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舒單抗在骨巨細胞瘤治療中的地位

2020-11-30 醫脈通


作者: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骨腫瘤科  華瑩奇

 

骨巨細胞瘤是原發交界性骨腫瘤,具有較高局部侵襲性和少見的遠處轉移性,主要好發於長骨的骨端,也會發生於較難治療的隱匿部位如骨盆、骶骨和脊柱。骨巨細胞瘤的病理基礎是由分泌表達RANKL的梭形基質細胞誘導和促進表達RANK的類破骨前體細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細胞發揮溶骨作用,從而導致病理性骨質破壞。


作為局部侵襲性腫瘤,局部的控制率成為骨巨細胞瘤治療最重要的療效指標,根據腫瘤的部位,侵犯情況,局部處理手術方法有,刮除植骨或骨水泥填充,刮除術有輔助各種局部處理方法如高速磨鑽,苯酚、液氮、無水酒精等,瘤段切除重建術,重建方法有人工關節或鋼板重建等,根據文獻報導,上述方法的局部復發率由早期單純刮除術可高達65%,到局部輔助處理後12%~27%,而瘤段切除的局部復發率低至0%~12%。然而,對於一些難治性的部位如骶骨、脊柱,局部復發率則高的多,並且復發後再次切除率亦很低,這部分患者是臨床診治的難點,甚至無法手術的局部進展期腫瘤可成為患者最後的致死原因。


地舒單抗是人源化RANKL的抗體,可阻斷多核巨細胞的形成,從而抑制骨巨細胞瘤溶骨破壞的病理過程,恢復成骨,臨床證實對骨巨細胞瘤具有良好的抑瘤作用,因此,在國外獲批上市用於骨巨細胞瘤,在中國於2019年5月獲批有條件上市。地舒單抗可顯著減小腫瘤的體積,抑制骨破壞,阻斷病理發展,因此,最早的適應證被批准用於不可切除的骨巨細胞瘤的治療。由於縮小體積抑制破骨同時伴新生骨形成,腫瘤變小邊界變清楚,為將不可切除變為可切除創造了二次手術的條件,因此,地舒單抗在一些情況下被用於術前新輔助治療骨巨細胞瘤,從而達到外科降期的目的。正是由於地舒單抗良好的效果,甚至目前有些醫生會建議有高危復發的患者在術後仍維持使用,然而停藥後,仍有復發的風險,因此,術後輔助治療仍未得到大家的共識。


本期,曹莉莉等報導了155例初發的骨巨細胞瘤患者外科治療的預後隨訪,該組病例研究者通過對患者手術方式的精細規劃,最終總體局部復發率為4.4%,所有的病例均未使用地舒單抗或其它藥物。不同分組中,病灶擴大刮除+植骨術的復發率為19.2%,顯著高於病灶擴大刮除+骨水泥填充組及瘤段切除假體重建組,此外,合併病理骨折的患者,局部復發率較高達20%。之前高等級的Meta分析也證實了骨水泥填充可降低局部復發率。本組數據提示,外科可切除的初發骨巨細胞瘤,通過優化手術方式,不需要地舒單抗等藥物的輔助,局部復發率可以控制在比較滿意的範圍內,外科技術仍然是主導結局最重要的因素。


對於外科不可切除的骨巨細胞瘤,在本期中,張潤梓等報導了14例通過地舒單抗新輔助治療難治性骨巨細胞瘤的療效分析,與其它報導結果相似,對瘤體巨大、部位特殊如脊柱、骶骨,血供豐富,毗鄰臟器的骨巨細胞瘤、預計手術困難、術後復發率高的患者,術前使用6次120mg地舒單抗的治療,結果提示,用藥前後腫瘤體積明顯見效,同時腫瘤內部密度升高提示溶骨抑制、新生骨生成,術後不在繼續用藥,隨訪結果復發的患者佔37.5%。儘管本報導為小樣本病例,作者認為,術前的用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術切除率,然而該作者報導術後局部復發率仍高達30%,復發以囊內刮除為主。Rutkowski等報導了222例以外科降期為目的病例報導,52%的患者通過術前新輔助治療獲得了手術,並且84例患者使用地舒單抗後接受了比用藥前原手術計劃損傷更小的手術,例如,按照原腫瘤範圍需要行截肢或關節置換的,用藥後改為行刮除術。該報導中的患者接受了較長時間的地舒單抗治療(12.1~23.6個月),安全性良好,然而該報導中沒有具體說明術前接受治療的時間。另一項以保關節為主要目的研究,該研究報導了20例病例其中90%(18/20)成功保留了關節,術後的局部復發率為15%,術前平均應用藥物8次(6個月),而術後均不再繼續用藥。目前有學者的觀點顯示,術前新輔助用藥的時間不宜過長,會導致腫瘤邊界組織粘連嚴重,瘤體過於硬化,導致局部切除或刮除的手術難度增加,進而手術不徹底反而增加了局部復發的風險。


骨巨細胞瘤分泌表達RANKL的梭形基質細胞為主要的腫瘤細胞,雖然地舒單抗可抑制基質細胞誘導多核破骨巨細胞的生成,但是無法殺死基質細胞本身。隨著骨巨細胞瘤的研究深入發現,基質細胞具有H3.3組蛋白基因H3F3A特異的G34W位點突變,超過90%的骨巨細胞瘤具有此特異突變,是骨巨細胞瘤基質細胞的驅動基因。在經過地舒單抗治療後的骨巨細胞瘤手術病理樣本中,因此,未來圍繞此靶點的藥物等治療手段的研發,才有可能真正從根源治癒骨巨細胞瘤。


地舒單抗的問世對骨巨細胞瘤的治療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目前在國內骨腫瘤外科醫生中,該藥物的普遍接受度較高。顯然,就骨巨細胞瘤而言,外科手術仍然是最徹底的治療方法,難治性的骨巨細胞瘤通過地舒單抗的新輔助治療後,局部復發仍高達15%(四肢)~30%(脊柱骶骨)。因此,應強調骨腫瘤外科的理念與地舒單抗的用藥原則,與肉瘤的化療原則類似,藥物無法彌補外科邊界的不足。地舒單抗可用新輔助的治療,但必須以徹底的外科切除計劃為前提,減瘤手術聯合地舒單抗對患者獲益的價值,仍值得商榷,不應作為常規手段。

 

來源:中國骨與關節雜誌2019年9月第8卷第9期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牛曉輝教授:地舒單抗重磅登場,為骨巨細胞瘤治療提供新選擇
    近日,丁香園有幸採訪了北京積水潭醫院骨腫瘤科主任牛曉輝教授,邀請牛教授就骨巨細胞瘤的國內現狀及地舒單抗用於骨巨細胞瘤治療的臨床適應症、安全性進行了探討。 地舒單抗獲批用於無法手術切除或手術很可能造成嚴重功能障礙的骨巨細胞瘤患者,是因為其能夠在這類患者中具備抑制腫瘤生長和減少骨破壞的雙重作用以及良好的耐受性。 對於地舒單抗藥物機制,牛教授介紹道: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之間一般保持著動態穩定,但腫瘤細胞破壞了這種穩定性,它可過度分泌 RANKL 從而促進溶骨。
  • (地舒單抗注射液)在中國正式開啟商業化上市
    來源:美通社中國北京和美國麻省劍橋2020年7月1日 /美通社/ 百濟神州(納斯達克代碼: BGNE;香港聯交所代碼:06160),是一家處於商業階段的生物科技公司,專注於用於癌症治療的創新型分子靶向和腫瘤免疫藥物的開發和商業化。公司今日宣布安加維(地舒單抗注射液)用於治療骨巨細胞瘤(GCTB)在中國正式商業化上市。
  • 羅氏貝伐珠單抗膠質母細胞瘤適應症獲批, 為中國患者帶來全新治療選擇
    9月21日羅氏宣布,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貝伐珠單抗注射液(商品名:安維汀®;英文商品名:Avastin)用於成人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GBM)患者的治療。目前,貝伐珠單抗已先後在國內獲批聯合化療用於轉移性結直腸癌的治療,以及不可切除的晚期、轉移性或復發性非鱗狀細胞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一線治療。
  • JITC:帕博利珠單抗顯示出治療惡性癌症的潛力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這項臨床II期研究隨訪了127位患有晚期罕見癌症的患者:分別患有皮膚鱗狀細胞癌(cSCC),原發性未知癌(CUP),腎上腺皮質癌(ACC)和副神經節瘤-嗜鉻細胞瘤。在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之間,患者每三周接受200毫克的帕博利珠單抗治療。
  • 綠葉製藥(02186):地舒單抗注射液獲批歐洲臨床試驗
    智通財經APP訊,綠葉製藥(02186)發布公告,附屬山東博安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產品重組抗RANKL全人單克隆抗體注射液(地舒單抗注射液)已獲Paul-Ehrlich-Institut( PEI,德國聯邦衛生部疫苗和生物醫學聯邦研究所)批准啟動臨床試驗。
  • 成人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中國患者有了新的治療選擇
    在2012年前五年生存期統計少於5%,現在標準治療的達到五年生存期的人數也不到10%。所以最新靶向藥物治療在復髮膠質母細胞瘤的治療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替莫唑胺類藥物經常用作對膠質母細胞瘤的化療。即便手術切除很乾淨,到腫瘤復發時間的平均時間僅為6.9個月,平均的生存期僅為14.6個月,採用替莫唑胺以及放療輔助治療,平均總生存期也僅為14.7至16.6個月。
  • (貝伐珠單抗注射液)獲批新適應症,治療成人...
    其中,膠質母細胞瘤是成人最常見且惡性程度最高的原發性顱內腫瘤,具有發病率高、復發率高、死亡率高和治癒率低的特點。目前膠質母細胞瘤的主要治療方案包括手術切除、放療和化療,中位生存時間約為12-15個月,在過去十年中無明顯變化。因此,患者迫切需要更多的治療選擇。
  • FDA加速批准Danyelza單抗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神經母細胞瘤
    11月25日,Y-mAbs Therapeutics公司(簡稱Y-mAbs)宣布美國FDA已加速批准其Danyelza(naxitamab-gqgk)用於與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聯合治療對既往治療表現出部分緩解、輕微緩解或疾病穩定的復發/難治性高危神經母細胞瘤兒童(1歲及以上)和成人患者。
  • 出國看病科普:骨肉瘤和骨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MFH)的確診和擴散
    本文介紹骨肉瘤和骨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MFH)的確診檢查。出國看病專業服務機構盛諾一家經諮詢後了解到,在確診骨肉瘤和骨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MFH)之前需要做各種檢查:  出國看病專業服務機構盛諾一家了解到,切片檢查之前要對患者做影像學檢查。可採用下列測試和程序:  1) 體格檢查和健康史:檢查身體一般健康體徵的檢查,包括檢查疾病體徵,如腫塊或其他不尋常的東西。病人的健康習慣歷史,過去的疾病和治療也將被考慮在內。
  • 腫瘤免疫治療,PD-1單抗耐藥後換用PD-L1單抗會起效嗎?
    同時具有多發骨轉移。腦部MRI顯示無中樞神經系統受累;ECOG評分1分。 3、最終確診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伴有瀰漫性淋巴結轉移、多發骨轉移 基因突變陰性 4、治療過程 1)骨轉移放療+全身化療,化療四次病灶反增大!
  • 達伯舒被納入醫保 PD1免疫治療不再昂貴
    根據臨床試驗數據來看,患者使用免疫治療的初步評估時間為6個星期到9個星期,也就是說,患者最早在6個星期時就可以通過CT複查了解免疫治療對自己是否有效。因此,我們把6個星期作為一個初步評估免疫治療費用的治療周期。以信迪利單抗為例,免疫治療的最低「門檻費用」僅為1.14萬元。
  • FDA批准Naxitamab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高危神經母細胞瘤
    試驗發現 據Y-mAbs Therapeutics稱,FDA已批准naxitamab(Danyelza)用於治療患有復發性或難治性高危骨/骨髓神經母細胞瘤的1歲以上的兒童患者和成年患者,這些患者在之前的治療中表現出部分緩解、輕微緩解或疾病穩定。
  • 研發日報丨信達生物宣布阿達木單抗注射液在中國獲批新適應症
    【藥品研發】TCR療法喜迎首個積極3期結果 顯著提高總生存率今日,Immunocore公司宣布其創新T細胞受體療法在3期臨床試驗中取得積極中期分析結果,顯著提升所治療癌症患者的總生存率。這是TCR療法取得的首個積極3期臨床結果,也是雙特異性蛋白在實體瘤中取得的首個積極3期臨床結果。
  • 膠質母細胞瘤免疫治療的研究現狀及進展
    近年,針對腫瘤免疫治療展開的研究飛速發展,已有多種免疫治療藥物經美國食品和藥物監督管理局(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批准應用於臨床。然而,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GBM)的免疫抑制和特殊免疫微環境,導致免疫治療在GBM難以展開。
  • 信迪利單抗二線治療鱗狀非小細胞肺癌適應症上市申請獲受理
    新京報訊(記者 王卡拉)1月12日,信達生物發布公告,公司與禮來製藥共同開發的創新PD-1抑制劑信迪利單抗注射液(商品名「達伯舒」)用於治療二線治療鱗狀非小細胞肺癌的新適應症申請獲國家藥監局受理。這是達伯舒在非小細胞肺癌領域的第三個新適應症申請。
  • 大叔尋找河中巨怪,200磅的巨骨鯰魚,足以把人粉身碎骨
    大叔尋找河中巨怪,200磅的巨骨鯰魚,足以把人粉身碎骨 2020-11-17 17
  • 神經母細胞瘤治療獲進展
    西班牙塞維亞大學和塞維亞生物醫學研究所研究人員,近日確定一種叫做CD44的蛋白質可以識別導致神經母細胞瘤侵襲性和低存活率的癌症幹細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