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1號駛入星際空間

2020-12-03 果殼網

對等離子體的測量表明,旅行者1號飛船已於2012年8月離開日球層,闖入了星際介質。圖片來源:NASA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旅行者1號飛船發回的新數據表明,這艘飛船確實已經離開了日球層的懷抱,駛入了寒冷黑暗的星際空間。所謂的日球層(heliosphere),指的是包裹在太陽周圍的一個由熾熱的高能粒子構成的氣泡。自1977年發射以來,旅行者1號一直在急速飛離太陽。最新測量數據顯示,飛船周圍等離子體的密度,已與理論預言的星際介質密度相符。根據這些數據,研究人員表示,旅行者1號大約是在2012年8月25日前後,抵達這片從來沒有被探索過的寒冷的星際空間的。

旅行者1號利用自身攜帶的諸多設備向地球發回數據,科學家早就在期待特定的測量結果。確切地說,就是太陽粒子數量的減少和銀河宇宙線數量的增多。這樣的結果能夠告訴他們,旅行者1號穿透了日球層頂(heliopause),也就是太陽等離子體與星際空間等離子體的邊界。

史威斯達克(Swisdak)等人最近發表在《天文物理期刊通訊》上的一項研究,描述了旅行者1號飛船周邊粒子的一些變化,並用一個理論模型來解釋這些數據。這個模型專注於太陽與星際磁場連接的物理機制,認為旅行者1號探測到的高能粒子變化,是由相關的磁場重新連接的過程導致的。

不過現在,旅行者1號上等離子波科學設備的首席研究員、美國艾奧瓦大學的唐·古內特(Don Gurnett)及其團隊,提供了今年4月9日到5月22日之間的電子等離子體振蕩的測量結果——這在先前的研究中是不可能做到的。這些數據揭示出,旅行者1號當時所處的空間區域裡,電子的密度大約為每立方釐米0.08個。而按照現有的模型,星際介質的電子密度應該介於每立方釐米0.05到0.22個電子之間。

古內特等人的這一結果,9月13日在線發表在《科學快報》上。

「現在,我們掌握了新的關鍵數據,我們相信這是人類邁入星際空間的歷史性一步,」美國加州理工大學旅行者號項目科學家埃德·斯通(Ed Stone)說,「旅行者號團隊需要時間來分析這些觀測,弄清它們的意義。但我們現在可以回答那個我們一直在提的問題了:『我們到了嗎?』是的,我們到了!」

旅行者1號已經穿透了日球層頂,進入了星際空間。圖片來源:NASA

為了了解旅行者1號歷史性穿越日球層頂有沒有可能發生在2013年4月之前,古內特和他的團隊回顧了旅行者1號發回的歷史數據,從中分辨出了另一次與2013年4、5月間類似的電子振蕩事件,發生在2012年10月23日到11月27日之間。他們計算了期間旅行者1號飛船周圍的電子密度,大約是每立方釐米0.06個。

他們說,兩次電子振蕩事件之間電子密度的差異(從0.06到0.08)表明,兩個空間區域之間等離子體的密度是在平滑增長,存在一個所謂的「密度斜坡」。考慮到旅行者1號每年飛行大約3.5個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相當於太陽到地球的平均距離,約為1.5億千米),研究人員表示,電子密度沿著這個密度斜坡增長的速度,大約是每天文單位升高19%。

「我們在數據中看到這些振蕩的時候,真的是從座位上蹦起來了——它向我們證明,飛船已經駛入一片全新的區域,與我們預期的星際空間的環境相符,與太陽周圍氣泡中的環境完全不同,」古內特說,「很明顯,我們已經穿透了日球層頂,也就是太陽等離子體和星際等離子體之間一直假設存在的那道邊界,時間大概是2012年8月。」

為了進一步確定旅行者1號駛入了星際介質,古內特及其同事最終引用了古內特與他人早在1993年合作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報導。那項研究利用了一系列強勁的太陽風暴,強勁到足以形成一道激波在日球層中穿行。報導中解釋說,在太陽風暴發生400天後,研究人員在2000赫茲起的頻段裡檢測到了射電輻射,這是激波與日球層頂(距離太陽估計在116到117個天文單位)相撞的結果。

這些科學家沿著他們的密度斜坡往前倒推,直到他們讀數的頻率與2000赫茲相符。密度斜坡把他們帶回到了2012年8月,而2012年8月25日恰好是帶電粒子數量下降和銀河宇宙線數量上升的那一天(參見果殼觀星者小組:【NASA發布會】旅行者1號飛入太陽系邊緣一片全新區域,距離抵達星際空間還有最後一步)。他們指出,這一天很可能是旅行者1號抵達星際空間的日子,距離太陽大約121個天文單位。

旅行者1號被報導已經離開太陽系的次數。事實上,進入星際空間與離開太陽系並不能簡單劃上等號。圖片來源:xkcd

「旅行者號已經大膽闖入了先前沒有任何探測器到過的地方,取得了科學編年史上最重要的一項技術成就。隨著它駛入星際空間,人類的科學夢想和科學事業又掀開了新一頁篇章,」NASA科學任務理事會副主席約翰·格倫斯菲爾德(John Grunsfeld)說,「或許未來的深空探險家會追上旅行者號——我們的首位星際特使,緬懷這艘無畏的飛船如何幫助他們實現了未來。」

「儘管飛了36年,這件事仍令我驚嘆,」這篇論文的合作者、艾奧瓦大學的比爾(Bill Kurth)說,「我認為,旅行者號任務比人類曾經夢想過的任何任務都要更加偉大得多——不只是離地球去巡遊外太陽系的巨型行星,現在更是首次闖入了星際空間。」

「抵達日球層頂,一直是日球層研究領域的聖杯,」古內特說。現在看來,似乎可以肯定,旅行者1號已經完成了這項任務。

消息來源:EurekAlert!

相關的果殼網小組

相關焦點

  • 「旅行者」1號再被證實進入星際空間
    美國航天局7日說,最新獲得的數據表明,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探測器確實已經進入寒冷而黑暗的星際空間。  星際空間是指恆星與恆星之間、瀰漫著稀薄的被稱作等離子體的帶電粒子的區域。去年9月,美國航天局宣布,「旅行者」1號可能已經於2012年8月25日正式離開太陽系的保護層日光層,進入星際空間。
  • 旅行者2號進入星際空間一周年,新發現揭秘星際空間邊界
    航天專家楊宇光表示,旅行者2號彌補了旅行者1號由於儀器故障錯失的數據,對於人類獲取星際空間的一手資料有重要意義。 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告訴記者,當宇宙射線量遠遠高於太陽風輻射量時,就可以說是離開日球層,進入了星際空間。 此次發表的論文證實,如旅行者1號一樣,旅行者2號似乎也位於太陽風層頂外一個受擾動的過渡區域。
  • 太空飛行器發現旅行者2號到達了星際空間
    圖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射的旅行者2號在2018年11月飛出太陽系,進入廣闊的系外空間,而它的姊妹太空飛行器旅行者1號於六年前飛出太陽系。旅行者2號傳回來的數據幫助科學家描繪出太陽日球層的結構。(日球層,即由太陽創造並環繞其自身的巨大氣泡狀空間區域。)人類對星際空間的第二次探索所引出的問題比它回答的更多。
  • 「旅行者2號」從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看到了什麼?
    據新華社電一年前,美國「旅行者2號」探測器飛出日球層,成為繼「旅行者1號」之後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類探測器。「旅行者2號」從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看到了什麼?本周出版的《自然·天文學》雜誌刊發一組論文,詳解「旅行者2號」傳回的首批「星際穿越」數據,讓人們得以窺見太陽系與星際空間「接壤」之處的神秘圖景。
  • 進入星際介質的旅行者1號發現,空間密度在遞增,這不是好事
    2012年8月,1977年8月發射的旅行者1號經過35年航行來到181億公裡外,突破了日光層,成為了世界上首個進入星際介質的人造物。2018年11月,緊隨其後的旅行者2號經過41年航行後,越過了標誌太陽影響極限邊界,進入星際介質,然而人造物上科學儀器檢測到,隨著距離的增加,空間密度也在遞增。
  • 進入星際介質的旅行者1號發現,空間密度在遞增,這不是好事
    這種現象並不是第一次被檢測到,旅行者1號於2012年進入星際空間時,在一個單獨位置發現空間密度在遞增,2013年10月23日,183億公裡外的旅行者1號探測到等離子體密度為每立方釐米0.055個粒子,但到了
  • 探索星際空間,「旅行者2號」有這些優勢
    它是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類探測器。早在2012年,「旅行者1號」就先一步離開了日球層,但當時搭載在上面的等離子密度探測儀(PLS)已經損壞了30多年,科學家花費了1年才間接推算出數據並確認了它的離開。「旅行者2號」的情況要好很多,因為PLS運轉正常,確認只用了一個月。
  • 「旅行者」:觸摸星際空間
    2013年9月12日,美國科學家宣布,1977年發射的「旅行者」1號無人探測器跨越了從太陽系空間到星際空間的這道「涇渭分明」線。此時,它已出發36年,行程187億公裡,是有史以來飛離地球最遠的人造飛行器。《銀河英雄傳說》中的豪言:「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用在一往無前的「旅行者」身上再貼切不過了。
  • 進入星際空間後,旅行者二號發現了奇怪的現象
    目前旅行者一號距離地球大約151AU(1AU即一個天文單位,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1億5千萬公裡)。2018年11月5日,旅行者二號也進入了星際空間。在旅行者二號進入星際空間之後,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 旅行者2號進入星際空間,下一步是什麼?
    據國外媒體報導,旅行者2號探測器已經達到了探索太陽系之旅的一大關鍵裡程碑,進入了行星際空間,但無論是接下來的旅程還是科學任務,旅行者2號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張概念圖顯示了旅行者1號和2號的所在位置。NASA於12月10日宣布,旅行者2號已經和旅行者1號「團聚」,同樣進入了星際空間。兩艘探測器如今都處於太陽圈之外,即太陽產生的、位於冥王星之外的保護性「泡泡」。在本月10日舉行的美國地球物理聯盟年會上,科學家與工程師們表示,雖然旅行者二號跨越邊界令他們非常興奮,但旅行者2號和它的「孿生姐妹」旅行者1號的生命力依然頑強。
  • 旅行者二號探測器揭秘更多星際空間細節
    速度更快的旅行者一號早在2011年就進入了星際空間。接著,在發射四十多年後,旅行者二號於2018年11月5日也完成了穿越。兩艘飛船在不同位置穿過日球層頂,旅行者一號於北半球穿過,旅行者二號則在南半球。
  • 旅行者二號探測器揭秘更多星際空間細節
    圖源:google 幸運的是,旅行者二號於2018年和之前的旅行者一號一樣成功進入星際空間 速度更快的旅行者一號早在2011年就進入了星際空間。接著,在發射四十多年後,旅行者二號於2018年11月5日也完成了穿越。兩艘飛船在不同位置穿過日球層頂,旅行者一號於北半球穿過,旅行者二號則在南半球。
  • 進入星際空間後,旅行者號發現奇怪的現象:空間密度越來越高
    好的,現在科普完畢,下面我們來進入主題,即進入星際空間後,旅行者號發現奇怪的現象:空間密度越來越高。2013年10月,旅行者1號早已越過「日球層頂」,進入了星際空間。它在183億公裡的距離上首次測量等離子體振蕩時,發現這裡的等離子體物質密度為0.055個電子/立方釐米,在接下來的日子裡,旅行者1號在212億公裡的距離上又進行了一次測量,而測量結果居然是0.13個電子/立方釐米。
  • 發射升空41年後,旅行者2號進入了星際空間
    上面六張圖,是旅行者2號最重要的六個歷史時刻。41年後,北京時間2018年12月11日零點,NASA在美國地球物理年會上宣布,通過比較旅行者2號上搭載的不同儀器傳回的數據,旅行者2號於11月5日通過了日球層的外部邊緣,進入了星際空間。這個邊界,稱為日球層頂(heliopause),這裡是太陽風和星際介質相遇的地方。
  • 人類歷史上第二個:旅行者2號逼近星際空間!
    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檢測數據,旅行者2號探測器正在接近星際空間,它將是繼旅行者1號之後,第二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類探測器。2007年起,旅行者2號進入了太陽系日球層的最外層,而從今年8月下旬開始,它檢測到的來自太陽系之外的宇宙射線不斷增加,半個多月就增加了大約5%,同時高能宇宙射線也在增加。
  • 旅行者2號飛出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這是我們人類的驕傲
    旅行者1號在星際空間中有一個同伴:旅行者2號!愛荷華州大學的科學家報告表示:旅行者2號宇宙飛船已經進入星際空間(ISM),這是由太陽向外吹出風產生氣泡狀邊界之外的空間區域。因此,旅行者2號成為繼旅行者1號於2012年飛出太陽系之後第二個脫離太陽影響的人造物體。
  • 美國「旅行者二號」宇宙飛船也要飛入星際空間了!
    當美國宇航局在 1977 年發射「旅行者 2 號」星際探測器的時候,鈴鐺和迪斯科舞廳還相當風靡。時光一晃過去了 40 多年,該探測器現已接近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 進入星際空間。NASA 表示,旅行者 2 號用了十多年來穿越日鞘(Heliosheath)。這一層可被描述成「圍繞太陽的巨大氣泡」,行星仍受到太陽物質和磁場的主宰。目前,旅行者 2 號正處於距離地球 110 億英裡(約 177 億公裡)的地方。NASA 在周五的公告中稱:「探測器回傳的數據表明,來自太陽系外的宇宙輻射的轟擊,正在不斷增加」。
  • NASA宣布:旅行者2號已離開太陽系,將進入星際空間!
    NASA宣布:旅行者2號已離開太陽系,將進入星際空間!據外國媒體報導,旅行者2號現在已經離開了太陽系,科學家們認為旅行者2號就和之前的旅行者1號一樣這項空間探測器正在穿過太陽系,進入未知的宇宙當中,現在的旅行者2號距離太陽大概在119個天文單位遠。
  • 星際空間,塵埃仍未落定
    圖片來源:NASA官網  記者 張夢然  2012年,「旅行者1號」(Voyager 1)進入星際空間,傳回了非常寶貴的日球層頂數據。但是,由於探測器上的等離子體設備損壞,地球上的研究人員,根本無法收集到那次穿越的完整數據。  但現在,人類擁有了「旅行者2號」(Voyager 2)穿過星際空間的首批數據。
  • 星際空間,塵埃仍未落定
    「旅行者1號」飛出太陽系,進入星際空間。這是第一個進入星際空間的人造物體。「旅行者1號」自1977年發射以來,一直在急速遠離太陽。從2012年開始有傳言至2014年開發布會,「旅行者1號」的精確位置不斷引發激烈爭論。最終認為,「旅行者1號」約是在2012年8月25日離開了日球層懷抱,進入寒冷的星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