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佰思科學 | 沈東旭 邱亞明
迄今為止,人類有兩艘太空飛行器探測了星際空間。2012年8月25日,NASA宣布,1977年9月5日發射的旅行者一號進入了星際空間。目前旅行者一號距離地球大約151AU(1AU即一個天文單位,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大約1億5千萬公裡)。2018年11月5日,旅行者二號也進入了星際空間。在旅行者二號進入星際空間之後,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旅行者一號和二號的大致位置
在講這個奇怪現象之前,我們先科普一下什麼是星際空間。太陽在銀河系裡,沿著銀河平面繞著銀河系中心旋轉。在旋轉過程中,太陽還有上下起伏的運動。從太空中望去,看起來是一種螺旋形的運行軌跡。
太陽在銀河系中的運行軌跡
太陽在發出光芒,給我們帶來光明的同時,也在不停釋放出等離子粒子,形成了所謂的太陽風。太陽風粒子由電子,質子(氫核),α粒子(氦核)等組成。
太陽發射出來的太陽風粒子
可以想像,在太陽距離太陽近的地方,太陽風粒子密度大,隨著距離的增加密度會下降。到了一定距離之後,太空中的粒子,從銀河系來的宇宙射線會上升,而從太陽來的粒子會大幅下降。於是人們將太陽風佔主導的區域定義為太陽圈,heliosphere。太陽圈阻擋了一部分宇宙射線對太陽系內部區域的衝擊,對像地球這樣的大行星有保護性作用。
假想的太陽圈形狀
有人認為,太陽圈就像彗星一樣,拖著長長的尾巴。不過,太陽圈的真實形狀很可能不是那麼完美,或許還與星際物質的分布有關係。最近NASA的一個模型認為,太陽圈長得像法式牛角包(croissant)。
NASA新的太陽圈形狀模型
太陽圈的邊緣被稱作太陽層頂(heliopause)。2018年11月5日,旅行者二號上面的探測器發現,來自於銀河系的宇宙射線粒子開始大幅增加,而太陽風粒子斷崖式減少,這說明旅行者二號開始進入星際空間。下圖是旅行者二號上面的儀器測得的太陽系和銀河系粒子數目。
旅行者二號探測到的粒子數量:上,來自於銀河系的宇宙射線;下,太陽風粒子數
這裡需要注意,進入星際空間和離開太陽系可不是一回事。太陽系的範圍由太陽的引力所決定--太陽系內的物質都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跟隨著太陽在銀河系中運動。目前兩個旅行者號距離地球大約100多AU。太陽系邊緣區域被稱作奧爾特雲,Oort Cloud,距離太陽最遠估計有10萬AU,大約相當於2光年。按照現在的速度,旅行者一號要穿越奧爾特雲,脫離太陽的引力範圍,還要3萬年。
太陽系的範圍
進入星際空間後,旅行者一號和旅行者二號都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之前科學家預測,星際空間中等離子體的密度應該很低,如果僅考慮電子,平均每立方釐米應該只有0.002個電子。然而,旅行者一號2013年測得的密度是0.055,旅行者二號2019年測量結果是0.039。
旅行者一號和二號的飛行方向
2020年10月份的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旅行者二號發現,在它飛出太陽圈之後,星際空間的密度不僅遠比預計為高,而且隨著距離的增加,密度還在變高。這種現象與旅行者一號的發現相吻合。具體原因尚未有明確的答案。
太陽圈、太陽層頂和旅行者一號、二號的位置
歸根結底,我們身處於太陽圈之內,但對太陽圈的了解卻十分稀少。人類通過兩個旅行者,只是剛剛了解了太陽圈之外的星際空間的模樣。到目前為止,人類發射過的太空飛行器中,還有先鋒10號、先鋒11號,以及執行冥王星飛掠任務的新視野號將飛出太陽系。然而先鋒10號與11號因為能量耗盡,分別於2003和1995年失去了聯繫。
除了新視野號其他四個能飛出太陽系星際飛船
新視野號預計飛到100AU的時間為2038年,從而進入星際空間。然而,新視野號的電池預計在2030年代中後期耗盡,能否對星際空間進行探測尚未可知。
新視野號的軌跡
從2021年開始,受限于越來越低的電力供給,旅行者一號將逐漸關閉科學儀器。預計在2025到2030年間,所有的儀器都會被關閉。而旅行者二號,預計也在2025年之後關閉全部儀器。到那時,人類對星際空間的實地測量將告一段落了。
開發中的SLS運載火箭
近年來,NASA正在開發巨大的SLS運載火箭,能將超過100噸的貨物送入地球低軌道,預計在2021年試射。此外,Space X正在開發中的星艦(Starship),運載能力與SLS相似,也將於2021年後試射。
測試中的SpaceX的Starship
基於這些大型火箭,有人建議開發新的星際探測器,經過一次行星引力加速之後,再啟動火箭,進一步提升探測器的速度。探測器將只用不超過15年就到達距離地球150AU的地方,大致是旅行者號現在的距離。最終在其50年壽命終點時,到達1000AU的位置。假如2035年探測器能發射的話,在2050年前人類將再次獲得星際空間的測量數據。
提議中的星際探測器路線
顯然,人類已經逐漸不滿足於對太陽系內部區域的探測,正將目光投向星際空間。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必定會走向更遙遠的太空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