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海」撒哈拉沙漠在非洲的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從西到東由大西洋沿岸一直抵達紅海海邊。其實,在當地遊牧居民的語言中,「撒哈拉」就是大沙漠的意思。由於當地的氣候條件極其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長的地方之一。
但是浩瀚的沙漠裡,還是生活著許多動物,比如沙鼠、跳鼠、荒漠刺蝟、斑鬣狗、胡狼、沙狐和細長的獴。其中,最可愛的要數這隻大耳朵、萌萌噠的狐狸——耳廓狐了。它是狐界顏值擔當,毛茸茸的身軀,再配上一雙大大的耳朵,讓它們看起來十分萌,被譽為「全球最可愛的動物」之一。
當地人將耳廓狐視為沙漠的靈魂——「沙漠之狐」,是阿爾及利亞的國寶。耳廓狐主要分布於北非和亞洲西奈半島與科威特一帶,北至阿爾及利亞,南至尼日北部,東至西奈半島和科威特,西至茅利塔尼亞。
耳廓狐,也叫大耳小狐與沙漠小狐,以其不同尋常的大耳朵而聞名,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它隸屬犬科狐亞科狐屬,但科學家發現它在身體特徵和社會特徵上與其它狐有均有差異。
關於它的名字,在《動物學大辭典》中,名字叫耳廓狐,但是早年一直叫耳郭狐。1973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編寫的《拉漢獸類名稱》,寫的是耳郭狐,1992年,《哺乳動物分類名錄》中用的也是耳郭狐。後來不知道什麼原因就變成了耳廓狐。
作為最小的犬科動物,耳廓狐體型嬌小,天生一副呆萌的樣子,尖臉、大耳和大而黑的眼睛讓人心生寵愛。面部毛色較淡,內眼下方的深色條紋向吻突兩側延伸。
這貨的體型比貓還小,白色的腹面,頭尾長40-62釐米,肩高約20釐米;完全站立時,身高超過1米;體重600-1600克,通常雄狐要比雌狐重一點。
長有一雙大耳朵,看起來像兔耳,長10-15釐米,佔頭部的比例極大,佔整個身體的比例是同屬生物中最大的。不要小看這雙大耳,它是在長期的自然選擇中逐步形成的,既是「散熱器」,又是高效「雷達」。
一方面,耳廓狐通過大耳朵來散熱降溫,來適應沙漠乾燥酷熱的氣候;同時又像「雷達」一樣,能敏銳地判斷出獵物的具體位置,甚至還能分辨出獵物發出聲波的微弱差異。如果是天敵,則迅速逃跑;如果是獵物,則迅速靠近獵食,然後美餐一頓。
它有一條末梢呈黑色的尾巴,長18-30釐米,佔體長的近六成,泛紅的尾毛厚而濃密,尾尖黑色,尾基部有一黑色斑塊。
耳廓狐背上覆蓋著鬆軟並呈奶油色的皮毛,腹部則為白色,毛色與環境融為一體。一方面有利於耳廓狐在沙漠中偽裝,減少被猛禽發現的機率;另一方面,這一身皮細密的絨毛,還可以在白天反射熱量抵禦熱浪,在夜晚保持溫暖,適應巨大的晝夜溫差。
耳廓狐的腳掌被軟軟的細毛覆蓋著,這種皮毛可以幫助它保存自己的體溫,同時也有便於它們在沙漠中行走,使得它們的小爪子踩在土地上,或者是沙石上時,避免被炙熱的沙子燙傷。
耳廓狐是高度社會化的動物,雙親和後代組成不超過10隻的家族群體,生活在地下洞穴裡。為了適應高溫缺水的沙漠環境,它們有許多必要「裝備」,其皮毛、耳和腎功能都適應了高溫缺水的沙漠環境。
耳廓狐有非常強的領地意識。每一個家庭控制一處領地,通過一個家族的排洩物作為標識,來劃定它們各個家族的地盤。雄性會用尿液作為標識,雌性則通常以糞便來劃定領地,警示「外狐莫入」。
群體之間通過頻繁的尖叫聲進行交流。耳廓狐的聲音都非常響亮,能夠發出很多種不同頻率的聲調。不論成年還是幼狐,都會發出吱吱、嗚咽或尖叫等等各種聲音,有時候還會發出吼叫聲。
作為打洞高手,耳廓狐憑藉鐵鏟一樣的爪子,就能挖出一條長度達到9.75米的隧道,最長達到10米,堪稱「豪宅」。洞穴附近通常有草叢或灌木叢,耳廓狐還會用洞穴附近的灌木枝作支撐物,以防洞穴坍塌,會撿來灌木的葉子來作鋪墊物,使得「小家」更加舒適。
一般說來,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獨立「房間」,每個「房間」還有多個應急出口,出口處還有偽裝,連獵人也難以識破,所以即使敵人闖入家園,它們也多半可以從容逃走。
在沙地裡遇到緊急情況時,耳廓狐的動作敏捷,1分鐘內就能在沙子下挖好一個洞,然後鑽進去,潛入茫茫沙海中,讓捕食者難以發現。
作為雜食動物,耳廓狐食性廣泛,幾乎什麼都吃,尤其好食鳥蛋。據《人與自然雜誌》介紹,它們90%的食物都來自昆蟲和肉食,剩下的10%是植物的根莖和水果
其肉食菜譜包括小型齧齒動物、鳥類和鳥蛋、爬行類,素食主要是水果與植物種子,有時也嘗嘗新鮮,吃些樹葉和植物根莖。
耳廓狐白天在洞穴中睡覺,夜間覓食,以此躲避沙漠烈日下的炙熱。它們依靠包括聽覺在內的各種感官,來尋覓昆蟲、小鳥、鳥蛋等食物。
捕獵時,耳廓狐凝視著沙土表面,像雷達鎖敵一般左右轉動頭部,沙中細小的聲響和震動,都能為它們指示出獵物的所在位置。
一旦發現獵物,它們連衝帶跑追了過去,一口咬住絕不鬆口。它們身手敏捷,通常能跳0.7米高,這類特性能方便它們捕捉獵物。
萬一找不到飲用水,耳廓狐也不擔心,它們就吃一些植物的葉子與根莖,能從食物中獲取生存所需的水份。
每年1-2月份,是耳廓狐求偶的季節。它們一年一般只繁殖一次,妊娠期一般為50天左右,所以到了3-4月份,就生下幼崽,一胎1-4個幼崽。這時候,沙漠裡不怎麼熱,適合小寶寶生活。
在繁殖季節,守護洞穴是雄狐的天職。這時雄狐的攻擊性很強,一旦別的狐狸闖入其領地,很可能會遭受攻擊;而雌狐在產下幼崽的10天內,幾乎寸步不離地照顧孩子,直到狐寶寶睜開眼睛。
剛出生時,狐寶寶的大耳朵是摺疊的,眼瞼這時候幾乎閉著的,10天左右才能張開,奇怪的是,這時耳朵也展開了。
狐寶寶在媽媽身邊吃奶約61-70天後,媽媽就給它斷了奶,讓它開始在外面找吃的。狐寶寶是早熟品種,不到9個月,性就成熟了,就開始找對象談戀愛了。
與大多數哺乳動物不一樣,它們一般將成年後的幼崽驅逐離家,但耳廓狐的家庭中允許成年的孩子繼續留下,哪怕期間父母又生了一窩幼崽,其實這樣挺好的,長大成狐,還能幫媽媽照顧小寶寶呢。
很多人總以為耳廓狐與大耳狐是一種動物,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物種。人家耳朵雖然大,但不叫大耳狐。
據《中國科學報》介紹,耳廓狐與大耳狐因為生存環境相似,所以都有一對大耳朵,但它們確實是兩種不同的動物,最多算個表兄弟吧。
大耳狐這種動物,顏值比耳廓狐下降不少。非但不萌,反而由內而外散發著猥瑣氣質。這狐狸精臉倒也小巧,但上淺下黑的配色大大減分,怎麼看怎麼彆扭。
其實,從毛色上一眼就能分辨出來,大耳狐偏灰黑,且臉譜似浣熊,配色較為陰暗,看起來有點髒;而耳廓狐則明快得多,通體黃白或淡黃。
眼睛也很好分辨,耳廓狐的眼睛更大更萌,而且其眼睛的眼角向下傾斜,而大耳狐的眼睛眯成一條直線。
自然界中,除了豺、野狗以及猛禽外,耳廓狐最大的威脅還是人類。北非商業獵捕耳廓狐,或用於寵物貿易,或把肉賣給當地人食用,導致耳廓狐的數量嚴重下滑,有一部分地區的耳廓狐正在面臨消失的危險。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
參考資料:人與自然雜誌、中國科學報、生活科學網、Wildsc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