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自從華為開始被美國斷供之後,遇到了很多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例如美國企業提供的很多高端核心晶片,這些晶片在市場上很難找到替代品,但華為竟然通過自主研發的方式,成功的替代美國產品,可以說這樣的結果已經讓業界感到不可思議,換句話說,如果華為願意的話,完全可以成為美國供應商的競爭對手,但華為一直在隱忍。
雖然硬體方面的晶片,已經讓華為從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但顯然硬體還不是最困難的,最困難的還是屬於軟體領域。很多人可能不理解,軟體的門檻不是比硬體要低很多嗎?話雖如此,但華為要做的是作業系統、是軟體生態,而不僅僅只是一款單一的軟體,也就是說,華為要做的是一個軟體平臺。
近日科創板日報方面就報導稱,華為已經開啟了南泥灣項目,這次華為開始主動反擊,在筆記本電腦和智慧屏產品上,主動去替代美國的零部件,做到完全的去美化,智慧屏在替代上難度要小得多,但是筆記本電腦方面,想必目前還沒有一家電腦企業可以做到完全的去美化。
主要原因就在於,PC電腦的主要供應商,英特爾、英偉達、AMD,還有作業系統供應商微軟,這四巨頭基本沒有可以替代的選擇,而華為要在筆記本電腦上做到完全去美化,無疑是要在中央處理器、圖形處理器和作業系統以及整個微軟生態上進行替代。
在去年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華為就放出了鴻蒙系統的發展路線圖,其中明確地展示著,將在今年適配筆記本電腦產品,再加上上面我們提到的南泥灣項目,似乎鴻蒙系統真的要來了,然而今天我們看到的這樣一個數據,似乎更加堅定了鴻蒙到來的信心。
我們知道,鴻蒙系統要想適配到筆記本電腦,其實技術上並不困難,困難的還是生態系統,也就是說,鴻蒙系統適配的筆記本電腦,總要有可以用的配套軟體才行,這就不得不提華為的HMS生態建設。
前段時間華為CEO徐直軍就表示,HMS生態建設是最高優先級,而且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工作,開始進入第二階段。不僅如此,HMS CRO已經發展到5.0,近日華為方面也公布了HMS的發展動態,其表示超過3000個頭部應用,已經有2500多個進入了HMS生態,全部應用也已經接近十萬個。
而今天我們發現,在華為的應用市場中,HMS CORE的安裝次數已經達到了101億,這無疑是個天文數字,很顯然,華為的努力沒有白費,而HMS的生態也似乎真的為鴻蒙出現做好了準備。
所以種種跡象都在表明,鴻蒙這次真的要來了,而且很可能會在今年應用到筆記本電腦產品上,因此在我們購買筆記本電腦時,有了第三個生態系統可以選擇,即除了蘋果生態和微軟生態之外,鴻蒙生態也會是選擇之一。
其實這還並非是最令人興奮的,更關鍵的點在於,一旦鴻蒙筆記本問世,也就意味著,在適用於消費端的PC電腦,美國的壟斷地位受到了挑戰,沒有美國的技術,也一樣可以滿足應用需求,這無疑是一次更大的進步,因此我們坐等華為的筆記本產品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