰大西洋,北部是地中海,東部延伸至紅海,再遠就是印度洋。覆蓋到西撒哈拉、阿爾及利亞、利比亞、蘇丹、埃及等許多國家,與我國960萬平方公裡的國土面積,相差無幾。
  • 撒哈拉沙漠下雪了~ 37年來首次?說說沙漠下雪這事
    但科學家說,1.5萬年後它有希望變成綠色世界上的大沙漠多在熱帶地區,如面積777萬平方公裡的撒哈拉沙漠非常炎熱2012年2月,一股歐洲強冷空氣跨過地中海,短時間侵襲北非,在撒哈拉沙漠形成了半個小時左右的降雪,這些畫面被保存下來
  • 史前巨獸之河驚現 撒哈拉沙漠曾是綠色天堂(圖)
    、自然條件最嚴酷的沙漠,然而不可思議的是,早在1億年前,撒哈拉沙漠曾是森林遍布、水源豐富的綠色熱帶天堂!這條「史前河流」大約有多瑙河一樣寬,它的兩岸曾經遍布著蔥鬱的森林和寬廣的湖泊,讓科學家們更加震驚萬分的是,大約1億年前,這條河流中和河流兩岸竟生活著許多體積龐大的「史前巨獸」——其中包括18米長的鱷魚、至少20米長的食草恐龍、鱗片寬達5釐米的史前巨魚和翼展長達6米的翼龍!
  • 巖畫記錄撒哈拉曾經的青翠蔥蘢
    第三次進入撒哈拉腹地,除了它多變豐富的地形地貌讓我著迷,這裡蘊藏的眾多巖石藝術更加令我驚嘆。位於阿爾及利亞與利比亞交界處的阿爾傑高原,因為保存有1.5萬多處珍貴的史前巖畫、石刻,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全球面積最大的露天巖石藝術博物館」。一處處生動、細膩又神秘的巖畫和石刻,不僅讓人對沙漠的過往展開無盡遐想,也讓遊客體驗到氣候變暖可能導致的惡果。
  • 闊耳狐—沙漠風光傑出的藝術品
    闊耳狐,狐狸中最小的一種,它的身體甚至比一袋糖還要輕,但是闊耳狐有一雙肉食動物中比例最大的耳朵,超大號的耳朵自有它的用處。當闊耳狐站在那的時候,耳朵就會不停的打轉,保持警惕傾聽所有的聲音。這雙耳朵下布滿了敏感的神經,任何-絲響動都逃不過這雙耳朵的視察。
  • 世界三大無人區之一的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
    今天小鹿要給你們介紹一個特殊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這個名字你們肯定不陌生吧,因為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位於非洲的北部,氣候條件非常的惡劣,世界上很少有生物能夠在這個沙漠生存,當然人類也不例外。
  • 撒哈拉沙漠一下雪,各個圈子就開始騷動起來
    是不是過幾天就會有人出首新歌,叫撒哈拉沙漠的雪。網友們還你一嘴我一句的編起了歌詞。「撒哈拉沙漠的第一床雪,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晚一些,莫斯科的眼淚沒有沙哈拉的雪貴,別說撒哈拉的雪你無所謂。」果然,群眾的腦洞是極大的。
  • 磨耳朵 | 生活在撒哈拉沙漠的耳廓狐,耳朵真的很有特點哦——Fennec Fox 耳廓狐
    一提到狐狸,小朋友們在繪本上看到的小狐狸大多數應該都是生活在森林中吧。
  • 在空中瞭望撒哈拉沙漠
    記憶中的撒哈拉沙漠,從空中觀察,風沙連片、綿延不絕,沒有城市,只有幾個稀少的、肉眼幾乎看不見的村莊或居民點,如此荒涼的不毛之地,居然還掩蓋著三毛與荷西的故事,實在令人驚嘆! 撒哈拉作為地球最大的沙漠著稱,面積約佔整個非洲的四分之一,總面積有900多萬平方公裡,幾乎與美國差不多大。
  • 一種有袋鼠大長腿、兔子大耳朵和猴子長尾巴的老鼠,真的存在嗎?
    體型迷你,只有30g左右,和老鼠一般大小,有著袋鼠一樣的大長腿、老鼠一樣的身體、猴子一樣的長尾巴和兔子一樣的長耳朵。擁有約2倍身長的長尾巴長耳跳鼠的尾巴通常是身體的兩倍長,正是這種比例使長耳跳鼠成為最可愛的嚙齒類動物。
  • 世界上第二大沙漠,世界上最炎熱沙漠,非洲撒哈拉沙漠
    世界上第二大沙漠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它是世界上最炎熱的沙漠。它佔地900萬平方公裡,佔非洲領土總面積的30%,被許多國家瓜分。這是一種驚人的美:這個地區乍一看似乎單調乏味,但實際上風景如畫,一點也不沉悶。
  • 科學揭秘:撒哈拉沙漠是怎麼形成的?
    【每日科技網】   眾所周知,撒哈拉沙漠在今天是個廣袤無垠、極為乾旱的平原,終年高溫乾燥、降水極少。然而,幾千年前的撒哈拉卻是點綴著湖泊的青蔥原野。  一位考古學家認為,撒哈拉沙漠的形成是由於人類活動。
  • 撒哈拉沙漠下大雪,最厚達到40釐米!世界第五極被嚴酷氣候襲擊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同時,也是全球平均氣溫最高的地區——撒哈拉沙漠,在這次全球寒流襲擊下,並沒有能夠倖免。從上周末(1月7日)開始,撒哈拉被一場冬季風暴襲擊,沙漠上的小鎮艾因塞弗拉(Ain Sefra)被白雪覆蓋。
  • 道理我都懂,可兔子耳朵為什麼這麼長?
    我們日常中看到的兔子都毛絨絨,跑跑跳跳拉攏著耳朵特別可愛,當釘喵喵我第一次看到這位兔子的時候,就特別想喊聲兔大哥:這位大哥外表非常威武雄壯,兩個耳朵又大又長。醫學生都紛紛表示:如此清晰完美的耳緣靜脈令人技癢,非醫學生也覺得想上手rua,但且看這勁瘦有力的腿和靈活的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