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1號」開外星探測新篇 中國仍有差距

2020-12-04 搜狐網

  在距離地球190億公裡的遙遠宇宙深空,有一位來自地球的旅行者,孤獨而執著地進行著一場特殊的旅行。本月12日,美國宇航局發布了一條令全世界為之振奮的消息—經過36年的飛行,「旅行者1號」空間探測器已確認飛出太陽系,開啟人類星際探索時代。如今,它已成為距離我們最遠和飛行速度最快的人造天體。它就像測試人類眼界的試驗品,看看我們究竟能看到多遠的地方,而無論這位旅行者最終能走多遠,無論它是否能邂逅外星生命,它都是人類通往更遠未知世界的偉大探路者。

  專家釋疑

  距離190億公裡,如何與地球通信聯絡

  航天專家、《國際太空》雜誌執行主編龐之浩在接受晨報記者採訪時解釋說,空間探測器和地球的通信聯絡,就像兩個人的通話,你說得清楚,我耳朵也靈敏。由於距離遙遠,要求空間探測器攜帶高功率發射機,同時地球上測控網的靈敏性高。美國在本國的加州、西班牙馬德裡和澳大利亞的坎培拉建設了三個大型測控站,三站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正好相隔120度,達到全覆蓋,無論地球轉到什麼位置,都可以和外太空的空間探測器聯繫上。為了增加測控站的靈敏度,其收發信號的天線比較大。

  「旅行者1號」飛到如此遠的距離,實際上其發回的信號已經非常弱了,但仍然可被接收到,這說明美國的測控技術水平非常高。

  什麼樣的動力源讓它維持長壽

  如果「旅行者1號」電源能維持到2025年的話,那個時候,它已經是48歲了。龐之浩說,「旅行者1號」有如此長的壽命,堪稱奇蹟。它使用了同位素溫差發電機作為動力來源,是一種核電源。在空間探測器方面,主要是美國使用了這種核電源,因為空間探測器飛得越遠,太陽光照射的能量越低,一般到了木星以外的空間,探測器都需要用核電源。「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及伽利略號木星探測器、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新地平線號冥王星探測器等都使用核電源。為了防止火星的沙塵暴覆蓋在太陽能帆板上,美國「好奇號」火星車也使用核電源,而此前的火星探測器都是使用太陽能電源。

  「旅行者」兄弟使命有何不同

  「旅行者1號」雖然通過光碟帶去了人類的信息,但主要目的是了解太陽系中比較遙遠的行星。

  「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都屬於漫遊式探測器,走馬觀花式地幾星連探,1號原來計劃是四星連探,在發射時已計算好了,到達木星後,還將探測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因為這幾顆外行星當時處於非平常(每177年出現1次)的排列狀態,所以可使探測器採取行星借力飛行的方式從木星飛向土星,然後飛向天王星和海王星,從而實現1個探測器飛越4顆地外行星的任務目標。但「1號」中途「變卦」,因為在探測完木星和土星後,發現土星的衛星—土衛六可能有生命,就改道探測土衛六,因路線改變,此後就沒有繼續探測天王星和海王星,而這樣的使命改由「2號」完成。

  漫漫未來,「旅行者1號」去向何方

  在探測完土衛六後,由於沒有星球需要觀測,所以「旅行者1號」關掉了大部分儀器以省電,只保留探測星際空間磁場等設備。未來,它將探測星際空間的磁場和粒子,2025年後就不會有任何的科學數據了,但工程數據會有,還有少量的電量保證傳回這些數據,直到2036年。

  在這之後,它會依賴慣性繼續飛行,如果路過星球的話,還會受到星球引力的影響,但不會靠近星球,只是掠過。它將一直在星際空間漫遊,在很長時間後,路過某一個星系,但對人類基本沒有意義,因為收不到它的信號,除非遇到外星人,並且它們能與地球建立聯繫。被小行星等撞擊的概率也不大,因為其體積相對來說較小。可能會與小的微流星碰一下,但影響很小。最終的命運就是一直漫遊下去,失落在宇宙空間。

  旅行者是尋找外星人的唯一希望嗎

  尋找外星人,「旅行者1號」被寄予厚望。而它是不是人類尋找外星人的唯一希望呢?答案是否定的。龐之浩指出,目前人們也在通過天文觀測或發射可能達到更遙遠星空的無線電信號,尋找外星生命。對於是否存在外星人的話題,還存在爭議。有外星人的話,是否能接收到人類的信號,也還不確定。還有UFO現象,是否和外星人有聯繫,也還不能確定,有可能外星人也在尋找我們。

  龐之浩個人認為,宇宙這麼大,有這麼多星系,可能有外星人存在,只是我們還沒有聯繫上,或者外星人以其他形態存在。美國克卜勒號空間望遠鏡通過觀測已找到了和地球很相似的類地行星,只是距離地球更遙遠。很多年以後,隨著技術提高,可確定幾個和地球最相似的星球,然後再派出飛行可達光速的、更先進的探測器走近它,了解它,未來是存在這種可能的。

  找到外星人是否會威脅地球

  對於人類的這種主動尋找,有人擔心會給地球帶來威脅。龐之浩說,確實存在這種可能,即使是在火星上取樣到地球,也有人認為其上的生物可能會給地球帶來危害,需要慎重。美國「阿波羅」載人飛船當年從月球返回時,剛開始幾次航天員都需要隔離一段時間,檢查是否會把月球上的可能會對地球帶來危害的生物隨身帶回地球。他們被封閉在小艙中,美國總統尼克森當時會見他們都是隔著小窗戶。不過後來發現,他們並沒有帶回這樣的生物。此後的幾次航天員從月球回到地球後就不再隔離了。

  觀點爭鳴

  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

  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對於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來說,「旅行者1號」飛出太陽系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不過他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這次飛行的象徵意義大於實際意義。畢竟對於浩瀚的宇宙來說,「旅行者1號」太渺小了,被外星文明發現的機率也非常小。

  如果「旅行者1號」真的被外星人發現了,那些外星人的文明程度和科技水平肯定是遠遠高於人類的。劉慈欣認為,因為「旅行者1號」目前所到達的地方是人類無法企及的,而外星人如果在那裡「捕獲」了「旅行者1號」,肯定說明外星人探索宇宙的能力遠遠高於人類。「從另一個角度說,『旅行者1號』代表著地球最先進的科技,而它在外星人看來卻是非常落後的。因此,『旅行者1號』是在向外星文明展示人類的『落後形象』。」

  劉慈欣的科幻巨著《三體》三部曲被譽為中國科幻小說的裡程碑。他說,其實在小說《三體》裡展示的就是外星文明與地球文明的撞擊。對外星文明的探尋是科幻小說永恆的題材。此次「旅行者1號」飛出太陽系,只是人類在現實中邁出的一小步。

  正如劉慈欣在小說《三體》裡想表達的,人類自以為歷盡滄桑,其實剛剛蹣跚學步;自以為悟出了生存競爭的秘密,其實還遠沒有競爭的資格。

  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

  「旅行者1號」還在太陽系

  昨天,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對北京晨報記者表示,太陽系很大,「旅行者1號」距離太陽系的邊緣應該還很遙遠。他認為媒體對科學家的表述似乎存在「誤解」。「旅行者1號」現在應該到了一個之前沒有到過的恆星際空間,不過那裡應該還屬於太陽系。

  朱進認為,「旅行者1號」目前雖然已經距離地球近190億公裡,不過距離太陽系邊緣肯定還很遙遠,也許需要上萬年才能真正飛出去。

  記者注意到,不僅僅是中國媒體報導中的說法為「飛出太陽系」,英國BBC和美國CNN等媒體在報導此事時都使用了「leave Solar System」的說法,翻譯過來也就是飛出太陽系。不過,美國CNN的報導指出,雖然宣布「旅行者1號」已飛出太陽系,但如果從太陽系的嚴格定義來看,把圍繞太陽轉的遙遠彗星也算作太陽系一部分的話,「旅行者1號」要想突破這個範圍,還需要3萬年。

  朱進說,即使「旅行者1號」真的飛出了太陽系,它承載的美好願望,「結識」外星人的願望,實現的機率也很小。不過肯定有地球外文明存在,他們如果真的發現了「旅行者1號」,也肯定會有辦法讀懂人類送去的問候。

  新聞檔案

  兩位「旅行者」

  花了近十億

  「旅行者1號」是一艘無人外太陽系太空探測器,重815千克。1977年9月5日,「旅行者1號」探測器升空。在1989年完成觀測木星和土星等最初任務後,「旅行者1號」收到指令開始向銀河系中心方向進發。12日,美國宇航局的科學家宣布,經過對2012年3月日冕物質拋射測定可以確認,經過36年的飛行,「旅行者1號」已經抵達距離地球約187億公裡的位置。觀測數據顯示,小小的「旅行者」已經飛出太陽系,正式進入星際空間。這也證實了此前有關「旅行者1號」或許已經於去年飛出太陽系的推測。

  身為人類早期太空探索的使者,「旅行者1號」裝備了研究磁場、宇宙射線和帶電粒子等的儀器。多年來,「旅行者1號」和它的姊妹探測器「旅行者2號」聯合對太陽系外圍行星及其衛星展開了大量有價值的觀測。據介紹,「旅行者1號」在飛出太陽系抵達下一個目標前,也就是達到另外一個恆星系,還要飛行大約4萬年。據科學家表示,「旅行者1號」電池的電量將在2025年左右耗盡。

  根據NASA官方網站消息,截止到今年9月,「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花費總計9.88億美元。

  中國元素

  「高山流水」期待遇知音

  自從獲知地球不是宇宙中唯一星球那天起,人類就在探索著宇宙中是否存在和地球人類相似的夥伴。無疑,這位「旅行者」有一天偶遇外星人,是人們最期待的一件事。我們有沒有同類,有沒有可能和他們產生共鳴?科學家希望,「旅行者1號」能成為人類的「宇宙使者」,向外太空的其他生物訴說人類身處的世界。因此在它身上裝載了一張名為「地球之音」的光碟。

  這張光碟有12英寸厚,鍍金表面,內藏留聲機針。光碟上錄有115幅照片,包括中國的八達嶺長城、華人的家宴,55種人類語言中包括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阿卡得語等非常冷僻的語言,以及四種中國的方言,普通話、閩南語、粵語和吳語。問候語為:「行星地球的孩子(向你們)問好」。唱片還包括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庫爾特·瓦爾德海姆的問候和時任美國總統卡特的問候,以及一個90分鐘的聲樂集錦,主要包括地球自然界的各種聲音以及27首世界名曲,其中有中國京劇和古曲《高山流水》等。

  雖然「旅行者1號」的能量可以維持到2025年,但這張鍍金銅質唱片卻可以保留10億年,「當然也只能是外星人發現了它,再與我們聯繫,人類是無法通過『旅行者1號』聯繫上外星人了。」龐之浩說。

  飛出太陽系中國有差距

  龐之浩指出,美國這次創造了人類的奇蹟,距離如此之遠,傳回一次信號還需要17小時,這是一次壯舉。目前只有美國在技術和資金有保證的情況下才去做了這件事。

  隨著中國地面測控站的建造,探測距離也在逐漸增加,嫦娥二號已經飛離地球5千萬公裡,以後還會飛到1億公裡甚至更遠。我國起步比較晚,但起點和發展速度較快。不過,我國空間探測和世界先進水平差距還是比較大。美國對月球的繞、落、回早已解決,航天員已登上月球,對太陽系的所有行星等都進行了探測,對小行星和彗星也都進行了探測甚至開展撞擊式探測;歐洲也有火星快車、金星快車探測器正在工作;日本進行了小行星取樣。

  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也有自己的優勢。在空間探測領域,我國被老專家稱之為「二鍋頭」,在第二集團中算領先的。月球探測的繞、落、回,印度、中國、日本和歐洲都完成了「繞」,我國將在落月探測上先行一步。繼嫦娥二號攻克了六大關鍵技術後,今年年底,嫦娥三號將首次落月,這是繼阿波羅載人登月這麼多年後,人類進行的首次落月探測。

  人類真正意義上的月球探測車,只有蘇聯發射過兩輛,美國的月球車實際上是航天員的交通工具,而不是探測器。雖然美國的火星車已經在火星上工作,但與月球車有所不同,月球上沒有大氣,著陸時不能使用降落傘,完全靠緩衝發動機,還要攻克月夜生存等困難。所以,中國月球車登月有重大的工程意義和科學意義。

  本版策劃 張旭光

  本版撰文 晨報記者 韓娜 王歧豐

news.sohu.com false 北京晨報 http://www.morningpost.com.cn/szb/html/2013-09/16/content_247122.htm report 5905 在距離地球190億公裡的遙遠宇宙深空,有一位來自地球的旅行者,孤獨而執著地進行著一場特殊的旅行。本月12日,美國宇航局發布了一條令全世界為之振奮的消息—經過36

相關焦點

  • 「旅行者1號」飛出太陽系 外星文明探測開新篇
    但「1號」中途「變卦」,因為在探測完木星和土星後,發現土星的衛星——土衛六可能有生命,就改道探測土衛六,因路線改變,此後就沒有繼續探測天王星和海王星,而這樣的使命改由「2號」完成。  漫漫未來,「旅行者1號」去向何方  在探測完土衛六後,由於沒有星球需要觀測,所以「旅行者1號」關掉了大部分儀器以省電,只保留探測星際空間磁場等設備。
  • 飛行了42年的旅行者1號,是否遇到過外星生命?
    一九七七年的九月五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研製的一艘無人太空探測器旅行者一號發射升空。旅行者一號為美國水手號計劃的一部分,當時不管是哪個國家,都沒有足夠的科技水平造出可以飛離太陽系的探測器。而旅行者一號之所以能飛出太陽系,是藉助於重力助推技術,即利用行星或其他天體的引力,改變探測器的軌道與速度,節省燃料和時間,從而達到目的。 一九八零年,旅行者一號在經過木星系統時,拍攝到了詳細的木星表面圖。
  • 旅行者1號曾經探測過木星和土星
    1977年9月5日,美國旅行者1號探測器開始遠徵飛行。旅行者1號和2號是美國的一對行星和行星際探測器。旅行者1號在旅行者2號發射15天之後啟程,踏上了遠徵太陽系行星的旅程。旅行者1號為環狀十邊形,帶有直徑3.7米的大型高增益天線,發射質量2016千克,到達木星時只有792千克。它裝有廣角和窄角電視攝像機、磁強計、字宙線和等離子體測量儀。旅行者1號上有16臺小型發動機,可精確地調整其姿態,從而能更加細緻地觀測目標行星。旅行者1號在太空主要探測了木星和土星。
  • 飛了42年的旅行者1號,已飛出太陽系了嗎?科學家的答案很意外
    文/行走天涯飛了42年的旅行者1號,距地球已有多遠?已飛出太陽系了嗎?旅行者1號是1977年就已經朝著外太空發射的一艘探測飛船,其主要的目的實際上是探索太陽系內的幾顆星球的,只是當時美國給這探測器寄予的希望還是比較大的,比如希望它最終可以完成人類飛出太陽系的夢想,當然在當時實際上僅僅只是一種希冀而已,因為當時的科技技術和現如今的水平相比較起來,肯定還是存在一定差距的!
  • 旅行者1號飛行了42年,有沒有遇到過外星生命?聽聽科學家咋說
    1977年的9月5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研製的一艘無人太空探測器,旅行者一號發射升空。旅行者一號重量為825.5千克,直到2019年仍然可以正常運作。它是人類研製出的迄今為止,飛得最遠的太空探測器,也是第一個離開太陽系的人造飛行器。
  • 中國嫦娥探月,美國旅行者號飛向星際空間,尋找適合人類生存行星
    在高興的同時,也要看到與美蘇的差距,特別是美國,他們的旅行者號探測器已經飛離太陽系,開始飛向星際空間,探索更遙遠的神秘宇宙。旅行者2號和旅行者1號分別於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發射升空。這兩個姊妹探測器沿著兩條不同的軌道飛行,擔負探測太陽系外圍行星的任務。
  • 【專題】旅行者1號的孤獨徵程
    旅行者2號飛行速度較慢的飛行軌跡,但也「因禍得福」,能夠保持在黃道面(即太陽系眾行星的軌道水平面)上,藉此在1981年的時候透過土星的引力加速飛往天王星和海王星,成為第一艘造訪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太空飛行器,完成了藉這個176年一遇的行星幾何排陣而造訪4顆氣態巨行星的機會。旅行者1號則早早地偏離了黃道面。
  • 太陽系外有一堵「牆」,旅行者1號被什麼擋住了?
    遇到這種困境,人類退而求之放棄載人飛出太陽系,只能選擇發射深空探測器先去太陽系外探探路,因此人類在70年代相繼發射4個深空探測器,這4個深空探測器分別是先驅者10號、先驅者11號、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其中旅行者1號是這4個深空探測器中飛得最快、飛得最遠的深空探測器,從1977年3月發射升空開始,旅行者1號在太空中孤獨地飛行了40多年,飛行距離高達220億公裡,本來這個距離已經遠遠超過太陽系的舊邊界
  • 旅行者1號品嘗太陽系外味道
    和「先驅者」不同,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及其兄弟旅行者2號攜帶的不再是簡單的「地球名片」,而是一張名為「地球之音」的12英寸厚鍍金銅製光碟,這張壽命可達10億年的光碟上錄製了55種語言的問候語,包括古代美索不達米亞阿卡得語等非常冷僻的語言,以及中國的方言(粵語、閩南語和客家語),還有地球自然界的各種聲音、27首樂曲以及包括中國長城在內的115幅照片。
  • 旅行者一號:我被外星文明發現怎麼辦?
    旅行者一號,是人類發射的一艘外太空探測飛船,於1977年9月5日發射升空。它的技術比較原始,飛行速度不快(最快的時候,其速度也僅僅有光速的1/5000),迄今為止飛行了整整41年,也堪堪到達太陽系的邊緣而已。一般認為,旅行者一號還沒有脫離太陽的控制,真正要脫離太陽系,還要很久一段時間。
  • 旅行者號太空飛行器探測到宇宙射線的爆發
    美國宇航局在40多年前發射了 "旅行者1號 "和 "旅行者2號",現在,這兩個年代久遠的太空飛行器仍不斷有新發現。愛荷華大學一項新研究報告顯示,旅行者號太空飛行器首次探測到宇宙射線電子被衝擊波加速,而這種衝擊波源自太陽。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探測是由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上的儀器進行的。
  • NASA旅行者號太空飛行器探測到宇宙射線的爆發
    NASA旅行者號太空飛行器探測到宇宙射線的爆發2020-12-08 19:58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美國宇航局在40多年前發射了 "旅行者1號 "和 "旅行者2號",現在,這兩個年代久遠的太空飛行器仍不斷有新發現。
  • 旅行者1號若給人類引來災禍,如何才能把它銷毀
    1977年美國宇航局發射了第一顆朝著外太空而去的旅行者1號。這顆探測器承載著人類與外星文明相連的夢想,儘管旅行者1號還順帶探測了木星、海王星、土星等多顆星球。如今的旅行者1號雖然未被科學家確定已經離開太陽系了,但至少也已經在太陽系的邊界處了,距離地球大約已經超過了216億公裡。
  • 旅行者號飛船有可能在未來給人類引來禍端,這是怎麼回事?
    除了向宇宙發送人類的無線信號之外,科學家還準備發射一些星際探測飛船,讓它們攜帶著人類的信號向著茫茫宇宙深處前進。看到這裡,可能很多朋友都想到了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因為它們都攜帶著一張鍍金唱片,在這張唱片中包含著地球和人類的很多信息,更重要的是上面還通過14顆脈衝星定位了地球的坐標。
  • 進入星際介質的旅行者1號發現,空間密度在遞增,這不是好事
    這種現象並不是第一次被檢測到,旅行者1號於2012年進入星際空間時,在一個單獨位置發現空間密度在遞增,2013年10月23日,183億公裡外的旅行者1號探測到等離子體密度為每立方釐米0.055個粒子,但到了2019年1月30日,探測到等離子體密度為每立方釐米0.13個粒子,與旅行者2號探測結果相似。
  • 進入星際介質的旅行者1號發現,空間密度在遞增,這不是好事
    這種現象並不是第一次被檢測到,旅行者1號於2012年進入星際空間時,在一個單獨位置發現空間密度在遞增,2013年10月23日,183億公裡外的旅行者1號探測到等離子體密度為每立方釐米0.055個粒子,但到了
  • 旅行者1號飛出太陽系,其中還有人類的定位信號
    人類對宇宙一直非常好奇,總希望能更加深入了解它,同時也希望能找到外星文明的線索。在幾十年前,美國NASA發射了旅行者1號宇宙探測衛星,目的是更進一步探索宇宙。如今,旅行者1號已經飛出了太陽系,向著宇宙的更深處航行。雖然這是人類宇宙探索歷史的裡程碑,但是這其中也包含隱患。
  • 旅行者1號與2號同時發射,命運卻迥然不同,原因為何?
    又或者是不是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就沒有其他星球有生命有文明了呢?為了解開這種種的疑惑,科學家決定主動出擊。所謂主動出擊就是科學家們把地球上關於人類的文明信息附帶在飛船上,然後發射飛船,讓飛船帶著人類的信息去探索,把人類的信息帶給其他星球和其他文明,如果在宇宙中真的有其他文明的話,那麼它們碰到人類的飛船,必定有所回應。
  • 旅行者1號如何標註出太陽系的位置?
    42年前,美國宇航局(NASA)把旅行者1號送上太空,去追趕早半個月離開地球的旅行者2號。此後,經過木星和土星的引力加速,旅行者1號成為能夠飛出太陽系的星際探測器,它很快超過了旅行者2號以及更早出發幾年的先驅者10號和11號。
  • 飛行228億公裡,旅行者1號最後拍的一張照片,為何讓人類深思?
    先驅者10號於1972年最先飛上太空,次年先驅者11號也離開地球。為了與地外文明進行聯繫,這兩艘探測器都攜帶著人類的信息和地球在銀河系中所在的位置。5年之後,旅行者2號和1號相繼出發,它們攜帶的人類和地球信息更為豐富。2006年,新地平線號也開啟了星際之旅。在這些星際飛船中,旅行者1號最受人們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