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冪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預計將宣布,它認為太空是一個「作戰領域」。「在12月的峰會上。這一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聲明將鞏固這樣一種觀念,即太空和海陸空領域一樣,是未來衝突中至關重要的潛在戰場。這是對和平利用太空和禁止太空部署武器倡導者的嚴重打擊。
據路透社報導,北約在12月3日至4日舉行的聯盟峰會上宣布,它相信「戰爭不僅可以在陸地、空中、海上和電腦網路上進行,也可以在太空進行。」
這一聲明在很大程度上與當前美國和法國的思路一致。法國尤其大聲指責俄羅斯利用其衛星進行太空間諜活動。今年7月,法國宣布將開發反衛星雷射器,以保護其衛星。本月早些時候,新成立的美國太空司令部負責人警告說,某大國可能會試圖在戰時使衛星致盲。
據Phys.org網站報導,美國和北約其他國家可以發射和控制裝有電子幹擾設備甚至微波武器的衛星,以幹擾或摧毀敵方衛星。其他衛星可以用更直接的手段進行攻擊,包括動能殺傷車,設計用來引導自己進入敵方衛星的軌道,與它們相撞並摧毀它們。雷射可能會使敵方衛星的光學系統失明,或使太陽能電池板等關鍵設備失靈。
最有可能成為目標的衛星將是那些用於通信或觀測的衛星。隨著最新的研究衛星能夠拍攝30釐米解析度的圖像,軍用版本可能會更好。一個沒有通訊設施或觀察能力的國家永遠不會知道是誰對他們發動了攻擊。
但是從地球上看太空戰爭會是什麼樣子呢?雖然科幻電影使我們習慣於相信空間雷射將使用可見光,但短波長實際上產生了更多的能量。任何在表面上的觀察者都不太可能直接看到太空戰爭的任何影響,除非一個動能的殺傷實際上擊毀了一個宇宙飛船——當它重新進入大氣層時,碎片會被點燃。儘管如此,襲擊仍可能影響我們在地球上的生活,幹擾GPS、電視服務,甚至ATM。
雖然根據《外層空間條約》和《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目前禁止在空間使用核武器和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但並非所有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都批准了後者,包括美國和NK。
20世紀60年代進行了包括「海星一號」在內的少量太空核試驗。這些導致了在地球周圍形成的人工輻射帶,在事件發生幾十年後仍然可以檢測到,這對太空人構成了危險。
這些輻射帶還使近地軌道上的6顆衛星失效。如果「海星一號」的結果可以作為參考的話,那麼很明顯,在未來的幾十年裡,只要發生幾次核爆炸,任何衛星都無法使用太空。
1962年美國在太平洋詹森環礁多米尼克島執行「魚缸」行動。一架「KC-135」運輸機穿過厚厚的雲層發射了「海星-1」核彈。3分鐘後,核彈在近地軌道的400公裡高度太空爆炸,攻擊範圍直徑1300千米,這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太空核爆炸,7顆衛星隨之降低了軌道,甚至迷失了方向。
「海星一號」核爆炸導致上千公裡之外的夏威夷電力中斷,路燈、雷達和導航系統也全部中斷,以及電子通信完全關閉。這可能是夏威夷居民所始料未及的,但同時也說明了這種太空核爆炸的強大威力。
從1958年到1962年,美國和蘇聯進行了21次高空核爆炸,其中8次太空核試驗,世界上只有美國和蘇聯在高空和太空引爆過核武器。
一旦北約正式宣布太空成為戰場,人類和平利用太空的美好夢想也將破碎,太空也將會成為陸地、海洋、天空那樣的又一戰場。
你「在看」嗎?