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11月的時候,旅行者2號終於在41年的太空飛行中,越過了太陽系影響極限的標誌,進入了星際空間。但是,這個探測器的任務還沒停止,它一直在向地球發送所收集到的數據。最近,科學家分析傳回的數據發現,隨著它離太陽越來越遠,空間的密度越來越大,它受到的阻力也越來越大。得知這一消息,許多人紛紛猜測,太陽系是不是被什麼東西罩住了?
事實上,這不是第一次檢測到這種密度的增加。早在2012年,旅行者1號進入星際空間後,就在某個位置發現了類似的密度梯度。最新的旅行者2號的數據表明,這種密度的增加可能和星際空間物質的大規模特徵有關。
在天文學中,對太陽邊界的定義有許多種。但是,旅行者探測器所越過的邊界稱為日球層頂,是由太陽風所決定的。我們知道,太陽風是一些超音速的電離的等離子風,它會在太陽的各個方向射出。太陽風是具有壓力的,且它的壓力隨著距離的增長而衰減,最終它的壓力會和太陽系外部壓力相等,而相等的地方就是我們所定義的邊界:日球層頂。
在「日球層頂」內部自然是日球層,外部則是星際介質空間。很多人可能會認為按照上述定義,日球層是一個圓球,但是實際上,它更像一個橢球,它的一端是太陽系,另一端是長長的尾巴。
我們常認為太空中是空的,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它們只是物質密度極低,但仍然存在物質。根據美國宇航局的數據,在太陽系中每立方釐米存在著3到10個的太陽風粒子。而銀河系中星際介質的平均等離子密度為每立方釐米0.037個。
旅行者1號於2013年穿過日球層頂時,此時它距離我們183億公裡,當它測量等離子密度時,發現它為每立方釐米0.055個。2019年1月,旅行者2號在距離我們179億公裡的時候,測得的等離子密度為每立方釐米0.039個。二者的測量值都大於銀河系平均,且二者數據對比能看出距離越遠,密度越大。後來,在2019年6月,旅行者2號在185億公裡的位置又進行了測量,得到了每立方釐米0.12個的數據,密度增加相當明顯。
目前,尚不清楚為什麼會有這種密度的增加。不過,科學家表示,這只是一些單純的宇宙現象,不存在太陽系被罩住的說法。有一種理論認為,星際風所吹來的物質在到達日球層頂時遇到了壓力,造成了阻塞,因此密度增大了。不管如此,都還要進行進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