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遍布170多個國家,擁有3147項5G專利,開發了自己的鴻蒙系統和方舟編譯器,2019年基帶晶片收益位列全球第二……你一定猜得到,這就是華為。
華為是如何化繭成蝶,在經歷三次企業轉型後越來越強大的呢?在華為工作了17年之久的蘭濤用一本《華為智慧》對華為的成長之路進行復盤,讓我們看到了華為的大智慧。
說到華為的成功,有很一大部分因素主要歸結於其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如何構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書中用RICE創新四元分析法來概括,總結起來是四個關鍵詞:剔除、減少、增加、創造。
剔除就是要遵守市場優勝劣汰的規律,把眼光往遠處看。比如早期的手機市場,山寨機搶佔了不小的市場份額,但是他們的核心智慧財產權少,如果不注重研發投入,在後期市場逐漸規範化的情況下,就很可能被刷下來,從而淘汰出局。
減少則是瞄準客戶心態後生成的策略。我們購買產品,大都喜歡物美價廉的,所以企業在售價方面就不能抬得太高,這才有利於走進尋常百姓家,成為日常消費品。與此同時,降價就必須考慮如何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降低成本,如何找到一個平衡點,這都是企業要關注的問題。
增加也很有意思,就是要細化用戶需求,做好產品的某個功能,而把產品推向特定人群的口袋。比如針對遊戲控的大屏手機,針對老年人的大擴音器手機,都是用一個突出的亮點來吸引客戶購買。簡單來說,增加就是讓你的產品與眾不同,這樣它就能無可替代。
關於創造的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雙卡雙待手機的出現。創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和增加有點類似,都是為了給客戶創造價值。不同點就在於增加是往一個方向發展,而創造則是找出新需求,想出新點子,實現新功能,對企業的要求更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探索自身的發展之路的時候,華為也不忘把眼光投向各領域的龍頭企業。這本《華為智慧》中,也在復盤華為高光時刻之餘,把蘇寧、海底撈、富士康等有知名度的企業也一併進行了分析借鑑,提煉出了一系列的企業發展模式。
比如蘇寧重構企業運作,在內部構建O2O全渠道平臺而帶來實質性改進的舉措,比如富士康拓展客戶群,加快產業升級的優化,再比如海底撈注重人性化服務的商業模式等等,皆是彰顯大智慧,優化盈利模式的關鍵決策,對企業管理來說實在是一筆寶貴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