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星際介質的旅行者1號發現,空間密度在遞增,這不是好事

2020-11-23 騰訊網

受《星球大戰》和《星際迷航》等科幻大片的影響,現實世界中的我們偶爾會發呆,對神奇外太空進行一番幻想,外太空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到底有沒有邊際,太空中有些什麼樣天體,是不是和科幻大片中一樣,智慧生命一邊駕駛著星際飛船,穿梭於多個星系之中,一邊吃著美味佳餚,欣賞著舷窗外的美景。

這或許是無數科幻迷做夢都想體驗的一種生活,但實際上,太陽系附近星際空間並沒有我們幻想中的那麼美好,既沒有外星文明的星際飛船,也沒有什麼震撼視野的美景,有的只有漆黑、孤獨和寂寞,如果長時間待在這種環境中,估計再健康的人也會失常,除此之外,看似空無一物的外太空實際充斥大量有害粒子。

2012年8月,1977年8月發射的旅行者1號經過35年航行來到181億公裡外,突破了日光層,成為了世界上首個進入星際介質的人造物。2018年11月,緊隨其後的旅行者2號經過41年航行後,越過了標誌太陽影響極限邊界,進入星際介質,然而人造物上科學儀器檢測到,隨著距離的增加,空間密度也在遞增。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要問什麼是空間密度,外太空不是空無一物嗎?所謂的空間密度就是指一定空間所含的粒子數量,日光層之外的星際介質雖然看起來空無一物,但實際上充斥著大量不可見微粒,可以被科學載荷宇宙射線系統(CRS)所檢測到,一般來說空間密度是指一立方釐米空間所包含粒子數量。

這種現象並不是第一次被檢測到,旅行者1號於2012年進入星際空間時,在一個單獨位置發現空間密度在遞增,2013年10月23日,183億公裡外的旅行者1號探測到等離子體密度為每立方釐米0.055個粒子,但到了2019年1月30日,探測到等離子體密度為每立方釐米0.13個粒子,與旅行者2號探測結果相似。

星際介質中的這些高速粒子可以輕鬆穿透物體,由質子,α粒子,γ射線,超高能中微子,正電子,μ子和π介子組成,它們被統稱為宇宙射線,對於生命而言,宇宙射線是一種有毒物質,而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探測數據已經證實星際介質中存在過強宇宙射線,這對於即將探索星際空間的人類來說不是好事。

旅行者1號以每秒16.9995公裡向外飛去, 截至2020年10月20日,旅行者1號已經來到了226.38億公裡外,再一次更新了距離記錄。知道226.38億公裡有多遠嗎?就算以299792458米/秒光速從地球飛往旅行者1號,需要20小時58分32秒,也就是說地面向旅行者1號發送指令,旅行者1號也需要20小時58分32秒後才收到。

由於距離過於遙遠,旅行者1號向地面傳回數據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因為距離與傳輸速度成反比,也就是說距離越大傳輸速率就越小,再加上複雜的太空環境,一批容量只有幾兆的科學數據需要傳送好幾天,自進入2020年10月以來,旅行者1號已經向地面傳回了三批科學數據。現在旅行者1號還在向外飛去,沒人知道它歸宿在哪裡。有趣的科學探索內容請關注唯一微信公眾號:有趣探索

相關焦點

  • 進入星際介質的旅行者1號發現,空間密度在遞增,這不是好事
    2012年8月,1977年8月發射的旅行者1號經過35年航行來到181億公裡外,突破了日光層,成為了世界上首個進入星際介質的人造物。2018年11月,緊隨其後的旅行者2號經過41年航行後,越過了標誌太陽影響極限邊界,進入星際介質,然而人造物上科學儀器檢測到,隨著距離的增加,空間密度也在遞增。
  • 進入星際空間後,旅行者號發現奇怪的現象:空間密度越來越高
    近日,旅行者號項目的研究團隊表示,185億公裡外,旅行者號發現空間密度越來越高,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需要先來簡單科普一下。太陽的內部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核聚變,除了不斷地釋放出光和熱之外,太陽還會向外發射出大量的高能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太陽風。
  • 旅行者1號駛入星際空間
    圖片來源: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旅行者1號飛船發回的新數據表明,這艘飛船確實已經離開了日球層的懷抱,駛入了寒冷黑暗的星際空間。所謂的日球層(heliosphere),指的是包裹在太陽周圍的一個由熾熱的高能粒子構成的氣泡。自1977年發射以來,旅行者1號一直在急速飛離太陽。最新測量數據顯示,飛船周圍等離子體的密度,已與理論預言的星際介質密度相符。
  • 進入星際空間後,旅行者二號發現了奇怪的現象
    目前旅行者一號距離地球大約151AU(1AU即一個天文單位,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1億5千萬公裡)。2018年11月5日,旅行者二號也進入了星際空間。在旅行者二號進入星際空間之後,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 「旅行者」1號再被證實進入星際空間
    美國航天局7日說,最新獲得的數據表明,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確實已經進入寒冷而黑暗的星際空間。  星際空間是指恆星與恆星之間、瀰漫著稀薄的被稱作等離子體的帶電粒子的區域。去年9月,美國航天局宣布,「旅行者」1號可能已經於2012年8月25日正式離開太陽系的保護層日光層,進入星際空間。
  • 旅行者1號飛出太陽系6年後,旅行者2號也飛了出去,進入星際介質
    旅行者1號飛出太陽系6年後,旅行者2號也飛了出去,進入星際介質人類在探索宇宙空間的時候,向太陽系內的天體發射了幾百個探測器,除了行星和衛星,還有小行星的探測器。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星際旅行的探測器,是為了探索宇宙空間的一種探測器,這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旅行者1號,這個飛行器現在已經飛出了太陽系,進入了星際空間中,那麼,旅行者1號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探測器呢?快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旅行者1號是NASA發射的一個外太陽系探測器,它的重量只有815千克,發射與70年代,不過,這麼多年過去了,就算是現在依然還在正常工作。
  • 旅行者探測器發現:離太陽系越遠,空間密度越高
    2018年11月,經過41年史詩航行,旅行者2號終於飛出了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但是,小探測器的使命還在繼續——它正在向母星發送太陽系外空間的信息。隨著旅行者2號離太陽越來越遠,空間密度在增加。這倒不是第一次發現。旅行者1號於2012年進入系外星際空間,也發現外面的物質密度在升高。旅行者2號的新數據表明,旅行者1號的發現不僅是真的,而且密度的增加可能是局部外星際介質(VLIM)的大規模特徵。
  • 旅行者探測器發現:離太陽系越遠,空間密度越高
    2018年11月,經過41年史詩航行,旅行者2號終於飛出了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但是,小探測器的使命還在繼續——它正在向母星發送太陽系外空間的信息。它揭示的東西令人驚訝。隨著旅行者2號離太陽越來越遠,空間密度在增加。這倒不是第一次發現。旅行者1號於2012年進入系外星際空間,也發現外面的物質密度在升高。
  • 「旅行者2號」從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看到了什麼?
    據新華社電一年前,美國「旅行者2號」探測器飛出日球層,成為繼「旅行者1號」之後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類探測器。「旅行者2號」從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看到了什麼?本周出版的《自然·天文學》雜誌刊發一組論文,詳解「旅行者2號」傳回的首批「星際穿越」數據,讓人們得以窺見太陽系與星際空間「接壤」之處的神秘圖景。
  • 旅行者2號進入星際空間一周年,新發現揭秘星際空間邊界
    兩艘旅行者號證實,鄰近星際空間中的等離子體,比日球層內部的等離子體密度更高,而溫度比日球層內部的等離子體更冷。NASA 科學家認為,這可能表明星際空間的等離子體正在被壓縮。 旅行者2號還觀察到,等離子體密度在離開太陽風層頂之前也略有增加,表明等離子體在日球層內部邊緣也被壓縮了。但科學家尚未完全了解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日球層內外的等離子體體壓縮。
  • 太空飛行器發現旅行者2號到達了星際空間
    圖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旅行者2號在2018年11月飛出太陽系,進入廣闊的系外空間,而它的姊妹太空飛行器旅行者1號於六年前飛出太陽系。旅行者2號傳回來的數據幫助科學家描繪出太陽日球層的結構。(日球層,即由太陽創造並環繞其自身的巨大氣泡狀空間區域。)人類對星際空間的第二次探索所引出的問題比它回答的更多。
  • 旅行者2號飛出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這是我們人類的驕傲
    旅行者1號在星際空間中有一個同伴:旅行者2號!愛荷華州大學的科學家報告表示:旅行者2號宇宙飛船已經進入星際空間(ISM),這是由太陽向外吹出風產生氣泡狀邊界之外的空間區域。因此,旅行者2號成為繼旅行者1號於2012年飛出太陽系之後第二個脫離太陽影響的人造物體。
  • 發射升空41年後,旅行者2號進入了星際空間
    上面六張圖,是旅行者2號最重要的六個歷史時刻。41年後,北京時間2018年12月11日零點,NASA在美國地球物理年會上宣布,通過比較旅行者2號上搭載的不同儀器傳回的數據,旅行者2號於11月5日通過了日球層的外部邊緣,進入了星際空間。這個邊界,稱為日球層頂(heliopause),這裡是太陽風和星際介質相遇的地方。
  • 旅行者1號在180億公裡外的發現,對人類是件壞事,有害射線激增
    ,目前已經「飛出太陽圈」,進入了星際介質。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旅行者號才是人類唯一設計用以離開太陽系的探測器,因為它從製造之初就已經考慮了它未來會進入星際介質。星際介質人類也猜測裡面存在塵埃微粒、高能宇宙射線、以及中性粒子,且十分的均勻和平靜。旅行者號對這兩個地方的探測可以為我們揭示太陽風層頂的範圍,星際介質成分,以及太陽風如何和星際介質發生作用。
  • 旅行者二號探測器揭秘更多星際空間細節
    速度更快的旅行者一號早在2011年就進入了星際空間。接著,在發射四十多年後,旅行者二號於2018年11月5日也完成了穿越。兩艘飛船在不同位置穿過日球層頂,旅行者一號於北半球穿過,旅行者二號則在南半球。
  • 旅行者二號探測器揭秘更多星際空間細節
    速度更快的旅行者一號早在2011年就進入了星際空間。接著,在發射四十多年後,旅行者二號於2018年11月5日也完成了穿越。兩艘飛船在不同位置穿過日球層頂,旅行者一號於北半球穿過,旅行者二號則在南半球。
  • 旅行者2號探測到太陽系外空間密度增大,難道太陽系被罩住了嗎
    在2018年11月的時候,旅行者2號終於在41年的太空飛行中,越過了太陽系影響極限的標誌,進入了星際空間。但是,這個探測器的任務還沒停止,它一直在向地球發送所收集到的數據。最近,科學家分析傳回的數據發現,隨著它離太陽越來越遠,空間的密度越來越大,它受到的阻力也越來越大。
  • 探索星際空間,「旅行者2號」有這些優勢
    它是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類探測器。早在2012年,「旅行者1號」就先一步離開了日球層,但當時搭載在上面的等離子密度探測儀(PLS)已經損壞了30多年,科學家花費了1年才間接推算出數據並確認了它的離開。「旅行者2號」的情況要好很多,因為PLS運轉正常,確認只用了一個月。
  • NASA旅行者1號和2號飛船的主要成就
    行星第一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號在與外太陽系氣態巨行星的相遇中帶來了許多驚喜和發現:木星, 土星, 天王星和海王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環的太空船(旅行者2號)第一艘發現地球以外活火山的宇宙飛船(在木星的衛星Io-Voyager 1上)第一艘探測地球以外行星上閃電的太空飛行器(木星-旅行者1號)第一艘發現地球外海洋的宇宙飛船(在木星的月球上--歐羅巴--都是宇宙飛船)第一艘探測地球以外富含氮的大氣層的太空船(在土星的衛星土衛六-旅行者1號)太陽物理學第一1980年11月旅行者1號離開土星後
  • 飛了185億公裡,旅行者號發現真空物質越來越多,究竟怎麼了?
    美國宇航局(NASA)上世紀70年代發射的兩艘太空飛行器旅行者1號和2號都已飛出了太陽系的日球層頂,進入了星際空間。你想的可能是,星際空間應該更空曠,物質密度應該低於太陽系內部,然而這兩艘飛船最新發回的數據卻讓人大跌眼鏡,越往星際空間深處飛,它們測得的物質密度反而越來越大,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科學家們暫時還無法準確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